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惠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0)
肺癌是臨床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是最佳方法。但肺癌患者大多心理負擔較大、身體功能較差,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患者的身心功能改善效果不大,直接影響術后的恢復,導致手術綜合療效一般。加速康復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新興的外科康復理念,其應用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對圍術期的護理內容進行優(yōu)化,以達到提高患者圍術期身心舒適度,降低手術痛苦,加快術后康復速度的目的[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加速康復護理在肺癌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肺癌手術治療的120例圍手術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4.8±7.2)歲;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55.6±7.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均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術后病理檢查確診;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存在遠處轉移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方法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術前完善各項檢查,術后做好病情的基礎護理及遵醫(yī)囑用藥等。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2周戒煙,術前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tài)、接受能力等進行個體化健康宣教,介紹手術過程以及手術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講解手術可能產生的并發(fā)癥及采取的預防措施,穩(wěn)定患者情緒,提高手術治療依從性[2]。②術前腸道準備:術前1 d可正常進食,待術前晚22點飲用10%糖水1000 mL,手術當日清晨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理鹽水500 mL。③術前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技術的練習:每天3組,每組15次,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3]。④術前激勵式肺計量器的使用以及個體化指導:在非睡眠時間進行訓練,每組6~10次訓練,每2 h重復1組訓練,以不引起患者疲勞為宜。根據(jù)患者年齡、身高對應值設定需達到的目標值。術前爬樓梯訓練,改善肺功能。⑤術中控制液體量:術中嚴格控制輸液量,鹽水低于1000 mL,總液體量低于1500 mL,只要能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可[4]。⑥超前鎮(zhèn)痛:術前即在病房內使用帕瑞昔布鈉40 mg溶于0.9%氯化鈉2 mL中靜脈注射行超前鎮(zhèn)痛,術后使用枸櫞酸舒芬太尼自控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術后再使用帕瑞昔布鈉40 mg,于手術當晚9點及次日早晨7點各注射20 mg[5]。⑦飲食管理:盡早恢復進食。一般在術后4 h即可恢復進食,從清流、流食開始,逐步過度到正常飲食。⑧早期拔管:術后24 h即可拔除導尿管,有利于患者早期自行下床排尿。24 h胸腔引流液<300 mL即可拔管[6]。⑨術后疼痛管理:護士定時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根據(jù)評分結果及時止痛,促進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及早期下床活動。⑩術后盡早下床活動:術后當天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活動,從第1天開始給患者制定活動目標并協(xié)助患者完成[7]。氣道管理:術后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配合使用肺計量器,定時協(xié)助患者拍背咳痰及霧化吸入、藥物祛痰[8]。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體質量下降(kg) 住院時間(d) 下床活動時間(h) 帶管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47 3.04±0.67* 8.9±1.3* 12.6±4.3* 3.7±1.2 51659±1065*對照組 47 4.69±1.01 12.2±1.6 33.5±5.7 5.4±1.5 53743±1224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體質量下降、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帶管時間、住院費用;統(tǒng)計術后有無肺不張、胸腔積液、嗆咳/誤吸、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統(tǒng)計術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出院時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見表1。觀察組體質量下降、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帶管時間、住院費用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見表2。觀察組肺不張、胸腔積液、嗆咳/誤吸、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原發(fā)性肺癌是呼吸系統(tǒng)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首選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根治,但術后如何更好的恢復,一直是外科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胸外科手術操作復雜,術后并發(fā)癥多,導致加速康復護理無法像其他科室一樣普及,導致胸科手術術后不能快速恢復的問題集中在術后疼痛、肺部并發(fā)癥多、身體留置管道多等情況,且術后的恢復技術,如機械輔助排痰、體位引流等,以及運動耐量下降、機體疼痛等均會限制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9]。
加速康復護理在外科護理中應用廣泛,通過查找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優(yōu)化圍術期各項護理,降低患者對手術的生理及心理應激性刺激,達到術后快速康復的目的[10]。近年來,臨床不斷努力嘗試在胸外科使用加速康復護理,以期優(yōu)化外科操作、降低術后疼痛、提升術后營養(yǎng)支持及器官功能。臨床實踐證實,快速康復護理能夠在不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前提下,加快患者的康復,顯示出了巨大優(yōu)勢[11]。本研究的加速康復護理內容的設計以微創(chuàng)胸腔鏡手術為基礎,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使護理與治療更為契合,二者相輔相成,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加速康復護理中,術前有效的肺功能訓練及氣道管理,采用超前鎮(zhèn)痛方式,并通過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動、早期飲食、優(yōu)化氣道管理、疼痛評估及管理等方法,有利于減輕術后疼痛感,促進患者主動進行康復活動,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肺功能的恢復,也可防止肺部感染、肺不張、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體質量下降、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帶管時間、住院費用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肺不張、胸腔積液、嗆咳/誤吸、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等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加速康復護理在肺癌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效果確切,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能切實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減少康復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提升恢復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術后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