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慧 王宏敏
通過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知道:對外漢語教學尤其自身的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受到世界第二語言教學各種教學法流派的影響,并從中不斷吸取營養(yǎng)。”[2]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盡管不斷地學習各個語言學家的主張和教學方法來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教學,但每種教學方法似乎都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和劣勢。比如:語法翻譯法。它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強調對語法規(guī)則的掌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但與此同時,該方法也有著嚴重的不足。因為它忽視了口語教學和語音教學,缺乏聽說能力的訓練,而且過分依賴于母語和翻譯手段,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語法規(guī)則,不僅如此,連教學內容也是十分的枯燥無味或過深過難。當然,此后出現(xiàn)的直接法、情景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前一種教學方法的缺陷,但在同一時間也顯現(xiàn)出了其他的教學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問題的原因是沒有抓好留學生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本就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下,不但沒有有效地減少語言規(guī)則差異反而加大了留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對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留學生教學中,應利用英漢差異進行教學。漢語屬于象形文字,而英語屬于拼音文字。由于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不同以及各自思維方式的不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從某個方面來說,漢語的主觀性較強,說話時經常用的表達方式為:我認為...;我覺得...;我想...等,而英語則不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說話時的表達方式,往往是客觀性遠遠大于漢語的主觀性,因此英語中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這樣能夠讓他們感覺足夠的客觀與真實。例如以下的英語句型結構:It must be criticized that...必須(被)批評……;It must be realized that...必須(被)意識到……;It will be shown that...必須(被)顯現(xiàn)出來……;It should be admitted that...必須(被)承認……;It must be proved that...必須(被)證明……。
當然,在漢語體系里雖然也有“叫”、“讓”、“被”等詞來表示動作的被動意義,但這種被動的表達卻遠沒有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那么普遍、常見,所以,漢語還是一種以主動語態(tài)為主的語言。因此,在這方面,就可以聯(lián)系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被”字句教學。將這些常用的、在英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被動句型的習慣表達列在黑板上。例如:“It should be criticized that they did the wrong thing.(譯:應該認識到他們做錯了事。)”、“It must be proved that she is a princess.(譯:她是公主的事得到了證明。)”,再把漢語例句列出:“他被批評了?!?、“這件事被證實了?!痹谶@些句子里,教師可以通過某些符號、或者劃線的方式,將其分解成各個部分,類似于漢語中的層次分析法,即“It”=“他”;“should be”=“被”;“criticized”=“批評”。這樣就可以借助這種形式來進行對照,最后通過總結、概括來告訴學生這個句型結構就是漢語的“被”字句的一種表達方式之一,即“主語+被+動詞+了”。為了適應漢語的表達習慣,還應該明確學生漢語多主動少被動的語法規(guī)則,并不斷地對他們的表達方式進行相應的訓練與糾正。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所謂‘法治’,即句子的形式嚴格受到語法的制約,如句子必須有主語和謂語動詞,及物動詞必須有賓語,這些不管用得著用不著,總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所謂‘人治’,即句子比較不受形式的約束,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變通,詞語的分合伸縮比較靈活,用得著就用,用不著就不用,只要雙方意思明白,就可以了”[3]英語就是這種極注重句子結構的主語優(yōu)先的語言,這一特點強調它句子中的主語絕對不可缺失,哪怕是“It”這樣的詞來做整個句子的形式主語也沒關系,其原則就是:主語必須存在。例如: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I love you.且在英語中,謂語在人稱與數(shù)量上的變化一定要和主語保持高度一致。如I have an apple.She has two apples.而中文則是一種達意語言,與英語相反的是,它不注重句子結構的硬性規(guī)定,反而更加強調語意的表達。如:吃飯了么、干什么去,等。這些沒有主語的句子只要能夠表達清楚說話人的具體意思就可以稱之為句子。所以,以上這些都可以構成教學中的某些對照例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漢語。
在英語的語言體系里,說話人往往為了使句子的語義限定得更加的清楚明晰,使句子的表達結構準確,而在句中使用很多的指稱代詞。比如:you、her、him、they等人稱代詞;whom、that、whose、which等關系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尤其是以“It”作為形式主語,而真正主語后置的情況最為突出。例如: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they did the wrong thing.在這個句子里,真正的主語是“they did the wrong thing.”。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漢語句子結構本身相對較為松散,短句、分句較多,因此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以免出現(xiàn)指代不明的狀況。例如,同樣一句話“我和他不是朋友?!痹谶@個句子里,如果不知道上下文的具體語境,是無法知道這里的“他”究竟是誰,盡管“他”也做了這個句子里的一個成分。但這與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they did the wrong thing.中的代詞“It”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將兩個句子做對比,讓學生明確“It”與“他”的指代對象是什么,并以此來說明漢語結構相對松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代詞的語法知識。
