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東江,劉小靜,李海燕,王蓉美
解放軍空軍總醫(yī)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常見的類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由于早期癥狀隱匿,多數(shù)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此時手術往往難以達到根治性效果[1]?;熓桥R床治療晚期肺癌及術后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不同的患者對化療的反應性不一,因此準確地判斷病情、監(jiān)測化療效果,對臨床合理調(diào)整用藥方案,改善療效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腫瘤標志物是惡性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宿主對腫瘤細胞發(fā)生反應時產(chǎn)生的微量物質(zhì),其血清水平與惡性腫瘤的病情密切相關。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操作簡便,且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其水平的變化對惡性腫瘤的分類診斷、療效監(jiān)測、預后判斷均具有重要意義[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腫瘤標志物,其在多種惡性腫瘤中高表達[4]。細胞角質(zhì)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是由上皮起源的腫瘤細胞發(fā)生降解后釋放的蛋白質(zhì)片段,是目前臨床常用的NSCLC特異性血清標志物[5]。本研究對晚期NSCLC患者化療前后血清CEA、CYFRA21-1水平及其與化療效果的關系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于解放軍空軍總醫(yī)院接受化療的NSCLC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NSCLC的診斷及治療參考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2015年版中的標準[6];②化療前具有影像學可測量的實體病灶,患者無法或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③TNM分期為Ⅲb~Ⅳ期;④年齡為19~75歲;⑤完成至少4個周期化療。排除標準:①化療前患者的卡氏評分<70分;②轉(zhuǎn)移性肺癌;③伴有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不全;④既往具有放化療史。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NSCLC患者120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年齡為(55.3±8.9)歲;男74例,女46例;肺腺癌108例,肺鱗癌12例;發(fā)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113例;未發(fā)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7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化療方案治療,第 1、2 天,順鉑75 mg/m2,靜脈注射;第1、8天,長春瑞濱25 mg/m2,靜脈注射。21天為1個治療周期。連續(xù)治療3個化療周期。
分別于化療前、化療后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靜脈血2 ml,3000 r/min,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CEA、CYFRA21-1水平。檢測儀器為美國羅氏E170電化學發(fā)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試劑、標準品、質(zhì)控品均為羅氏公司配套產(chǎn)品。
3個化療周期后,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7]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可見病灶完全消失,且維持1個月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縮小≥50%以上,且維持1個月以上;疾病穩(wěn)定(SD),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縮?。?0%,增大<25%,且維持1個月以上;疾病進展(PD),出現(xiàn)1個或多個病灶的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25%,且維持1個月以上;其中CR和PR為有效,SD和PD為無效。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NSCLC患者化療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化療后,120例NSCLC患者中,CR 2例,PR 66例,SD 41例,PD 11例。其中化效有效患者68例,作為化療有效組;化療無效患者52例,作為化療無效組。
化療前及化療后,化療有效組患者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化療無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化療后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較本組化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注:a與化療無效組比較,P<0.05;b與本組化療前比較,P<0.05
化療有效組TNM分期為Ⅳ期的NSCLC患者所占比例明顯低于化療無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化療有效組CEA≤5.0 ng/ml、CYFRA21-1≤5.0 ng/ml的NSCLC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化療無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有效組和化療無效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學類型、分化程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以化療效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因素(TNM分期、CEA、CYFRA21-1)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TNM分期為Ⅳ期、CEA>5.0 ng/ml、CYFRA21-1>5.0 ng/ml是晚期NSCLC患者化療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2 120例NSCLC患者化療效果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3 120例NSCLC患者化療效果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肺癌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高發(fā)惡性腫瘤之一,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8]。引起肺癌的原因比較復雜,相關研究表明,肺癌與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生活壓力增加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9]。肺癌包括小細胞肺癌和NSCLC,其中NSCLC所占比例較大,約占肺癌的80%以上,包括鱗癌、腺癌和大細胞癌[10]。根治性手術切除是早期NSCLC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術后行輔助性化療可以有效地預防腫瘤轉(zhuǎn)移[11]。但由于NSCLC的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因此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己處于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對于該類患者,采取姑息性化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腫瘤的轉(zhuǎn)移速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12]。
在化療過程中由于不同的NSCLC患者的反應性不同,因而其病情控制情況、不良反應程度及5年生存率等也有所差異[13]。目前,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聯(lián)合化療是臨床治療NSCLC常用的化療方案[14]。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化療方案進行治療。長春瑞濱是一種細胞周期性藥物,通過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使細胞分裂停滯于有絲分裂中期,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15]。順鉑可以與腫瘤細胞的DNA結(jié)合形成交叉聯(lián)結(jié),從而破壞DNA的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16]。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可以起到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對NSCLC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效果不佳。對于該類患者,化療不僅不能控制病情的進展,還會引起相關的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康復,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下降甚至死亡[17]。因此,尋找導致NSCLC患者化療效果差、不良反應大的原因至關重要。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是NSCLC早期診斷、療效監(jiān)測的常用方法,其種類較多,靈敏度和特異度不同[18]。CEA是一種酸性可溶性糖蛋白,對于NSCLC,尤其是肺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19]。CYFRA21-1是由上皮起源的腫瘤細胞降解時釋放的蛋白質(zhì)片段,其血清水平的高低對腫瘤細胞的生長趨勢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對NSCLC,尤其是肺鱗癌的診斷價值較高[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有效組患者化療前和化療后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化療無效組患者(P<0.05)。該結(jié)果提示,血清 CEA、CYFRA21-1水平較低的NSCLC患者對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化療方案的治療反應性更好,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化療有效組TNM分期為Ⅳ期、CEA>5.0 ng/ml、CYFRA21-1>5.0 ng/ml的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化療無效組患者(P<0.05);表明TNM分期越高,血清CEA、CYFRA21-1水平越高的患者,化療效果越差。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清CEA、CYFRA21-1水平高的患者腫瘤細胞活躍程度更高,具有較強的生長趨勢,因此化療藥物對病情的控制不太理想。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TNM分期為Ⅳ期、CEA>5.0 ng/ml、CYFRA21-1>5.0 ng/ml是晚期NSCLC患者化療效果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該類患者,應斟酌使用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化療方案的利弊,合理選擇治療方案。綜上所述,NSCLC患者化療前的血清CEA、CYFRA21-1水平與化療效果密切相關。TNM分期為Ⅳ期、CEA>5.0 ng/ml、CYFRA21-1>5.0 ng/ml為晚期NSCLC患者化療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在化療前進行血清CEA、CYFRA21-1水平檢測,以預測和評估化療效果,合理選擇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