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麗 王亞榮
大學英語是高校的一門公共課兼必修課。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其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然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依然面臨一定困局,即大學英語課堂仍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學生被動地、簡單地配合教師記憶英語知識點,課堂上缺乏實質性的互動,課堂氣氛不佳,英語學習主動性不強,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這些都制約著課堂學習效果。隨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斷改革,不少教師也通過引入課堂討論互動來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然而,張學新教授指出,“課堂上教師講授后,隨即讓學生展開討論,這種‘即時討論’違反了學習過程中的基本心理學規(guī)律: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還沒有理解和消化,就讓學生直接討論的話,討論效果會不盡人意。這是當前課堂討論存在的根本問題?!盵1]其實這也是大學英語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
“對分課堂”主張教師用課堂前半部分時間來教授,課堂后半部分時間讓學生圍繞前半節(jié)課的講授內容進行討論。但是在學生開始討論前,必須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消化理解,方可開始討論。這樣的討論才算得上有效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在理解教師所講內容時學生可以把存在的疑難問題記下來,先通過有效討論嘗試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小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對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最后進行總結。對于個別非共性問題,教師再做單獨處理[1]。
(一)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檢測和拓展學生所學內容,幫助解答疑難要點。通過讓學生討論課堂上所學的英語詞匯、短語、句子、語法、語篇、英美文化等,促使學生深層次思考、理解英語語言及文化知識,拓展認識,幫助學生通過對英語知識點及相關話題的討論,確保對課堂語言、內容的掌握及延伸。通過討論,學生互相學習,從而豐富對知識的認識。
(二)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責任感。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領會人際關系規(guī)范,學會團隊溝通技巧,不斷提高人際交流技能;積累集體學習經驗,學會尊重各自對英語語言及文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會分享知識,彼此尊重與合作。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為了個人和集體一起學習,互相幫助,每個學生要對小組、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否則很難使學習取得成效,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討論,要求學生提出自己對英語知識點的理解,并且要將已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英語口語表達及書面語表達中,也要抓住對方的語言錯誤或者文化誤讀等要點,與對方交流,最后達成共識。經過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進行批判性地思考。
(四)有效的小組討論能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改善英語學習成績,有助于提升英語學習效果,而且能夠增強學生自尊心,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一)有效討論前的準備。討論前的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討論的有效性。討論不僅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具體考慮討論主題、方式、如何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及怎樣進行討論后的總結等內容,而且也需要學生配合,學生要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及必要的討論技巧。
(二)有效討論主題的選擇。討論主題是引導師生、生生互動的關鍵,如果討論主題偏離教學目標、超出學生認知水平,那么討論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討論就會流于形式,導致無效討論。所要討論的議題必須是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2]。
(三)有效討論的規(guī)則。有效的課堂討論如果沒有一種共同的討論規(guī)則,討論就會顯得無序。而且不良的討論規(guī)則會使討論變得無效。因此,要求學生在討論時遵守討論規(guī)則很有必要。比如,愿意分享與接收成員的觀點,愿意傾聽、尊重成員。
(四)小組成員構成。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小組,如果分組不當,比如將缺乏社交技能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一起討論學習,并不能保證小組成員真能合作、討論。研究表明,異質學生構成的團隊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自尊和成就,異質小組相對于同質小組而言,更有助于學生通過討論、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2]。
(五)教室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室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小組有效討論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教室設計會直接影響學習氛圍與信息傳遞、學習小組的構成及學生的互動。良好的空間安排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等,也會使成員更滿意于自我表現,更有效地完成復雜的任務[3]。大學英語課堂的小組討論也受座位模式的影響。圓圈式座位模式下,學生都是面對面交流,這樣更容易發(fā)生真正的討論行為。
(一)清晰表述教學內容和目標。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討論前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和目標,清晰表述有待討論的問題,這樣會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圍繞目標開展討論,增強討論的有效性。另外,討論前教師要對學生分組,盡量把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均衡分組,這樣會為有效討論做好保證。
(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避免無效討論。比如,討論時小組個別同學忙著討論,其他同學不積極參與討論,教師認為只要個別學生完成任務了就可以了,這樣的討論就是無效討論。要做到有效討論,成員應積發(fā)言、互動。有效討論也須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如果教師不對討論過程進行適當介入,為學生提供有益的幫助,小組討論就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向“導游”那樣為學生的討論提供引導和反饋[4]。
(三)討論前要對座位合理安排。為了確保討論有效,學生座位安排十分必要,可以讓學生面對面而坐,也可以圍成圓圈坐,這樣的座位模式讓學生交流直接。討論前對討論時間也要合理計劃,討論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倦怠感。
(四)討論前,教師須向學生說明相關討論規(guī)則。比如教師更直接要求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要清晰、準確地用英文表述問題、觀點;鼓勵學生與別人用英語討論交流,樂于與他人討論,仔細傾聽并評價他人對同一內容的不同英文表達形式,這樣不僅可以獲得并鞏固英語語言、文化知識,而且英語思維能力也會得到訓練。
(五)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教師要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來陳述,但在討論過程中出現某些特殊情況時,如個別學生發(fā)言過多、無人發(fā)言、發(fā)言離題太遠等,教師要適時監(jiān)督與介入;當出現語言表達錯誤或英美文化誤讀、出現厭煩情緒等使討論難以繼續(xù)等現象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討論主題或及時結束討論;當小組活動表現不活躍時,教師應提供感情支持,鼓勵學生用英語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等[1]。
在大學英語對分課堂教學中討論環(huán)節(jié)不可缺少,但要注意課堂討論必須要做到有效討論,學生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否則討論就會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英語對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