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剃頭”是布依族聚居地一種祈福性的儀式,目的是為孩童祛除人生中的關(guān)煞、消除災難,使其健康成長。本文從教育人類學的視角出發(fā),對“剃頭儀式”的過程進行描述和分析,考察儀式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方式,并探討布依族生命成長過程里孩子的社會化發(fā)展與倫理道德的傳承及其相關(guān)的文化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布依族 剃頭儀式 教育功能
“儀式是較為集體和公開地予以‘陳述的事件,因而較具有經(jīng)驗的直觀性”①,“剃頭儀式”正是把眾多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以特定的儀式活動展現(xiàn)出來,共同為孩子消災祈福。作為一個“局外人”,通過對布依族各種儀式的參與和觀察,能夠體會和理解布依族民族文化傳承的根基。而布依族的“剃頭儀式”是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儀式之一,其展現(xiàn)了人們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期待,蘊含了族群的集體記憶,促進了社區(qū)的團結(jié)。本文以布依族的“剃頭儀式”為個案,在描述民族志的基礎(chǔ)上,從教育人類學的角度進行文化解析,探討其教育意義和價值。
一.“剃頭儀式”的民族志描述
本文的考察點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大田鄉(xiāng)L村。該村去省城貴陽約202公里,距縣城晴隆50公里,位于黔西南州、安順地區(qū)及六盤水地區(qū)的交界處,為北盤江流域范圍。寨子依山傍水,綠樹環(huán)繞,是布依族的典型居住地。L村全是布依族,村內(nèi)以盧姓為主,曾被稱為盧家村,現(xiàn)分為三個自然村寨:大寨、翁老、三家寨。田野考察在大寨進行。
“剃頭”,又稱為“周歲”或“打保?!?,是為未滿十二周歲(一般為3歲、6歲、9歲、12歲)的孩子平安度過生命歷程中的“關(guān)煞”而舉行的儀式。測“八字”是剃頭儀式的一個源起,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會主動的去請布摩先生測“八字”,以便看孩子命中是否犯了什么。假如觸犯了“關(guān)煞”,則會使犯“關(guān)煞”之人遇事不順、多災多病,甚至威脅到生命。因此,家人為了給孩子消災除疫、破除“關(guān)煞”,以期健康成長而請布摩先生到家里舉行的一系列儀式。與此同時,主人家也會邀請街坊四鄰和親朋好友來家里吃酒。
田野點L村的“剃頭”儀式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儀式前的準備工作;儀式中的請神安位、造茅一宗、番解、回熟一宗、敬拜“乜王”、送星神、剃頭和抓鬮。
在儀式前的準備階段,主家會邀請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商量具體事宜,包括買菜、肉、酒等物品以及儀式所需供品;另布摩也會將儀式所需用到的疏文、法器、剪紙等用品進行歸置,在此過程中,需主人家的親戚從旁協(xié)助。
前期精心的準備工作,是“剃頭儀式”順利且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院落內(nèi)鞭炮聲的響起,意味著“請神”的啟動,也標志著“剃頭”儀式正式開始。以時間為序,共經(jīng)歷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請神安位。即迎請各方神仙和歷代祖師來到神龕前。布摩一邊敲鑼,一邊念唱:“德香道鄉(xiāng),靈寶真香,上香一柱,紫云透天。中燒二柱,黃云蓋地。再燒三柱,遍滿十方。再運真香,虔誠奉請。請前傳后教,師祖師公,陰傳陰教,陽傳陽教,不傳自教。心傳口教,傳度師、楊昌茂、寅卯上請,陽謂陽魂師傅,唐法符祖本二師,在寅卯頭上,受祭公德……”,以請各位神靈能夠前來。(2)疏文保狀。在奉請各路神仙、祖師來到神龕后,布摩向各位神仙、祖師稟告此次因何事請他們前來。唱詞中含有當事人的具體信息、十三太保人及具體緣由,表達了邀請眾神、祖師及德高望重的長輩前來的殷切愿望。此時要拿一只公雞,把雞冠血滴于疏文保狀上,口中念唱道:“此雞不是非凡雞,頭帶朱砂冠,身穿五色衣,日在昆侖山上叫,夜在昆侖山下啼,昆侖山上叫一聲,伏羲姊妹曉天明。昆侖山下叫一聲,天下人民側(cè)耳聽,五更能報曉,驚醒世人知,圣真有用法,救得眾生寧?!备鶕?jù)布摩的說法,只有點過雞血的文書才能寄送給各位神仙、祖師,否則神仙、祖師是收不到文書的,這場儀式也是不能起到效果的。②點好后,將公雞殺死去毛煮熟放置八仙桌上,以備供奉各位神仙和祖師。(3)造茅一宗。布摩把茅人請來,孩子的苦難、災禍都由茅人來承擔,同時,寨子里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陪同茅官吃酒以表感謝。具體做法是,布摩及五位老人先在堂屋正門口把茅官請進屋里來,再把茅官請到孩子睡覺的房間門口,最后將茅官請回八仙桌前。關(guān)于茅人來替病消災,有個傳說,原來張孝、張李是堂兄弟,張孝的母親生病了,他母親講,要得鳳凰來治,剛好張孝不在家,張李就給打來,拿來送給張孝的母親吃,于是病好了??墒巧缴裾f:“不允許打鳳凰鳥,誰打了就要殺頭。”張孝、張李必定要拿一個來殺,張孝、張李爭著說,鳳凰是自己打的,案情就不好辦,兩個人爭著死,山神不知殺哪一個,怕犯錯誤,于是,拿個茅人來替命。③(4)番解。