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飛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幕:張飛得知關(guān)羽去世后,悲痛難當(dāng)、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后便拿屬下將士撒氣,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更為過分的是,他命人兩天內(nèi)準備整個營部將士的白旗白甲,決定討伐東吳。大將范疆和張達乞求寬限幾天,一時半會兒無法準備那么多旗甲。張飛聽后勃然大怒,以違抗命令罪給兩人吃了鞭刑,要求翌日必須準備齊全,否則將被殺頭。走投無路的兩員大將,當(dāng)晚趁張飛醉酒之時,砍下他的首級,連夜逃往東吳。
同為三國時期人物,諸葛亮的做法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他54歲時給他8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源烁嬲]后人:“人生路遠,淡泊寧靜、擺正心態(tài),以期實現(xiàn)遠大理想。”張飛則遇事借酒消愁,虐待下屬,終惹殺身之禍。一正一反,折射了兩種人生態(tài)度、兩種對事心態(tài)。
生活中,操之過急、心急火燎、坐立不安,急于求成、急于求名、急于求利的人屢見不鮮,走捷徑求功名,搞短期求速成,要關(guān)注求效應(yīng)。工作中,常把“馬上”“立刻”“趕緊”掛在嘴邊的人司空見慣,不考慮下屬的落實能力和現(xiàn)實情況,往往造成欲速則不達。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是一種好心態(tài)。一事當(dāng)前不能總患得患失,眼睛總盯著別人有什么、別人得到了多少,抱怨組織不照顧、領(lǐng)導(dǎo)不遷就,怨聲載道、怨天尤人,搞得同事之間別別扭扭,自己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影響工作、影響健康甚至影響家庭和睦。對待得失最需要的就是看淡一些,用“塞翁失馬,焉知非?!贬寫?,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自勵,似“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灑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生辯證法。常言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追求完美最容易陷入“絕對”的唯心主義世界觀里,遇事認死理、鉆牛角尖、執(zhí)迷不悟、一意孤行。包容則是一劑良藥,包容自己也包容別人,允許失誤、接受缺點、理解過失、原諒差錯,接受客觀現(xiàn)實存在的,摒棄刻意人為的粉飾拔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難得的精氣神。有家國情懷、大義為先、愛崗敬業(yè)的人,是沒有時間去斤斤計較的,也不會喜怒無常。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全在工作和事業(yè)上,埋頭苦干、成就事業(yè),情緒就不會受太多外界干擾,與盯著位置干、沖著利益上、聞著香味搶形成顯明反差。因此說,平心靜氣才是人生常態(tài),安分守己才會走得長遠,淡泊名利才能活得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