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光潛
遇見一種工作不僅要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
去夏訪巴黎盧浮宮,得摩挲《蒙娜麗莎》肖像的原跡,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術(shù)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
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紀人們的熱情,想象到達·芬奇作此畫時費四個寒暑的精心結(jié)構(gòu),想象到麗莎夫人臨畫時聽到四周的緩歌慢舞,如何發(fā)出那神秘的微笑。正想得發(fā)呆時,這中世紀的甜夢忽然被現(xiàn)世紀的足音驚醒,一個法國向?qū)ьI著一群四五十個男的女的外國人蜂擁而來了。
向?qū)Р俸茏玖拥挠⒄Z指著說:“這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比藗冋绽冻鰩追N驚奇的面孔,說出幾個處處用得著的贊美的形容詞,不到三分鐘又蜂擁而去了。一年四季,人們盡管川流不息地這樣蜂擁而來蜂擁而去。
從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回想到《蒙娜麗莎》的作者,我頓時發(fā)生一種不調(diào)和的感觸,從中世紀到現(xiàn)世紀,這中間有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
中世紀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飛快,現(xiàn)在坐飛艇不用幾十分鐘就可走幾百里了。中世紀的著作家要發(fā)行書籍須得請僧侶或抄青用手抄寫,一個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還不定能抄完一部書,現(xiàn)在大書坊每日可出書萬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詩集了。中世紀許多書籍是新奇的,連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兒那樣淵博,都沒有機會窺亞里士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到三四十歲時才有一次機會借閱《十三經(jīng)注疏》。現(xiàn)在圖書館林立,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
中世紀畫《蒙娜麗莎》的人須自己制畫具自己配顏料,作一幅畫往往須三年五載才可成功,現(xiàn)在美術(shù)家每日可以成幾幅乃至于十幾幅“創(chuàng)作”了。中世紀人想看《蒙娜麗莎》須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誼,真能欣賞他,才能僥幸一飽眼福,現(xiàn)在盧浮宮好比十字街,任人來任人去了。據(jù)歷史家說,我們已跨過了這鴻溝,所以我們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得多了。
在這個現(xiàn)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了,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了。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別的不說,就是看《蒙娜麗莎》也只像看破爛朝報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效率”以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拿一幅湘繡和杭州織錦相比較,便易明白。如只論“效率”,杭州織錦是機械的作品,較之湘繡,費力少而效率差不多。但是刺湘繡的閨女在工作時,刺一針線都要費若干心血,都有若干熱情在后面驅(qū)遣,她們的心眼都釘在她們的作品上,這是近代只講“效率”的工匠們所詫為呆拙的。
織錦只在適用,而湘繡于適用以外還要能慰情,還要能為作者力量氣魄的結(jié)晶,還要能表現(xiàn)理想與希望。
假如這幾點在人生和文化上自有意義與價值,“效率”絕不是唯一的估定價值的標準,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價值的標準。
最高品估定價值的標準一定要著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為高尚理想與偉大人格之表現(xiàn)。如果它是經(jīng)過努力而能表現(xiàn)理想與人格的工作,雖然結(jié)果失敗了,我們也得承認它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