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空,牛安福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北京 100045)
地殼巖石應變可采用鉆孔法進行相對連續(xù)測量,使用主流儀器分量式應變儀,一般安裝在井下幾十米至數(shù)百米深的基巖中。在國內(nèi),孔徑一般采用130 mm,國外一般為178 mm,探頭鋼筒用膨脹水泥(或改性的普通水泥)與巖石耦合(焊接),保證應力與位移在邊界上連續(xù)。2003年美國開始實施板塊邊界觀測計劃(PBO)[1-3],選用澳大利亞地震學家Gladwin新研制的四分量應變儀[4],相繼沿圣安德烈斯斷層和阿拉斯加南部地區(qū)建立了85個鉆孔應變臺站,獲得一批觀測資料,并在PBO網(wǎng)站上與各國科學家共享(http://pboweb.unavco.org)。中國有三種自行研制的四分量應變儀,型號分別為YRY-4[5]、RZB-2(3)[6]和SKZ-1(2)(蘇愷之指導,孔向陽研制),其各分量元件均互成45°,呈米字型排列,2007年以后在地震重點監(jiān)測區(qū)共建有60余個測點,全部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分鐘值采樣。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龍門山斷層上發(fā)生汶川MS8.0地震,姑咱臺震中距僅為150 km,國內(nèi)有關(guān)學者用該臺鉆孔應變資料對這次震例進行了研究[7-9]。他們采用高通濾波和小波分解法(或S變換)從原始分鐘值中提取出震前高頻異常信號,周期為幾分鐘到數(shù)小時不等。
云南省騰沖臺位于騰沖-瀾滄地震帶,是地方震多發(fā)地區(qū),同樣能夠應用鉆孔應變資料進行地震預測研究。文章研究了該臺2008-2015年觀測數(shù)據(jù),采取一種原始分析方法,即不經(jīng)任何數(shù)學處理,在計算機上分別逐日觀看應變固體潮分鐘值曲線(每日24 h,共1 440個數(shù)據(jù)點),重點檢查其上是否記錄到肉眼就可直接識別的短周期高頻信號,并與氣壓、雷電和水位等資料進行比較,判斷是否受到影響,同時查閱臺站工作日志(http://qzweb.seis.ac.cn),核對有無人為干擾,然后查看當天中強震目錄(震級MS>3.0),先是使用陳培善研究員在《地震學報》上每期發(fā)布的地震目錄,再使用中國地震臺網(wǎng)(CSN)地震目錄和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地震目錄(www.csndmc.ac.cn)補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種不明原因的脈沖信號(共38次),周期大致為2~4 min,振幅一般為(4~30)×10-10。下面將對其形態(tài)特征加以研究,并與地方中強震(震中距<100 km,共61次)的震級逐年進行對比,分析是否具有相關(guān)性。繼續(xù)搜集當?shù)匦≌鹉夸?MS=2.0~3.0)和微震目錄(MS=0.1~1.9)比對,進一步探尋該信號的物理本質(zhì)。
騰沖地震臺位于騰沖縣騰越鎮(zhèn)尚家寨村后山斷層的南東盤上,該斷層在此處與上馬廠斷層交匯。騰沖是我國著名的火山區(qū)之一,也是中國西部著名的地震活動區(qū)。該臺建有一口四分量鉆孔應變觀測井,井深45 m,基巖為安山玄武巖,儀器型號是YRY-4,為河南省鶴壁市地震局池順良研究員研制。該井于2007年10月底開始觀測,考慮到儀器安裝初期需要穩(wěn)定一段時間,故資料分析從2008年1月1日起算。2016年2月19日觀測曲線突然變粗,直到12月29日調(diào)整了儀器接線頭后才終止。結(jié)合筆者的工作經(jīng)驗,這屬于供電系統(tǒng)常見故障,可惜發(fā)現(xiàn)太遲,該段資料不能正常使用,所以資料分析截至2015年底,前后共約8 a時間。分析方法前已述及,規(guī)定觀測曲線向上表示探頭膨脹,呈張性;反之,呈壓性。
