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瑋
(淮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淮南232038)
“省”之名稱,雖自元代以來沿用至今,但“省”之統(tǒng)馭基層組織的監(jiān)管功能則源于秦。自秦漢實行郡縣制以來,秦漢之郡、唐代的道,宋代的州等皆形同于省之組織功能。至元代,“省”才正式形成一級組織,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翱h”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后逐漸成為國家行政體制中的基層組織,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基層行政單位。自民國以來,近代中國的政局混亂不堪,中央政府始終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至1928年底才在形式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但統(tǒng)一后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增強中央權威,努力改進地方政治,整合中央與地方,以達真正的全國統(tǒng)一。國民政府依孫中山手訂的《建國大綱》,在地方制度上實行省縣兩級制。省級主要設省政府和各廳,縣級主要設縣政府,具有官治和自治兩重性,因此,相對應的省廳對縣政實行監(jiān)督和指導職責。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國民政府對地方建立一種嚴密的機制來進行督導和監(jiān)察,而這種機制的主要部分就是省廳督導縣政制度。目前學界對于縣政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從省廳督導縣政的角度的研究成果則較為缺乏,成果鮮有。①國民政府縣政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翁有為:《國民政府縣政問題探析》,《史學月刊》2011年第1期;王先明、李偉中:《20世紀30年代的縣政建設運動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以五個縣政建設實驗縣為基本分析樣本》,《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王奇生:《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嬗遞——以1927年至1949年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有鑒于此,本文將以自上而下、從省到縣為視角,對省縣制度設計、運作弊病和效果等方面略作探討。
整個國民政府統(tǒng)治期間,地方行政制度始終實行省縣二級制?!皣裾亟ㄒ詠?,地方制度采用兩級制,縣之地位,固與過去無何懸殊,縣府仍為親民之機關,職居薦任,對上則經過省府間接受中央之命令。”[1]11也就是說,縣政成為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穩(wěn)固,“縣為自治單位,載在政綱,是國政之泰否,即系乎縣政之良窳?!盵2]因此,國民政府統(tǒng)一全國后,為加強中央權威,必須治理和整合地方,而對縣政的監(jiān)督和指導主要依賴于省廳。
國民政府所頒布的代表其政權性質的憲法制度中,對省縣的規(guī)定基本都有相同的內容。例如,國民政府在1931 年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規(guī)定:“省置省政府,受中央之指揮,綜理全省政務”,“縣置縣政府,受省政府之指揮,綜理全縣政務?!盵3]95在1936 年5 月頒布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又有相同的規(guī)定:“省設省政府,執(zhí)行中央法令及監(jiān)督地方自治”,“縣為地方自治單位”,“縣長辦理縣自治,并受省長之指揮,執(zhí)行中央及省辦事項?!盵3]116-117
國民政府省制的主要依據(jù)是《省政府組織法》??傮w來看,省廳督導縣政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省設省政府,綜理全省政務。省政府實行委員制,設委員若干人,組成省政府委員會,職權主要包括:在不抵觸中央法令的范圍內發(fā)布省令,制定省單行條例及規(guī)程;劃分或變更省轄地方行政區(qū)域;全省官吏之任免等。也就是說,省政府作為縣政的直接上司,具體負責監(jiān)督指導;同時還對縣官的獎懲、請假、考績等進行監(jiān)督。
第二,省政府內主要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廳。各廳設廳長指揮監(jiān)督所屬職員及所轄機關,對主管事項得發(fā)廳令。各縣事務均由各廳處分別負責辦理,民政廳職掌為縣行政官吏的提請任免,縣地方自治及其經費,警察保衛(wèi)、賑災等。財政廳職掌為省稅及省公債,預決算編制,省政府收支等。教育廳職掌為管理各級學校,社會教育及學術團體等。建設廳職掌為管理公路、鐵路、河工等。換言之,各廳作為職能機構,主要負責的事務恰恰就是各縣具體辦理的主要事務。因此,各廳與縣政的關系,就主要在于前者督催、監(jiān)察和指導后者履行這些職責。
國民政府頒行的《縣組織法》,成為縣制的主要依據(jù)。綜合來看,縣政必須接受省廳的督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縣設縣政府,在省政府指揮監(jiān)督之下處理全縣行政事務、監(jiān)督地方自治;在不抵觸中央及省的法令范圍內,可發(fā)布縣令并制訂縣單行法規(guī)。各縣政府所屬各局之組織及權限,除法令別有規(guī)定外,由各省政府定之,并咨內政部備案??h政府于必要時,得呈請省政府設置衛(wèi)生局、土地局、社會局等其他專管機構。如有縮小范圍之必要時,得呈請省政府改局為科,附設縣政府內。