犯了關(guān)煞的孩子,都有三十六種冤孽,要請菩薩解冤,雄雞掃冤,茅人替冤。布摩念唱道:“凡人在世多不知,造下罪業(yè)自癡迷。自從當神解散后,一切罪業(yè)永別離。三十六解解得清,解結(jié)菩薩解出門。巖崩樹打不甘心,誰知打落枉死城。閻王殿前不取你,放你做個替代人。今有LCY人撞遇你,憂憂疾疾到如今,百般鬼怪解出去,兇星惡煞解出門,萬壽無疆。”此時,一張長凳放于堂屋中間,孩子坐在凳子上,一條紅色的布系于孩子胳膊上,布摩先打一個結(jié),念到一個冤孽解一次,如此循環(huán)三十六次方可。(5)回熟一宗?;厥焓菫榱恕俺曛x滿堂神”,即犒勞各路神仙,請他們領(lǐng)受酒、肉等供品。布摩先在八仙桌前,請求各路神仙保佑孩子祛除災難、病魔,后轉(zhuǎn)到堂屋正門口前,面對屋外用一個雞蛋給孩子叫魂,幫助孩子順利通過關(guān)煞。這時堂屋外的殺豬正在進行之中,割下公豬的頭用于放在神龕下面,以備祖先和各位神靈餉用。(6)敬拜“乜王”?!柏俊笔悄赣H的意思。布依族的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一個神的母親,一直保護他們成長到十二歲。逢年過節(jié)或若遇孩子經(jīng)??摁[、身體不適,都要在孩子的臥室門前供“母神”,即“乜王”。該環(huán)節(jié)由布摩念唱經(jīng)文來表達對“母神”的敬重,以及祈求它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同樣,需要殺一只母雞來供奉“母神”,以示誠意。(7)送星神。即將各位神明送走前唱的贊頌歌。最后階段,需要把所有疏文保狀、香、紙錢在門外燒了,以感謝眾神辛勞,最終達到“天神歸天,地神歸地,各歸方位,后方有情”。(8)抓鬮和剃頭。抓鬮就是放一些衣物、學習用具、零食、錢等,由孩子自己選一個,以此來探察和預估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剃頭是外公儀式性的給孩子剃三下,一剃無災無病,二剃健康快樂,三剃長命百歲。到此整個儀式結(jié)束。
二.“剃頭儀式”的教育人類學闡釋
教育人類學著重于考察在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之下,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與教育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它關(guān)注一個族群內(nèi)部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是如何產(chǎn)生以及發(fā)生作用的,它不同于“用教育來迎合政治時事的需要”,④對于L村的布依族人來講,自小就在“剃頭儀式”的濡染下成長和生活,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性教育,促進了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和道德倫理的傳承。
(一)儀式中的教育要素
“剃頭”儀式,內(nèi)容豐富繁雜,現(xiàn)從微觀的角度,來解讀“剃頭”儀式過程中的教育要素,下面分別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式等方面來具體分析。
第一,“布摩”作為教育者。在“剃頭儀式”中,當?shù)貎x式專家布摩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生活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布依族人,若要獲得“老摩”這一稱號,必須對記載各種神鬼知識的科儀書本熟知,是寨子里為數(shù)不多可以識文斷字的人士之一。人們遇到什么災禍,都會請布摩到家里作法。僅就“剃頭儀式”而言,面對不同的人,對日期的選擇、佩戴的首飾等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和要求,這些都需要布摩對生辰八字、天干地支、遇到什么關(guān)怎么解等知識了如指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布摩不僅精通祭祀儀式的專業(yè)知識,傳播民族文化,是寨子里重要的教育者之一,而且又能將神的庇護帶來人間,實現(xiàn)神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使人們獲得心靈的安撫與慰藉。
第二,儀式中的孩子、親屬、友人等作為受教育者。在番解、剃頭、抓鬮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孩子作為主要的接受教育者必須到場。孩子的參與,是對民族文化耳濡目染的過程,“重大的公共事件在直接參與者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特別是在他們還處于成年身份形成的早期階段,在他們還是年輕人的時候”⑤。在剃頭儀式情境中,孩子或是當事人或是在一旁觀看,都能夠感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進而使孩子自然而然的融入儀式中,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孩子對儀式的記憶和認知。這些都是孩子身體力行、潛移默化接受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此外,孩子的父母、親友以及鄰居往往會前往儀式現(xiàn)場,料理相關(guān)事務,在主動幫忙的過程中,回想起自己當年經(jīng)歷的“剃頭”儀式,心理上對儀式的認同感油然而生。這也就是為什么孩子出生后,父母都會自覺的去請布摩給孩子測八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習慣,而這些都來自于儀式對人們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yǎng)。
