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錫山實驗小學 周 潔
寒假里,很多隊員對玩微信、刷微博樂此不疲,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卻不積極。中隊輔導員不妨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通過線下實踐和線上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激發(fā)隊員們參加少先隊活動的積極性。
送祝福,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以前,隊員們用口頭表達的方式給長輩送祝福;如今,微信成為親朋好友之間溝通的時尚方式,隊員們更喜歡用這種便捷的方式送祝福。
于是,輔導員帶領隊員們利用微信的功能,設計出很多有趣的“微祝?!北磉_方式。比如,隊員們根據(jù)微信“表情包”的功能,設計了“萌包賀新年”的送祝福方式,即用自拍照片制作充滿年味的“表情包”,再配上簡短有趣的祝福語。當他們把這些自制“表情包”發(fā)送給爺爺奶奶、老師和伙伴時,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情感。
隊員發(fā)送自制“表情包”
隊員們還利用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將自己的成長故事匯編成圖文集,然后生成一個二維碼,把它發(fā)送給遠方的親人,讓他們了解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
除了微信外,隊員們還學會使用手機上的各種軟件,設計、制作電子賀卡,并配上自創(chuàng)的祝詞……多種多樣的送祝福方式,讓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傳統(tǒng)的“中國年”變得和以往不一樣。
為了幫助隊員們了解、品味各地獨特的風俗文化,輔導員鼓勵隊員們在寒假期間,用照片、視頻記錄下自己發(fā)現(xiàn)的中國各地風俗,并將其發(fā)到中隊微信群里,與大家分享。
隊員小芳回到成都老家時,拿著手機對做好的煙熏臘肉、麻辣香腸、東坡肘子等四川美食拍個不停。她將這些照片發(fā)到微信群里,還用語音講述了“東坡肘子”的來歷;隊員圓圓回廣東老家過年時錄制的旱塘捉魚習俗的視頻中,鄰居們一起捕魚捉蝦的節(jié)日喜慶景象,讓群里的小伙伴們感同身受;身在無錫的隊員們組成了“假日小隊”,為社區(qū)孤寡老人送福字、貼春聯(lián),在微信群里看到活動照片后,小伙伴們紛紛點贊。
假期里,隊員們雖然不能天天在一起學習,但是通過微信群,他們也能及時溝通和交流,互相學習、分享快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過年的習俗也在發(fā)生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窺見時代的進步。比如,每到過年,各家都會添置新物件,歲歲年年,新物件變成老物件。這些物件如一臺時光機,刻錄著歲月長河里的幸福時光。它們述說的小故事,猶如鮮活的教科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輔導員的指導下,隊員們?yōu)檫@些“新老物件”拍照,分類整理,制作了“時光名片”,并收錄在“時光記憶館”里,還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比如,“90年代館”里“陳列著”過年時爸爸用第一筆獎金買的傳呼機;“跨世紀年代館”里“陳列”著隊員們曬出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手機,從大哥大、翻蓋手機,到智能手機,應有盡有……不同時期聯(lián)絡方式的變化,體現(xiàn)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國巨變的真實寫照。
在這個“時光記憶館”里,師生、家長都可以留言、分享屬于自己的年代故事,實現(xiàn)多重互動,在互相啟發(fā)、學習和實踐中,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引導隊員們突破時空限制,積極參與少先隊活動,并在隨時實踐、隨手分享的過程中,受到更加鮮活、生動、立體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