吳 頔
(長春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00)
新聞觀是新聞職業(yè)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與民主、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更是對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的基本要求。
(1)新聞觀是新聞工作者的“行動指南”。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剛被救出的被害人,是采訪或是不采訪;在進行新聞咨詢拍攝過程中,如果遇見有危險的情況,是不提醒行人讓其作為拍攝素材,還是提醒行人合理規(guī)避危險。這都是考驗新聞工作者新聞觀的問題。
(2)新聞觀是新聞工作者的“動力源泉”。新聞職業(yè)看似光鮮亮麗,可實際情況卻是需要在凌晨拍攝,大雨滂沱,別人都在躲雨時,新聞記者則不能躲避,為電視機前的觀眾播報實際情況,新聞記者的工作強度大,甚至于一些時候還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采訪,究竟是什么在支撐他們?yōu)樾侣劼殬I(yè)拋頭顱灑熱血,就是新聞觀,是新聞觀讓一個職業(yè)人可以冒著生命危險,為大家報道事實。
(3)新聞觀是新聞工作者的“調節(jié)器和標尺”。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需要面臨各種選擇:人民與個人利益、局部與全局利益、長久與眼前利益等等,新聞工作者需要常年面臨這些選擇和矛盾,支撐他們不斷在崗位為人民服務的亦是新聞觀,更是在面臨難題時的調節(jié)器,更是提醒他們要遵從職業(yè)道德的標尺。正是有了新聞觀的制約,才讓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更加規(guī)范化,讓新聞行業(yè)以健康的形態(tài)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1)合法性。新聞工作者與國家企業(yè)職業(yè)、民眾一樣,都需要根據法律法規(guī)做事,我國關于新聞法律的法規(guī)有幾十部,同時還有眾多的衛(wèi)視、從業(yè)人員在不斷宣傳,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新聞觀有更加強大的約束力,讓新聞從業(yè)者時刻牢記外部約束力對職業(yè)的影響,從而形成良好的新聞觀。
(2)真實性和客觀性。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其職責就是不添加個人情感,如實向民眾報道真實的情況,不編造、不夸大、不計劃地準確敘述事實,在文字敘述過程中不添加多重意義文字,并且不以自身口吻對事實真相進行評論,不對新聞的性質做出評價,在進行新聞敘述過程中需要根據各方觀點進行整理,平衡各方觀點。以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作為新聞職業(yè)道德履行標準,是尊重社會大眾的重點表現。
(3)社會責任。新聞報道的意義是要在維護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報道真實的情況,這是對廣大社會新聞受眾應有的尊重。在報道中要尊重采訪人權益,禁止濫用人民群眾肖像權、性命權、名譽權、隱私權,這是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yè)道德,尊重每一個民眾的權益,每一個新聞從業(yè)者都要銘記。
(4)減少傷害。新聞工作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需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且不可太過于鋒利,讓當事人的心理受到嚴重影響。新聞采訪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關注受訪者心理健康,這樣才能讓民眾反饋真實的情況,且在播出時,才會受人尊重,讓廣大社會受眾對新聞記者以尊重,指導信息正確的傳播才是新聞媒體建立的核心。
(1)從多方面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了解的并不僅僅是新聞學的知識,而是需要根據自己工作實踐,加強倫理學、社會學、法學、歷史學等各項知識才能讓報道更加全面。加強新聞學知識是為了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確保新聞呈現在大眾眼前是沒有批判且客觀存在的事實。同時,新聞學知識學習還可以幫助提升新聞事業(yè)性質與責任,讓大眾正確地認識新聞工作者,幫助新聞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新聞觀,大眾的認可會引導新聞工作規(guī)范性;加強倫理學知識,是為了能夠讓新聞工作者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深度思考;社會學知識則能夠增加新聞工作者實際經驗,讓新聞工作者對待時事能夠有更加合理的評判標準,是一種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實用性學科。社會學知識能夠幫助新聞工作者快速開展實踐工作;而法學、歷史學更多的是對新聞工作者道德及法律的約束,從而為民眾提供新聞報道的準確度。
(2)承擔起明確的社會責任。根據分析新聞工作者的特征、黨和國家對新聞職業(yè)工作人員的要求、廣大新聞受眾人群對新聞工作者的期許,都明確表明,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承擔以下社會責任,才能不辜負黨和國家要求、群眾的期盼,且符合自身職業(yè)特征。第一,傳播有效信息。信息傳播并非是將事件放置于媒體平臺上,而是需要保證放置于媒體傳播平臺上的信息是真實的、是客觀且公正的,讓新聞受眾擁有新聞知情權,讓社會群眾擁有正確認知社會的正面渠道。第二,意見溝通。新聞工作者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需要將黨的聲音傳播出去,讓社會群眾知曉黨的政策決定,準確將群眾反饋問題交于黨組織,為黨和人民的溝通架起溝通橋梁,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有良好的新聞觀,才能讓我們在進行實際新聞工作時,報以客觀、公正、為民為黨的觀念,增加新聞工作的有效性,為民族交流和諧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