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霞
內(nèi)容摘要:寓言的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讀來生動有趣、令人深思。寓言是經(jīng)過時間洗禮的文化產(chǎn)物,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補充對應的文言原文,讓學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對照中,感受兩種不同言語風格的特點,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有效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寓言 教學 策略 實例
寓言是一種隱含著諷喻意義的簡短的故事,有比較強的夸張性和諷喻性。其諷喻的意義,便是寓言給人的教訓。這是寓言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要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學習寓言。
一.結(jié)構(gòu)相同感受形式美。寓言的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讀來生動有趣、令人深思。如教學《伊索寓言》時,最后得出結(jié)論:故事+道理,體現(xiàn)了小故事大道理??梢哉f,寓言的最終目的在于提煉經(jīng)驗、總結(jié)教訓,閱讀寓言可以明晰道理,豐富人生智慧,具有鮮明的喚醒價值。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到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之美。
二.篇幅短小感受精。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語言質(zhì)樸洗練精彩,被稱為富有教育性的“小”故事。寓言有類型化的動物角色,除了強化其故事性,重要的是避免用累贅的性格描寫去突出角色特征。如我國古代的一則題為《山雞自愛》的修養(yǎng)寓言:“山雞自愛其色,終日映水,目眩則溺死?!痹⒀詢H有15個字,卻十分精彩地塑造了一個自我欣賞者的形象,還生動地寫出了因自我陶醉最終致死的結(jié)局。語言精練,“字不得刪”,尤為鮮明地顯示了寓言內(nèi)容的精粹美。
三.手法多樣感受奇幻美。寓言故事的魅力在于其以明了簡潔的故事承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所以能夠形成這種效益,與寓言藝術(shù)化的表現(xiàn)手法息息相關(guān)。首先,寓言的主人公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或者是被人格化的世界萬物,它采用比喻、擬人、夸張、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一個個隱含勸喻或諷刺性的趣味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深受兒童的喜愛。如《伊索寓言》的擬人、象征的手法,《螳螂捕蟬》比喻、象征的手法,等等。寓言故事借古喻今、以小見大、由此及彼,形成了深入淺出的表達效果,就能使離奇怪誕,帶有絢麗、浪漫的奇幻之美躍然紙上。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四.文白對照,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寓言是經(jīng)過時間洗禮的文化產(chǎn)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記載的源頭。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補充對應的文言原文,讓學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對照中,感受兩種不同言語風格的特點,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有效發(fā)展。如教學《螳螂捕蟬》時,教師出示這則寓言的部分古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請學生結(jié)合課文,說說這幾句是什么意思。如此文白比照或古今對比的閱讀,為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資源,也讓教材成為了學生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寓言的支點。這種切實有效的語言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接觸文言詞匯的機遇,為之后文言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chǔ)。文白對照最直接、最明顯地彰顯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要素,使學生在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開闊了文化視野和形成了文化自覺的意識。
五.引導學生在故事敘述中初步感受哲學思想。寓言王國是一個充滿情趣、幽默、勇氣、智慧和豐富想象力的地方,它把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賦予了人類最廣泛的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在我們嘲笑故事里丑角的滑稽時,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生活的真理。教學過程中,我嘗試把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陆栌玫秸軐W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逗偱c蟬》——蟬在大樹上鳴唱,狐貍想吃掉它,便想出了一個詭計。它站在樹下,極力地贊美蟬那美妙的歌聲,并誘騙蟬飛下來讓它看一看是什么樣的動物才能發(fā)出這么悅耳的聲音。蟬識破了它的詭計,便摘了一片樹葉拋下去。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抓住它。蟬說:“你以為我會飛下去,那就錯了,自從我看見狐貍的糞便里有蟬的翅膀后,我就時刻警惕狐貍?!鞭q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任務是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的勞動,善于觀察,善于總結(jié),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理性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實效性研究》(課題立項編號:BY[2018]G03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