圖1給出了騰沖臺鉆孔應變儀記錄到的一組典型脈沖信號,可以看出他們分別疊加在固體潮半日波背景曲線上,4個分量同時記錄到該信號(周期為3 min),且幅度與張、壓性不盡相同。查閱過中強地震目錄(MS≥3.0),這一時間沒有地震記錄,同井水位和氣壓曲線也無此脈沖干擾。需要說明的是,這類脈沖信號四個分量應變每次不一定都能同時記錄到,為簡化工作程序,文章只選取第3分量作為研究對象,圖2給出了其他時段記錄到的部分脈沖信號。
圖1 2014年9月21日鉆孔應變固體潮半日波分鐘值觀測曲線上記錄到的脈沖信號Fig.1 Pulse signal recorded on the half-diurnal wave minute-observation curve of borehole strain tide on September 21, 2014
圖3、圖4給出了兩組應變脈沖信號與地震波的比較實例(皆為第三分量,由分鐘值觀測數(shù)據(jù)得到),可以看出兩種信號波形和周期都很相近,但后者幅度明顯偏大,該實例中分別相差5~9倍,具體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guān)。
圖2 鉆孔應變脈沖信號部分實例Fig.2 Examples of borehole strain pulse signals
圖3 應變脈沖信號與地震波的比較實例一Fig.3 Example 1 of comparison between strain pulse signals and seismic waves
圖4 應變脈沖信號與地震波的比較實例二Fig.4 Example 2 of comparison between strain pulse signals and seismic waves
圖5顯示2008年8、9月間地方中強震頻發(fā)(18次),最大震級達到MS5.9,之后應變儀記錄到的脈沖信號開始增多,達到8次。
2009年地方中強震發(fā)生了11次,最大震級為MS4.4,應變脈沖信號僅出現(xiàn)了3次(見圖6)。
2010年發(fā)生15次地方中強震,最大震級為MS4.8。前已述及,3月份以后距臺站600~800 m遠處有重型機械挖湖施工,每日大約在8:00~22:00,其振動相當于人工地震,應變儀記錄到持續(xù)的脈沖干擾信號,已無法與待研究的異常脈沖信號相區(qū)分,因此該年資料作廢。
2011年全年都有施工干擾,其中2-4月較重,故圖7給出的脈沖統(tǒng)計數(shù)字可能不夠完整,其中有2次近震,分別為MS5.3(震中距17 km)和MS5.2(震中距18 km),與之對應的脈沖信號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段。
2012年3、4、11月份施工干擾明顯,其他時段較輕,全年僅發(fā)生2次地方中強震,最大為9月11日MS4.9,震中距為78 km,5月2日和15日、6月10日、8月11日和21日各記錄到1次脈沖信號。
2013年全年施工干擾較輕,臺站100 km以內(nèi)僅發(fā)生4次3級多地震,6月8日和8月14日各記錄到1次脈沖信號。
2014年全年施工干擾較輕,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應變脈沖信號出現(xiàn)的時段與地方震發(fā)生的時段大致吻合(見圖8),其中較大的兩次地震為5月24日和30日盈江MS5.9及MS6.1,相距70 km和73 km,震前記錄到數(shù)次脈沖信號。9月16日23時33分騰沖發(fā)生MS4.2地震,震源深度9 km,震中距僅為5.4 km,臺站幾乎就在震中區(qū),地震前后出現(xiàn)數(shù)次脈沖信號,由分鐘值觀測數(shù)據(jù)得到(見第39頁圖9),其中最大振幅達到42.8×10-10,地震波振幅為2 740×10-10,相差64倍。
2015年施工干擾較輕,但觀測曲線變粗,估計應變儀電路系統(tǒng)受到了某種電信號的干擾,不過仍可區(qū)分脈沖信號,其間發(fā)生7次地方震,最大為10月30日MS5.0,震中距93 km,11月27日記錄到1次脈沖信號。
駱鳴津研究員[10]曾指出:“地震預報的創(chuàng)新只能放在更真實可靠尋找與地震破裂、孕育相聯(lián)系的物理信息上。”基于這一思路,應進一步探尋該信號的物理本質(zhì)。繼續(xù)搜集當?shù)匦≌鹉夸?MS=2.0~3.0),發(fā)現(xiàn)有19次脈沖信號原來是應變小震波(震中距一般<70 km)。再將剩下的19次信號與當?shù)匚⒄鹉夸?MS=0.1~1.9)比對,又發(fā)現(xiàn)有9次是應變微震波,還有10次信號沒有與地震對應,推測地震目錄可能記錄不全,該信號依然由近震引起,即,由鉆孔附近巖石的微破裂所致,與區(qū)域性地震活動存在一定關(guān)聯(lián)。
