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早春,桃花的花蕾才綻出一抹淡紅,江南的小河剛有些暖意,就有一對對鴛鴦暢游水中,在河面上泛起層層漣漪。它們一起覓食,一起梳理羽毛,出雙入對,令人羨慕。古人羞于將熾熱的愛情說出口,便把一縷情思寄托在這一對對“止則相耦,飛則成雙”的鳥兒身上。
據(jù)傳,鴛鴦是一對夫妻所化。東漢建安年間,少女劉蘭芝自幼便習(xí)女紅,善彈琴,能誦詩書。她十七歲嫁給焦仲卿為妻,日夜辛勞,卻遭婆婆百般刁難,只得自請歸家,而仲卿向母求情無果。夫妻話別之時,仲卿“誓天不相負(fù)”,蘭芝則含淚答道:“君當(dāng)作磐石,妾當(dāng)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碧m芝回到娘家,被其兄威逼,不得已答應(yīng)與太守家的婚事。出嫁之日,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仲卿則“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兩人合葬處種上了松柏和梧桐,“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從此,鴛鴦便成了純潔愛情的化身,備受贊頌。
不獨(dú)小小的鴛鴦,大雁也是忠貞愛情傳說的主角。據(jù)《梅澗詩話》記載:金朝太和五年,詩人元好問到并州去參加鄉(xiāng)試,行至汾水之濱,道逢捕雁者。捕雁者云:“今日殺一雁得一雁?!痹娙瞬唤?,捕雁者解釋:“雙飛大雁乃是夫妻,一雁被殺后,脫網(wǎng)之雁悲哀地鳴叫著不肯離去,最后竟撞地而死?!痹娙寺勚蟊熨I二雁葬之,堆墳曰“雁丘”,并填《摸魚兒》一詞以祭之。詞的開篇恰似一聲晴天霹靂,振聵了亙古以來所有為愛彷徨的男女:“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就是大雁的愛情。也正是這種堅(jiān)貞不渝和冬去春來的信守之德,讓大雁成了古代男方提親時必備的重要聘禮。
“交頸雙雙飛”的鴛鴦,“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大雁,還有那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鳥……鳥兒們相互陪伴著,一同分享這個安靜而自由的春天,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在天愿作比翼鳥,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