第三,摩經(jīng)文本作為教育內(nèi)容。賦予儀式以道德教化含義是宗教的慣用做法,⑥在學校的課堂上,教育內(nèi)容是以書本的形式呈現(xiàn)的。而在“剃頭”儀式中,主要的教育內(nèi)容是通過“布摩”在儀式上所念唱的文本來體現(xiàn)。這些文本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一.尊師重道。儀式開始便是請神安位,布摩通過念唱:“上來請圣,以沐來臨,堂前殿座,具有斟酒,禮行開壺上獻,酒斟二獻。三獻圓滿,禮不重斟。所有雄雞、刀頭、押往神前,當案叩請,尊神受祭……”。加之實際行動,即上香、燒紙錢、奉酒把祖師神靈迎請進來,以示真心和誠意。二.深深感謝。在造茅一宗這一環(huán)節(jié),茅人替孩子承擔了所有不順與災禍,布摩念唱到:“這杯酒來滿滿斟,不敬茅人敬何人;送茅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也不多?!蓖瑫r,布摩領(lǐng)著五位老人陪茅哥吃酒并且唱歌送茅人,都表達了人要有回報感恩之心。
第四,多種教育方式并存。在“剃頭儀式”上,教育內(nèi)容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作用于那些接受教育的人,主要通過教育者(“布摩”)和受教育者(儀式中的孩子、親屬與鄰里)之間的互動來實現(xiàn),具體的教育方式有三大類:(1)講授法。在儀式進行中,布摩向當事兒童及其父母、親友、鄰居念唱大量摩經(jīng)內(nèi)容,正是一種講授式的知識傳授過程。(2)直觀法。布摩是儀式的主持者,需通過一系列肢體動作,如敲鑼、敬酒、打卦等完成儀式表演,是直觀教學法的體現(xiàn)。(3)體驗法。在“剃頭”儀式中,孩子不僅要親臨教育現(xiàn)場,耳濡目染教育之氛圍。同時,也要參與到儀式的某些主要環(huán)節(jié)中去,親身體驗儀式進程。整個儀式過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中實現(xiàn)教育之目的。
(二)儀式的教育功能
“剃頭儀式”從最初的籌劃,到親朋好友、街坊四鄰來幫忙,再到儀式的進行,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年齡、輩分等具體情況和條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盡到各自的職責,這在當?shù)匦纬闪艘环N習慣和規(guī)則。美國學者康納頓指出,集體記憶是通過“具有儀式性的操演傳遞和保持的”⑦。布依族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剃頭儀式”,體現(xiàn)了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教育人們要有一顆尊敬老人,懂得感恩的心。
第一,孩童社會性發(fā)展。
十二歲作為“剃頭儀式”的時間節(jié)點,一方面,在身體上,孩子抵御疾病的能力加強,自然的過渡到一個強健的階段。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孩子對事物有一定的辨別,同時,家長及社會也認為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這些都潛在的促進了孩子社會身份的轉(zhuǎn)變。斯圖爾德認為,除了家庭對兒童產(chǎn)生影響外,“地方群體或社區(qū)所施行的社會化也是從幼童期開始”的⑧。儀式中親朋好友及鄰里與兒童友好的談話交流,首先,減弱了孩子對陌生人的無知和膽怯心理,其次,使他與外來人能夠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好的人際關(guān)系,這也是兒童繼承布依族熱情好客的民族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有助于拓寬孩子的視野和推動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儀式中重要的一點,即孩子過了十二歲,就不再有母神的守護。在布依族的世界中,十二歲之前的孩子是不完整、脆弱的,經(jīng)過了這個年齡點,孩子就可以離開媽媽的懷抱,勇敢的走向紛繁復雜的社會,來接受社會的認可。
第二,倫理道德的傳承。
尊敬老人。在儀式之前,主家邀請他人商討買菜、籌辦事宜,請的基本上都是家族或寨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儀式舉行的過程中,需要請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參與,一方面是在布依族的社會文化中,生產(chǎn)生活、風俗民情等本土知識很大程度依靠長時間的累積故而形成了傳統(tǒng)寨老、族長的權(quán)力制度。另一方面,“由這一社會特點和權(quán)力制度使然,布依族形成了尊老敬老、長幼有序、井然成禮的社會習慣”⑨。所以,對老人的敬重與愛戴隨時隨地都存在。當然,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也表現(xiàn)在飯桌上,儀式結(jié)束后,入桌就席時,要請具權(quán)威性的老人坐在八仙桌靠神龕那側(cè),以示敬重。
