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珮琦
內容摘要:其實真正的來說,對于歷史文學的研究屬于一項非常復雜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個難題,古今往來,對于這個方面的研究非常的少,不過對其研究方法來說,基本上是限于美學和歷史兩種方式,而對于相應藝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則幾乎沒有進行相應的涉及。以下本文筆者就主要結合歷史文學真實的心理化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簡單的論述了在歷史文學當中相應的心理化過程。
關鍵詞:歷史文學 心理化過程 相應的分析
1.引起真實發(fā)動的心理機制分析
相應歷史文學作家真實的心理化變化,始終來說是源于作家創(chuàng)作動機所發(fā)生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想更好地破解這一心理過程本身所產生的相應變化,首先就必須要破解出引發(fā)真實變動的心理機制。那么截止到目前為止,到底什么才是引起歷史文學真正發(fā)動的內在原因呢?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看,首先應該是作家主體能夠更好地凝聚心神、全心全意、聚精會神,不斷加強對于歷史個體的特別注意。同時這也屬于作家在進行求證過程當中的一個基本前提和基本內容,必須要做到這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作家所面對的各種遺文遺物非常多,在這么多的遺文遺物當中,作家不可能將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引進到作品當中,基本上注意什么才會選擇一些東西,凡是不被專家所注意到的一些歷史對象,那么根本就不會在大腦皮層當中形成相應的興奮中心,那么也就不會有由相應事情所引起的物理反應,很難被人們所記住。相反的來說,如果作家注意到了相應的行為或者是事件,那么就標志著不僅對于該個題材對象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還有了一種更加深刻了解的愿望,逐漸的就會獲得相應的活動動力。比如我國歷史文學作家托爾斯泰對相應的戰(zhàn)爭題材興趣非常龐大,起初就是由于他對于該段歷史當中人民歷史作用的深情注意,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有注意到這個事項,引起他注意并產生創(chuàng)作欲望的只是皆大歡喜式的作品,而不可能是后來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曾經說過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作家主體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作家參與到創(chuàng)造當中基本上來源于主體的選擇性功能,主體的選擇必須要充分的體現出主體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還必須要具有相應的前提條件,這里所說的前提條件,指的就是作家能夠使得主體選擇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所必須考慮的一些前提內容。
上面的論述總體來說非?;\統(tǒng),難以被正常接受和理解,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大多數情況下,有些作家之所以激發(fā)出了對于某一個歷史事件的充分注意,并不是因為在讀歷史資料的過程當中被歷史資料的注意力所吸引,而是直接因為在現實當中的某件具體情事,也就是著名作家所說的在現實生活當中得到了某些暗示和啟發(fā),并直接導致了文學作品的產生和進步。那么到底應該如何解釋該種情況的產生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相應的注意力盡可能表現在感覺的過程當中,也可能表現在相應的思維運動過程當中。感覺性注意是與不同刺激感覺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作為最高級形式的理性注意來說,主要是回憶和思想,從腦科學的生理機制來說,則主要是由于人體的腦子并不需要直接面對某種事物所產生的一些刺激反應,基礎當中的信息也同樣可以產生這種刺激反應。因此,我們可以說歷史文學的真正創(chuàng)作動力并不是只有作用于作家感官上的一些對象才可以得到激發(fā),同樣也可以由于一些非感性的因素所激發(fā)和引導,通過一些實際證明也可以得到這個方面的證據和落實。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注意到,同樣起步于注意的發(fā)動,由于每一個創(chuàng)作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所住的生活環(huán)境和外界心理壓力等等都不相同,不同的作家還會存在著不同的精神勞動,所以就有著難以同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就會使得他們彼此注意到的一些藝術事項各有差別,創(chuàng)作動機因人而異,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成方式,不僅可以是偶發(fā)性的,同樣也可以屬于一些緩發(fā)性。
2.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現代化階段過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分析
作家對歷史真實對象引起注意并由此可以啟發(fā)一些創(chuàng)作動機的產生,那么在產生相應的創(chuàng)作動機之后,接下來就進入到了一種具體的藝術內化環(huán)節(jié)當中,這種藝術內化主要指的是心理化,顯然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內化過程屬于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簡單的來說就是由第一自然逐漸向第二自然進行過度的一個質的飛躍過程。
所謂過程階段指的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和內容,但是就目前我國整體的研究情況來看,還存在著很多一些不被人所知的秘密,因此,我們也就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對其進行相應的描述和分析。不過用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主要的階段,對兩個階段來說主要是歷史真實到心理歷史到審美心理歷史。
