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娟
(安陽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2)
“項目式指導或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顧名思義,是通過設定和教學相關的項目,并由學生參與完成的一種教學。Buck (2005)指出PBL教學即通過指導復雜、有效的、蘊含真正的問題的項目,給學生提供學習經(jīng)驗,促進學習,并產(chǎn)出精心設計的“作品”。[1]從中可以看出,PBL教學模式是為吸引學生主動進行持續(xù)的、協(xié)作的調(diào)查的一種綜合教育方式。
受建構主義影響(Jean Piaget, 1972)[2],PBL理論更多關注的是學習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并認為教師應是扮演輔助角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指導。Gardner(1989)[3]的多元智能理論關注于各種智能的特性,并提到了7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音樂智能、身體協(xié)調(diào)智能、空間智能、交際智能和內(nèi)在智能。他認為,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發(fā)展多元智能。這種方式把課堂轉(zhuǎn)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美國進步教育哲學代表人物約翰·杜威(John Dewey)[4]首次提出PBL教學模式,進一步在教學改革中提出并推廣應用于西方醫(yī)學教育。杜威認為,學習和教育是相互作用的社交過程。杜威強調(diào)“l(fā)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只有學生有機會融入到自己的學習中,通過在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的反應,通過經(jīng)驗,才能夠加深學習。教師不應只重視課堂指導,還需要看學生的反應和行為,尤其對于語言老師來說,他們應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20世紀90年代,教學模式第一次被引入第二語言課堂教學[5],這種教學模式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是一種有效方式。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讀寫教學以教師教授為中心,教師授課時,往往會陷于“照本宣科”,停留在講解單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核對習題答案上。這種“填鴨式”教學使英語課堂沉悶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和熱情受到嚴重壓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甚微,教師也達不到教學目標,教學效果不盡如意。此外,目前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課時縮減,課堂講解時間有限,只教授課本知識,學生無法得到多方面鍛煉。
相對而言,PBL教學則更加關注于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提出項目供學生小組進行選擇,自行設計并解決,學生從頭到尾參與到項目中來(包括設計模式、設計方案、數(shù)據(jù)收集到最后的論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指導或助理的角色,而不是主導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就不需要參與其中。相反,教學任務持續(xù)時間長,參與范圍廣,涵蓋面廣,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更多。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學習英語,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技能,在課下幫助他們自學,和教師一起進步。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將學生置于情景化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自行查找相關資料,主動解決問題,歸納知識點,將讀寫融入到項目的完成中。同時,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也有促進作用。與教師只需要發(fā)揮引導作用的傳統(tǒng)教學相比,PBL教學模式使教學得到延伸,授課時間延長,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項目過程中課堂內(nèi)外各種活動相結(jié)合,達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項目結(jié)束后,還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過程評價和產(chǎn)品評價,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充分和認真的準備對于PBL教學中項目成功的實施來說極其重要。PBL教學模式的實施包括:項目提出、小組結(jié)合、選擇項目并實施、項目展示、項目評價和反饋。
1.教師提出一系列項目
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時,項目的設計與提出至關重要。PBL教學應該以過程和產(chǎn)品為導向,鼓勵各種語言技能的融合,這就要求教師提供適合課程教學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項目的話題必須是真實的,難度合適,力求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言的習得,給學生增添新鮮感。太難、太復雜或太簡單的項目都會限制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對將來學習的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項目設計時,建議選擇不同難度的問題,尤其是比學生當前能力稍微高一點的項目設計,這樣在學過之后才會有最大進步。PBL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機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完成設計項目等訓練,實現(xiàn)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項目開始實施前應發(fā)揮主導作用,設計適合于學生實際水平的項目。項目的形式可以包括:研究報告、視頻、公文、政府報告、訪談、小冊子、海報、公告欄、演講、辯論等。最終的報告形式可以包括:手繪展示、多媒體陳述展示、視頻、文字材料等等。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體驗英語1》[6]第一單元College Life為例,本單元主題是大學生活,非常貼近現(xiàn)實。本單元的知識目標為掌握重點詞匯實用表達以及大學生活的。本單元情感目標為感知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不同,學會尊重其他習俗。本單元圍繞此話題設計的項目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大學生活,尤其是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對比,中西方大學教育對比。本單元能力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文化習俗多樣性。因此,教師據(jù)此設計了一個為期一周的項目。教學導入時,教師播放一個哈佛宣傳片的視頻,和北京大學宣傳片視頻,并由此導入話題并提出項目。
1.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college campu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2.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3.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librar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4.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5.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curriculum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6.Collect some speeches given to college students from Western and Chinese celebrities.
7.Make some interviews of senior students and faculties about their advice and wishes.
