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鋒 張鄭芳
摘要: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范式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過度的不平衡傾向是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和教學質量提高的最大障礙。由此,我們必須在課程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層面進行切實有效的調整、轉變,以避免傳統(tǒng)課程教學范式的缺陷,并實現教學范式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教育質量。
關鍵詞:教學范式改革;主體地位;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6-0125-02
課程教學范式是指關于課程與教學的一整套觀念體系、思維方式與實踐做法的統(tǒng)稱,它有著“悠久的過去”,比如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近代比較成型的教學范式則包括夸美紐斯的科學知識教學范式,赫爾巴特的四階段式,席勒的五階段式等[1]。教學范式的研究是一套科學體系,實際的課程教學一般是以這些教學范式理論為基礎。然而,在新形勢下,社會、國家甚至家庭對教育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范式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范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課本、課堂、教師為中心,但是在新形勢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新知識的迅速積累、知識的無滯后普及傳播等),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傳授已有知識的同時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特別是大學生逐漸認識并需要強調其自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必須得到高度的重視與體現。
在漢字中,“教”與“斅”(學)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緊密相關的兩個方面[2]?!墩f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斅,覺悟也,從教”。用今天的話說,教與學的關系是辯證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行為,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完成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需要自身不斷學習以得到提升;學生則在接受新知識建立全新知識體系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現、解決、總結新的知識內容,推進教學相長的過程。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范式在人類教育史上,曾經為知識的傳播和普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特別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動,人們的許多觀念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近期流行的翻轉課堂、網絡公開課、大規(guī)模公開在線課程(慕課)等的出現,都對傳統(tǒng)的課堂式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反思,促使大學基礎教育中的課程教學范式必須進行改革轉變,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那么,傳統(tǒng)的教學范式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我們又該從什么角度進行范式改革呢?
一、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教師應言傳身教,主動參與學習
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內容上的脫節(jié),二是教學范式上的脫節(ji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了其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反映在具體教學中,首先,教材內容未能充分反映近幾十年的自然科學成就或最新的技術與案例,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這種脫節(jié)尤其明顯。其次,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也產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何使這一代新生融入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則是一個比引入最新知識與技術更為實際的問題,也是我們教學范式改革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是否理解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呢?
以《Web開發(fā)技術》為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獨立實現一個完整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統(tǒng)原型。而實際情況則是,學生并不明確學習目標,基礎知識也是參差不齊,因此不少學生總是表現出厭學、棄學的情緒。事實上,在信息時代,信息系統(tǒng)都是有生活基礎的,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找問題,并體會是否有解決問題的動機。在開發(fā)實訓中,我們鼓勵學生采取任何方式(包括參考教材、網絡搜索、同學交流等)進行代碼實現,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和業(yè)務處理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體現言傳身教,更應主動參與學習;學生應主動思考,提出需求,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析、設計和實現。
二、知識傳播方式單一,應轉知識復制為知識引導
傳統(tǒng)教學范式中,知識的傳播模式通常是單一的知識復制模式,追求的是學生知識量的增長,而將知識運用能力置于次要位置。這種知識傳播方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現在,學生的學習觀念已經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灌輸式的知識傳播方式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教育教學質量,極大地約束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水平的提高和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必須轉變知識復制為知識引導、知識創(chuàng)造。具體地,就是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由“結論陳述”轉向“過程參與”,目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結論的獲取過程,在知識結論獲取過程中所總結的方法、經驗和智慧才是學生能夠終身受用的財富。大學生不僅應該掌握書本知識,更應該掌握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的真正目標。
為此,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積極創(chuàng)造、深入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陳述者,更是知識發(fā)現的引領者,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增強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大學四年所應掌握的最重要本領。以《Web開發(fā)技術》為例,學生畢業(yè)后從事本課程相關工作的可能不超過30%,甚至更少,因此課程教學進程中,應更多地引導學生發(fā)現周圍領域中信息管理系統(tǒng)開發(fā)的潛在需求,然后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功能設計,最后進行系統(tǒng)實現。年輕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該課程的評價目標則是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合作的形式開發(fā)一個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統(tǒng),基于此,適當考查學生的過程參與程度,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觀與合作精神。
三、等級觀念太強,教師與學生應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
在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通??梢悦枋鰹橐环N下級與上級、被管理與管理的關系。學生總是在待命,而教師則總是在發(fā)布規(guī)范、作業(yè)、要求。自學生的學習生涯開始,學生就長時間地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中,導致這種“待命意識”無形中得到根植。而到了大學,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釋放,反而使得他們手足失措、無所適從。要實現教學范式改革,首先要讓學生摒棄等級觀念和“待命意識”,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和權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應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是為了什么,要學習什么等重要觀念問題。
本文以《Web開發(fā)技術》這一開發(fā)實踐類課程為例,探討了當前形勢下課程教學范式改革中教與學的內外在關系,并分別從理論聯系實際、轉變知識傳播方式、建立平等互信關系等層面初步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成效的教學范式改革。這三個層面歸根結底可以歸納為如何在新形勢下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即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正確認識是倡導并實現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的重要基礎。當代師生關系應該理解為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關系,淡化主客特征。當然,在正確處理師生關系過程中,依然有必要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新的教學范式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以引導等形式,刺激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在教學進程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毋庸諱言,任何改革或變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課程教學的范式改革亦是如此。只有通過深刻的教學范式改革,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才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馬開劍.傳統(tǒng)課程與教學范式的缺陷探析與整體轉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4,15:22-25.
[2]扎亞.漢蒙教育類成語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