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鵬 王 爍
(阜新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其致病原因為囊性腫瘤與炎性囊性病變等,盡早診斷可指導其治療方案的科學選擇,進而改善預后。CT與MR是該病的常見診斷手段,具有較高的疾病檢出率[1]。其中,MR的分辨率較高,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序列成像,進而有效診斷出病變類型。研究中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入本院治療的98例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該病的CT和MR表現(xiàn)及其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入本院治療的98例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患者為研究主體。經(jīng)倫理委員會直接審查,且得到批準。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齡24~61歲,平均(42.51±0.34)歲;病程為3個月~1年,平均(5.22±0.51)個月;病理診斷結果為:炎癥性病變38例,其中,肝膿腫26例,肝包蟲囊腫12例;囊性腫瘤31例,其中,原發(fā)性惡性腫瘤14例,肝臟轉(zhuǎn)移瘤17例;29例為發(fā)育性囊性病變。
1.2 方法:A組給予MR檢查:掃描范圍是右側(cè)膈頂-肝臟下緣,序列為T1WI和T2WI,再給予T1WI增強掃描。根據(jù)診斷需求采集重點檢查部位的多方向圖像,對比劑為馬根維顯(釓噴酸葡胺注射液,Bayer Pharma AG生產(chǎn)),用量為15 mL,利用手推方式注射后增強檢查,觀察病變組織的密度、大小、形態(tài)與信號等,并分析包膜、囊壁結節(jié)和病變位置等情況。B組給予CT檢查:掃描范圍是右側(cè)膈頂-肝臟下緣,對比劑選用優(yōu)維顯(碘普羅胺注射液,Bayer Schering Pharma AG生產(chǎn)),用量為100 mL,流速為2~3 mL/s,而后進行CT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與延遲掃描,以判斷疾病類型。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種檢查方式的疾病檢出率與診斷效果。
1.4 評價標準:以病理診斷為標準,計算診斷效果:診斷準確率=準確診斷數(shù)/本組總病例數(shù)×100%;特異度=陰性符合數(shù)/病理診斷陰性數(shù)×100%;敏感度=陽性符合數(shù)/病理診斷陽性數(shù)×100%[2]。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通過SPSS16.0軟件加以處理,數(shù)據(jù)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影像學表現(xiàn):兩組對于病變的檢出率均為100%,對比無差異(P>0.05)。MR診斷出36例炎癥性病變,其中肝膿腫25例,表現(xiàn)為:長T1長T2信號,信號較為復雜,呈不規(guī)則性,增強掃描后病灶呈不規(guī)則強化特征,囊壁有大片狀強化病灶且囊內(nèi)分隔明顯。肝包蟲囊腫11例,表現(xiàn)為:信號不均勻,T1與T2信號混雜,囊壁呈等信號。診斷出囊性腫瘤33例,表現(xiàn)為肝內(nèi)有多發(fā)或單發(fā)囊性病灶,大小不一,T1與T2信號復雜,呈輕度環(huán)形強化特征。診斷出29例發(fā)育性囊性病變,表現(xiàn)為:多發(fā)病灶,呈類圓形或圓形水樣信號特征,強化不具有明顯性。
CT診斷出30例炎癥性病變,其中肝膿腫20例,其表現(xiàn)為:囊性占位極明顯,囊腫張力較大且囊壁厚度呈不均勻性。且其囊腫內(nèi)存在氣體和氣液平面,經(jīng)增強掃描后可見囊壁組織有中度強化表現(xiàn),呈梅花瓣樣特征。肝包蟲囊腫10例,其表現(xiàn)為:囊性占位極明顯,囊壁密度不均,厚度偏厚,且有5例為多個或單個子囊。診斷出囊性腫瘤39例,表現(xiàn)為:肝內(nèi)有直徑為1~5 cm的囊性病灶,形態(tài)規(guī)則,增強掃描后呈環(huán)形強化特征,且邊界清晰。診斷出29例發(fā)育性囊性病變,表現(xiàn)為:存在多發(fā)或單發(fā)病灶,其大小不一,呈圓形或類圓形,CT值為0~10 Hu,邊界清晰。
2.2 對比診斷效果:A組對于炎癥性病變的診斷敏感度為92.11%(35/38),特異度為98.33%(59/60),準確性為95.92%(94/98),B組分別為63.16%(24/38),90.00%(54/60)和79.59%(78/98),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診斷效果
占位性病變即受檢部位有一個或多個組織壓迫周邊組織或明顯移位,其主要為血腫、結石、腫瘤或寄生蟲。肝臟囊性占位性病變在臨床中的發(fā)病率較高,是肝臟疾病的主要類型,包括寄生蟲病變、炎性病變與腫瘤病變等[3]。患者會伴有較明顯的臨床癥狀,需通過實驗室檢查等確診。其主要疾病類型為肝膿腫與肝囊腫,其主要診斷方式為CT或MR?;颊叩募膊☆愋突虿∽儾课徊煌?,各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敏感度也存在差異。CT與MR對于該病的診斷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炎癥性病變的診斷結果上,肝膿腫和肝包蟲囊腫是其主要病變類型[4]。肝膿腫的特征為囊性占位極明顯,囊壁厚度有明顯變化,而MR可診斷出病灶強化特征,因此敏感度更高。肝包蟲囊腫的特征為囊內(nèi)有多個或單個子囊,伴有飄帶或水上浮蓮等表現(xiàn),CT可檢出其強化病灶,而MR可檢出其多個或單個子囊,因此敏感度更高。兩種檢查方式均能檢出病灶組織,但MR的診斷準確性更佳[5]。結果為:兩組對于病變的檢出率均為100%,對比無差異(P>0.05)。A組對于炎癥性病變的診斷敏感度(92.11%)高于B組(63.16%),特異度(98.33%)高于B組(90.00%),準確性(95.92%)高于B組(79.59%)(P<0.05)。與金穎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CT與MR檢查均能檢出病變組織,但MR對于炎癥性病變類型的檢出效果更佳,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