首先我們說的是第一階段,當主體對于對象產生相應的注意之后,那么就激發(fā)了相應的創(chuàng)作欲望,就可以全心全力的投入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當中,而且還可以更好的將歷史對象的心理話、情緒化逐漸的變成感受的歷史內容,還可以加入一些復雜的情感,對于每一個作家來說,都有一個充滿自覺能力的心理場,而且對歷史對象的反應也屬于一種主觀性的反應。歷史的真實性也只有經過心理和心靈化的環(huán)節(jié)才可以成為更好的藝術,我們經常說類似文學的真實性指的就是歷史真實的能動反映,這樣說非?;\統(tǒng),沒有一定的確定性,但是極大的促進了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活動和巨大的創(chuàng)作行為。從相應的主體到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還應該包括到了心理歷史這個環(huán)節(jié)。其次就是作家進入到具體的藝術體現活動當中,生成的心理歷史可以更加全面的走向審美物態(tài)化,轉變成具體可感的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體。心理歷史作為藝術美的一種內容和體現,應用在了作家的頭腦當中,所以不能形成真正的藝術實體。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借助于外界的物質材料和服務手段來對其進行更好的固定,只有這樣,才可以作為審美對象而具體實際存在,有著極大的作用和意義價值。
在這兩個階段當中,按照相應的創(chuàng)作心理學來講,前者可以稱為藝術構思階段,后者主要稱為藝術的行為階段。相應的藝術構思指的是一種意志在筆前的創(chuàng)造性構思,這種構思加工改造的材料當然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主要指的是大腦當中已經存在的關于各種客觀事物的種種反應。如果這種心理活動在加工過程當中能夠符合客觀事物的各種聯系和規(guī)律,那么就可以逐漸地構建出各種新型事物的藍圖,再對此進行不斷地改造和了解,逐漸創(chuàng)造出各種新型事物。藝術行為指的就是將創(chuàng)造性構思付諸于實踐的一個過程,從相應的心理學來說,指的就是大腦能夠準確指揮各種器官自動化的一個問題。第二階段主要是以藝術媒介進行相應的變形和變化,指的是在相應心理變形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用文字或者是畫面來體現出相應的內容和思想,那么不言而喻,這種變形可以更加遠離了各種歷史的原型,對于各種心理變化進行了更加深刻的變形。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主體的二次創(chuàng)造。單單的依靠第一個階段來說還遠遠不夠,只有同時再將它進行進一步的物態(tài)化,才可以賦予歷史對象具體飽滿的生命實體。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相應的變形并不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工作,而屬于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涉及到了比較多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而且還需要作者付出非常艱辛的藝術勞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彼岸,任何一些急躁的情緒都不能達到最后的作用效果,一些不可取、與事實不相符同樣也不能創(chuàng)造出一些相應的優(yōu)秀作品。
3.前在經驗對于一些創(chuàng)造心理的主要影響分析
所謂的前在經驗,在哲學上叫做感性認識或感覺經驗,這屬于認識領域當中的一個熱點內容。通過相應的實踐可以證明,這種前在經驗對于作家真實的創(chuàng)作心理來說非常重要,并非屬于無關緊要的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前在經驗會對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產生這么大的影響,按照文藝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說,作家如果要想創(chuàng)造出更加真實生動的藝術形象,首先就必須要依靠大腦當中的一些直接經驗和記憶,這屬于保證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歷史感的一個基本內容。當然在創(chuàng)造形象和求真的過程當中,作者經過調查而獲取的一些資料也非常重要,但是這些作用只有在直接表象系統(tǒng)的基礎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具體的來說就是,直接表象屬于具體親切感、富有感性的一個表項內容,直接表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起到了骨干的作用效果。比如一些歷史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文學的時候,都是通過借助豐富的歷史材料,并且還充分地調動藝術想象來進行不斷的概括,但是就他們來說,感受最深刻的還屬于與潛在經驗相通的那部分環(huán)節(jié),因為不管他們獲得怎樣豐富的見解表象,也不管他們的藝術想象如何活躍,這部分內容都屬于他們作品當中最具有光彩的一個片段之一。
4.結束語
以上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認識到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對于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的真實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主要提出了心理化過程變化的兩個主要階段,但是在這兩個階段當中,相應的心理化過程內容探討還不是十分的清晰,仍然還需要更多的學者進一步分析和了解。
參考文獻
[1]金開誠.《文藝心體學概論》,第302一303頁.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