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生
語文這門學科在整個教育階段中,既是一門最基礎又是一門最重要的學科。學好語文是我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的教學又是重中之重。寫作能力的高低體現(xiàn)著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高低。對于尚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學好作文更是重中之重,這對于他們在未來擁有過人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是不可過缺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作文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學好語文更要寫好作文。鑒于此,筆者將從以下“四部曲”談談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興趣曲”——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又是語文教學中師生最難攻克的一道坎。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領悟?qū)懽鞯木?,不僅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對于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即便從小學已經(jīng)開始接觸作文了,但是到初高中,很多學生面對作文還是無從下手。而對于教師來說,在作文教學的課堂上不僅要思考如何全面、系統(tǒng)地將寫作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還要思考如何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及時吸收、消化課堂所講授的寫作要點。因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顯得至關(guān)重要。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愿意學的學生?!睂W生為何會不愿意去學習寫作,追其緣由,主要還是學生對于寫作沒有興趣。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時期的學生對于生活中新鮮事物總是表現(xiàn)的非常興奮的特點,引導其積極主動的說出其所聽、所想、所見。比如:在新學期開始之前,家長們總是會給自己的孩子準備好新學期的學習用品,包括新書包、新文具、新衣服等等。在開學的第一堂課,語文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就新學期的新物品進行討論,首先語文老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由討論:新學期各自都帶了什么新的學習用品來,然后都說說為什么會想要買這個新的學習用品,自己所帶的新文具都有什么特點。經(jīng)過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對于新學期自己所帶的新物品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討論的末期,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前對自己新文具討論的結(jié)果以書面的形式寫出來。這無形中解決了學生無話可寫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寫作其實就是和生活緊密相關(guān)的,將對生活中新鮮事物的興趣轉(zhuǎn)移到了對寫作的興趣。
二、“觀察曲”——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語文作文的素材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寫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為寫作提供了可用素材,而一篇篇作文又是生活的濃縮。因此想要寫好作文,教師還應該在平常地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曾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的東西,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理,在寫作過程中,并不是缺少寫作的素材,而是缺少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懂得觀察。例如,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先將觀察事物的主要方式教給學生,先讓學生懂得觀察的概念以及如何觀察。接著,在學生對于觀察方式有大致的了解之后,根據(jù)課程的設計,由淺入深的將自己所觀察的事物寫入作文之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實踐與理論的結(jié)合,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察方式及觀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懂得將觀察后的事物運用到寫作中之后,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本記錄本,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長期堅持觀察,持續(xù)積累的良好習慣。當學生積累到一定階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將觀察到的事物將另一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這也是學生寫作思維能力拓展的重要一步。
三、“閱讀曲”——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對于小學生學習寫作也是一樣的。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屬于考核語文素養(yǎng)較為全面的一個項目,不僅包括字、詞、句的簡單組合還包括如何有效地將這些零散的要素組成一篇有邏輯的文章。就小學階段而言,學生雖然能夠識得多數(shù)的字、詞、句,但畢竟數(shù)量還是有限。如何將所認識的字、詞、句組合為語句優(yōu)美又有邏輯的作文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閱讀、愛積累的好習慣。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將每周眾多的語文課拿一節(jié)出來讓學生去廣泛閱讀其他文學作品。有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相信學生通過不斷地積累、背誦及模仿,即使小學學生剛開始還無法根據(jù)積累的素材,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文章,但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立卻在悄然地提升,內(nèi)在的素養(yǎng)又能反映到一個人的寫作行為能力上。同時,教師通過集中地劃出閱讀積累的時間,還可以為同學們創(chuàng)造一個閱讀的氛圍,根據(jù)小學學生害怕孤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身心特點,這也間接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注意力。
四、“評價曲”——引導學生參與評改作文
在學生學會寫作的后期,教師還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評改其他同學的作文的機會。因為視角不同,感悟也隨之不同。由于小學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再加上自己寫完的文章讓學生自己檢查的話,是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文章中所存在的問題的。因此,創(chuàng)造讓學生相互批改論文的機會,有助于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角去審閱他人的作品,幫助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學生在評閱其他同學的作文的過程中,也能發(fā)現(xiàn)別人文章中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同學之間相互評改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相比于那些專業(yè)的高分作文、名著作品,學生在審閱其他同學的作文中,由于和本班同學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學習環(huán)境較為相似,在評改過程中,遇到自己所欠缺的亮點以及其他同學所犯的錯誤也能較為印象深刻。做到及時對自身所缺乏的亮點加以學習,同時能夠基于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在文章中所犯的錯誤,及早吸取教訓,避免自己在往后的寫作過程中重蹈覆轍。學生以小老師的心態(tài)去評改他人作文的過程中,也無形地增加了學生對于寫作的自信及興趣。
總之,小學作文的學習成果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得到回響的。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立短、中、長期的學習任務,還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逐步地愛上寫作這一課程。只有學生愛上寫作,那么所有的教學方式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