2.學生小組結(jié)合,選擇項目并實施
教師準備好項目之后,依據(jù)個人成就、知識框架、學習能力等,指導學生進行分組結(jié)合。為保證整個項目實施過程進展順利,小組結(jié)合2-5人最佳。每組成正態(tài)分布,有高分學生也有低分學生,性格方面內(nèi)向外向結(jié)合。每組選一個領導者,比其他人擔負更多責任。每組先討論所有的話題并選擇完成其中一個。一旦話題選擇過后,他們應該再次討論最終項目是什么,如何呈現(xiàn)。為了完成項目,項目組成員需要共同制定計劃、時間表,明確分工,責任明晰。在研究過程中記錄每一步的研究并根據(jù)記錄實施計劃。此外,完成時間根據(jù)項目的難度,可以是45分鐘也可延續(xù)整個學期。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體驗英語1》第一單元College Life為例,教師在提出項目之后,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并設定完成時間為一周。信息收集方面,教師不再給他們提供背景知識或補充材料,而是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利用各種網(wǎng)絡、圖書資源查閱相關文獻,因為大量的課前主動性閱讀以及學生主動參與度直接影響PBL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應給學生分享閱讀技巧,掃讀和查讀,幫助學生猜測生單詞幫助他們尋找相關信息,如文化常識等。完成項目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力克服各種困難,完成項目。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是接受者還是真正的探索者。
在這個一周的項目里,每組學生都應準備一個單詞本,記錄在書上遇到的每個新單詞并背會新單詞,小組長有責任督促聽寫這些單詞。完成作業(yè)后,小組成員應該坐在一起討論選哪種項目方式,需要收集什么信息,如何展示最終項目以供評估。在項目之后,每個學生都應完成所有課后練習。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應具有主動性,學會如何管理時間,整組應討論、交換想法,以便完成項目。在此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應負責匯報情況,教師應該隨時給學生指導和幫助。
3.項目展示
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完成了項目,是否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了相關知識,每組都要在規(guī)定的課時時間將最后的成果以自己認為合適的形式呈現(xiàn)給全班,陳述小組在實際完成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項目完成后所持的觀點以及得出的結(jié)論。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分享,最終成果是小組所有成員的努力結(jié)果,學生們也樂于分享,并在分享的過程中看到差距。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特別的技能。有些學生考試中分數(shù)不高,并不代表他們什么也不擅長,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比其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擅長。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多鼓勵,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匯報要有結(jié)果導向,由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與衡量。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體驗英語1》第一單元College Life為例,教師在提出項目并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后,其中一組選擇了對中美大學教育這個項目從入學方式、專業(yè)和課程選擇、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對比,并形成了研究報告,結(jié)合圖文并茂的PPT進行展示。
4.項目評價與反饋
標準測試的缺點在于只能測試特定內(nèi)容和知識。但是PBL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有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和教師評價。反饋意味著重新復習和思考。只有通過重新思考所做所學,才能加深印象。項目完成后,每組都應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如何認為和評價組員的表現(xiàn)?團隊協(xié)作如何?他們認為他們的項目最出彩的一部分?回答這些問題,他們就知道問題所在,未來提升的空間在哪里。然后就是老師評價每組的作業(yè),告訴其優(yōu)點,給出有用的指導。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體驗英語1》第一單元College Life這個項目為例,其中一組學生用PPT來展示他們的對于中美大學課程設置的分析,表明了他們做了很多收集信息的工作。此時,老師補充閱讀技巧如掃讀和跳讀,搜索技巧如列舉出幾個網(wǎng)站和雜志,教會學生如何剔出有效信息。最后讓他們再次讀文章,并布置作業(yè),以檢查是否掌握了所有技巧。
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三步走:pre-reading(課前閱讀), while-reading(課堂中閱讀), post-reading(課后閱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思辨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來,有助于培養(yǎng)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主動解決問題、辯證思維及綜合評價的能力。在PBL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項目,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xiàn)項目最終成果。這樣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激情和主動性,促進了他們更多的融入到英語閱讀課堂中,并能充分把握所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英語技能。因為學生們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會無意識的深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花更多時間尋找信息。查找信息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從很多渠道如書上、雜志上、網(wǎng)上讀很多資料來篩選有效信息,這是很好鼓勵他們增加詞匯量的機會,同時也是運用到很多閱讀技能的機會。必要時還需要和外國友人進行英語口語交流,以便獲取第一手信息。此外,由于需要在課堂上展示匯報時,大聲讀出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學生還會盡力練習發(fā)音。通過PBL教學,學生能進行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訓練,同時還豐富了背景知識,擴大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