在英語中,如果想充分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除了基本的核心詞以外,連詞、限定詞、介詞短語、副詞等其他擴展詞是必不可少的,盡管它們不屬于語句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在漢語中,只需要通過上下文的語義關系就可以判斷出句子的關系結構。如I’m very tired because there ar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從這句話中可以通過連詞“because”連接兩個句子來構成一個語義,并且通過該連詞,可以知道這是表達因果關系的句子。但以中文來譯,則可表達為“我太累了,怎么這么多作業(yè)啊!”盡管這句話中沒有任何表示關系的詞語,但依然可以判斷出“是因為太多作業(yè),所以我太累了?!边@樣的意思。還比如說“If you don’t let me go,I will hate you.”,如果這句話用中文來表示則為“如果你不讓我走,我就會恨你?!笨梢钥闯鰞烧呤怯幸欢?lián)系的。這里的“If”=“如果”,英語中用從句的方式來表達上下語義關系,但在漢語中,除了漢語上下文的語義限定,也可以通過相應的關聯(lián)詞來表達,例如:如果...就...;只要...就...;只有...才...等。當然,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加連詞的方式讓外國留學生明白該漢語意思的表達,減少學習上存在的心理負擔。
第一,在分數(shù)的表達方式上。以“1/3”為例,漢語通常的順序是由下到上,讀作:三分之一;而英語則是由上到下,且同樣是數(shù)字的表達,分子用基數(shù)詞來表示,分母用序數(shù)詞來表示。所以1/3用英語的表達是one third of...。所以,在給留學生講該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通過兩者之間的比較,來讓他們漸漸聯(lián)想到1/3的中文表示,從而加深他們對于該用法的記憶。第二,英語時態(tài)里的“完成”時態(tài)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因為出于漢語的表達習慣,對于“完成”一詞意思的理解是全部完成。而英語“完成時態(tài)”中的“完成”不僅表示做完了,而且它還取了該詞的“相對概念”。也就是說,它實際上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全部完成”,即事情全部都做完了;二是“部分完成”,即事情還完成了一部分,而沒都做完。所以,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通過中英文的對照,來讓學生有根據(jù)的記憶與理解。同樣作為一種語言,漢語與英語也是存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
(一)都有各自的基本句型結構和其他句型結構。漢語的基本句型結構為“主語+謂語+賓語”,如“我愛他。”;也有“狀語+主語+謂語”,如“昨天他來了”;“主語+謂語+定語+賓語”,如“他推開了古老的大門”等。英語也是如此,但一般來說是由“主語+謂語”的擴展,即:主語+不及物動詞;主語+及物動詞+賓語;主語+及物動詞+人+物;主語+及物動詞+賓語+賓語的補足語;主語+系動詞+表語。正是因為同樣的句型結構,都是在基本句型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演變,所以在某些地方,漢語與英語的表達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在句子中找“主語”、“謂語”、“賓語”的方式來確定句子的結構,通過分解句子,再進一步了解漢語的構句方式,從而加強自身的造句能力。作為對外漢語的工作者,應該對對外漢語教學中一些類似的地方加以總結、梳理,從而更好地讓學習者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二)英語中有時態(tài),漢語中也有時態(tài)。英語的時態(tài)表達主要是通過謂語動詞的變化得來的。據(jù)統(tǒng)計,英語的時態(tài)共有16種,而漢語雖然缺少謂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但它也具有自己的時態(tài)表達方式。兩者都有過去、一般、現(xiàn)在、將來的時態(tài)意義。在這方面,可以在進行該項教學任務之前與同學進行辨析,例如:將“At that time,I was doing my homework.”、“I’m doing my homework.”、“I will do my homework.”與“那天,我正在做我的家庭作業(yè)?!?、“我正在做我的家庭作業(yè)?!?、“我將要做我的家庭作業(yè)?!边@幾組舉例列在一起作比較,通過判斷兩組謂語動詞形態(tài)變化與否,來分辨英漢的差異,讓學生逐步了解漢語是一種缺少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從而明晰漢語不同時態(tài)的不同表達方式。
“中英對比法教學”通過聯(lián)想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同樣是一種語言的學習,盡管背后的文化背景,乃至整個思維模式的都有不同,但它們無法擺脫作為語言的表達方式。盡管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對于英語的使用是有所限制的,但是,如果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利用學生母語的正遷移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遷移的影響,那么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為了學生能夠有效學習漢語的真正目的就沒有白費。因為往往有聯(lián)想的東西就不容易忘記,有所對比的東西就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挖掘,盡管“中英對比法教學”這種方式的采用需要掌握更多的外語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點進行相應的總結與概括,但實際上,這也不失為是一個更加深入了解外國文化的另一種途徑,對于將來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學者來說,也是對其能力的一種考驗與要求,而其自身的語言能力也能夠有一個相應幅度的提高。這對于傳播中華文化,有效地進行中外文化交流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