圖5 2008年鉆孔應變脈沖信號與地方中強震震級的比較Fig.5 Comparison of borehole strain pulse signals with local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 in 2008
圖6 2009年鉆孔應變脈沖信號與地方中強震震級的比較Fig.6 Comparison of borehole strain pulse signals with local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 in 2009
圖7 2011年鉆孔應變脈沖信號與地方中強震震級的比較Fig.7 Comparison of borehole strain pulse signals with local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 in 2011
圖8 2014年鉆孔應變脈沖信號與地方中強震震級的比較Fig.8 Comparison of borehole strain pulse signals with local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 in 2014
現(xiàn)已查明,圖1給出的脈沖信號是由一次MS2.7小震引起,震中距僅為3.1 km;圖2給出的一組脈沖信號沒有找到相應的地震,估計是目錄漏掉了;圖9騰沖MS4.2地震前后記錄到的幾次脈沖信號皆為當?shù)匦≌鸷臀⒄?震中距5 km以內(nèi))引發(fā)。
圖9 2014年9月16日-17日應變脈沖信號與騰沖MS4.2地震對比分析Fig.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ain pulse signals and Tengchong MS 4.2 earthquake (16-17 September 2014)
(1) 騰沖臺鉆孔應變原始分鐘值觀測曲線上記錄到的脈沖信號是真實、客觀存在的,但四個分量應變不一定都能同時記錄到脈沖信號,并且該信號與氣壓、水位、中強震和人為干擾無關(guān)。信號有時呈壓性,有時呈張性,周期大致為2~4 min,振幅一般為(4~30)×10-10,個別的可以達到(40~60)×10-10,波形與地震波相似,現(xiàn)已查明絕大多數(shù)脈沖信號都是由臺站附近小震(震中距一般<70 km)或微震(震中距一般<16 km)所致。
(2) 將脈沖信號出現(xiàn)的時間和振幅與地方中強震(震中距<100 km)的震級做逐年對比分析,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伴生現(xiàn)象。
(3) 地震是一個大規(guī)模巖體受壓發(fā)生破壞的力學過程,是遍布于巖體中各類裂紋擴展并相互貫通的結(jié)果。巖石力學實驗表明,石塊的破壞主要是裂紋尖端形成應力集中引起的。新裂紋的產(chǎn)生、裂紋擴展及裂紋尖端應力場的動態(tài)變化,會在巖石中產(chǎn)生應力波[11]。地震在孕育過程中區(qū)域應力場會增強,如果臺站離震中較近,鉆孔附近巖石就可能產(chǎn)生微裂隙,從而形成應力擾動,這一過程導致小震和微震發(fā)生。騰沖臺觀測到的應變脈沖信號之所以與區(qū)域性地震活動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與此有關(guān)。
(4) 臺站選址如何遠離人類活動的干擾,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和騰沖臺一樣,最近幾年玉樹、昭通和門源臺鉆孔應變也都積累了寶貴的震例,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在進行資料分析時都面臨著棘手的干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