感恩之心。在這個儀式中,布摩是具德高望重的人,無論家長、孩子還是鄰里,見到先生都會肅然起敬,對于做儀式的主家,更是對布摩敬之又敬。在儀式結(jié)束后,主家會送給先生一只公雞,一升米及一百二十元作為答謝,既是人情往來的必要性,也彰顯了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有情懷的民族。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太多的人,一味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貪戀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卻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布依族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依舊保持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這是歷史的積淀,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儀式中,人們的心靈得到了升華。
三.結(jié)語
儀式是用一套程序把信仰和愿望聯(lián)系在一起,“剃頭”儀式,正是布依族把對祖神的信仰和兒孫健康成長的愿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具體表現(xiàn)。其過程包括:儀式前的準備工作;儀式中的請神安位、造茅一宗、番解、回熟一宗、敬拜“乜王”、送星神、剃頭和抓鬮,由此可見,“剃頭儀式”復雜而虔誠,形成于長期的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厚重的集體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nèi)涵。無論是教育者布摩,還是受教育者孩子和親友,都在儀式里浸染和感受摩經(jīng)文本唱誦的教育氛圍,其教育方式呈現(xiàn)出講授、直觀、體驗等多種方法并存于儀式之中。“剃頭”儀式是在集體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它使民族文化的記憶在“單調(diào)乏味的日常生活的常規(guī)實踐中保持鮮活”⑩,一方面,促進了孩子社會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教育人們要尊敬老人,遵守傳統(tǒng)美德。布依族通過不定期舉行的“剃頭儀式”,在實踐中,將民族文化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美]史徒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M].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9.
[2][美]馬爾庫斯,費徹爾著.王銘銘,藍達居譯.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3][美]保羅·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黃鎮(zhèn)邦譯注.布依囑咐經(jīng)[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6]陳榮.教育與人生——人生哲學視域下的健康人生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
[7]羅正副,王代莉.儀式展演與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寧”儀式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8.
注 釋
①[美]馬爾庫斯、費徹爾著;王銘銘,藍達居譯:《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92頁.
②盧光凡布摩口述.
③岑正華老人口述.
④陳榮:《教育與人生——人生哲學視域下的健康人生教育》,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
⑤[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頁.
⑥黃鎮(zhèn)邦譯注:《布依囑咐經(jīng)》,周國茂序,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⑦[美]保羅·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頁.
⑧[美]史徒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60頁.
⑨羅正副,王代莉:《儀式展演與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寧”儀式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⑩[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頁.
(作者介紹:宋慧霞,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