第二,縣政府按區(qū)域大小、事務繁簡、戶口及財賦多寡分為三等,等級由省政府編定??h政府設科多少和科員數(shù)額,由省政府決定??h之廢置及縣區(qū)域之變更,由省政府咨內政部呈行政院,請國民政府核準公布??h內的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之劃定及變更,由縣政府呈請省政府核準實行,并由省政府咨內政部備案等。
從上述制度設計來看,國民政府對縣政的法制規(guī)定太過繁多和密集,以致對縣政造成束縛和限制。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縣政所處理的具體事務眾多瑣細,加上各區(qū)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又復雜各異,這就使得單靠教條僵硬的法制規(guī)定是無法有效解決的。對此,有人指出,“建國大綱雖規(guī)定縣為自治單位,然訓政時期約法八十一條之規(guī)定縣政府受省政府之指揮,是縣之無獨立地位,一如往昔的情形。”甚至縣的職權,“在縣組織法中亦未加規(guī)定,此則純?yōu)楫敃r立法者之疏忽”??h政府所處地位之困難,“基于職權之混淆而生”。理論上,縣政職權“有自由裁量及省令辦理兩種,前者為本身之職務,后者為代理省政府辦理之職務。現(xiàn)因此兩種職務并未區(qū)分,省中往往過分干涉縣之行政,事實上縣政府乃無獨立之職權??h之行政自然不克發(fā)達?!盵1]11-12換言之,省廳督導縣政的制度設計已經顯示其“異化”特征。
國民政府在統(tǒng)一時期主要精力放在軍務上,無法集中關注縣政。至統(tǒng)一全國后,國民政府才正式著手開始實現(xiàn)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和三民主義,重視省政和縣政:一方面,在法制方面,推行修訂的《省政府組織法》,頒行《縣組織法》等。自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建立后,首次頒行《省政府組織法》以來,分別于1926 年11 月、1927 年7 月、1927 年10 月、1928 年4 月、1930 年2 月、1931 年3月進行了六次修正;自1928 年9 月國民政府首次公布《縣組織法》以來,又分別于1929年6月、1930年7月修正公布,最終逐漸形成具有國民政府“特色”的省制和縣制。另一方面,在行政區(qū)劃方面將原先的府、道等地方一級裁撤,并加以重新劃分和合并,全面實行省縣二級制。例如,國民政府先于1928年6月將原來的京兆、直隸合為一個省,即河北省,不久新設青海省、寧夏省,后又將原熱河、察哈爾、綏遠、西康改成為四個省。到1929 年1 月,國民政府又將原奉天改稱為遼寧省,以全面實行省縣二級制。
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省廳督導縣政制度卻產生了諸多嚴重弊端。誠如時人所言:“從縣政的立場上看,我們所需要于省的,只是監(jiān)督,而不是宰割?!盵4]7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省廳政出多頭,造成縣政無暇顧及和政務廢弛。由于職責不同,不同上司對縣政下發(fā)不同的命令。時人明確指出:“省政府有民財建教四廳,再加保安處,禁煙委員會等,起碼有六七個機關,對縣政府下命。各廳處咸以本廳處之立場為觀點,認其主管之事件,為當前最要之急務,同時督責于縣,限期執(zhí)行?!庇谑歉骺h便敷衍了事,“雖有許多想作事的縣長,事實上亦逼迫得他不能作事”[5]17。對于此種弊病,蔣介石也相當清楚,指出:“各廳處駢肩而立,各成系統(tǒng),各固范圍,各私財用”,“同時督責于縣,縣長莫知所先,亦無法同時并舉”,“吏治之壞,此種畸形制度,實為厲階!”[6]358此類政出多頭的弊端必然造成縣政廢弛。“政出多門,百務叢脞,結果一事未舉,一利未興,此實為今日各省之通病?!盵7]5
第二,省廳不協(xié)調,造成縣政糾紛不斷。有學者批評說:“各廳舉政,各不相通,有時甲廳認為必行之事,而乙廳則覺其可緩,有時乙廳通令廢止之事,而丙廳方嚴催舉行,于此紛紜錯雜之下,縣政府遂成為最困難而最繁復機關!”此種弊病較為普遍,“以中部各省為甚,而中部各省中,又以豫鄂皖為最。”[7]1例如,有的縣“自縮減政費后,每縣不過月支八九百元,僅可用秘書一人,科長二人,科員書記各一二人而已”,但是財政廳卻令“各縣設立財務委員會,以管理地稅收支”,“調縣政府職員兼充之”;同時,民政廳又令“各縣設立清鄉(xiāng)善后委員會,以辦理地方善后事宜”,又要“調縣政府職員兼充之”,實際上縣政府自己“政務叢脞,事積如山,安有職員之可調?各廳明知之而不顧也?!盵7]2
第三,省廳“朝令夕改”,造成縣制時常變更。對此,有時人指出:省政府“對于各縣的公事,朝令夕改,毫無定見,即所謂‘官樣文章’,也弄不妥當?!盵8]3例如,1932 年有監(jiān)察員檢舉江西省政府擅自變更地方制度?!安楝F(xiàn)行地方制度,省與市縣之間,并無第三種組織,亦無何種行政長官?!比欢?,江西省政府“不遵現(xiàn)行法令,亦不經中央核準,自由變更行政組織,自由制定與中央法令抵觸之條例,劃江西全省為十三行政區(qū)域,每區(qū)新設一行政長官,其違反法令,破壞行政系統(tǒng)之罪,雖有百口,亦莫能辭?!盵9]111同時,省縣變動頻繁,以致縣制沒有連續(xù)性。當時有人指出:省縣“頻頻更調,而舊去新來,又復各有主見,往往前事尚未舉行,后事忽又變更,或前令限期完成,后又通令廢止,遂致辦法日多,而效率甚尠?!盵7]5-6
第四,省廳亂發(fā)政令,嚴重干擾縣政運作。省廳經常發(fā)布某些政令,嚴令各縣推行某些政事,但不從實際出發(fā),造成這類政令實難推行,反而阻礙了縣政。有學者認為:“廳長對于各縣實際情形,及農村狀況,又太隔膜,遂致廳令與各縣事實,往往背道而馳?!备魇 八C行法令規(guī)程,積之可成巨帙,對于察吏安民,防饑御匪,殆無一不備,惜皆成于學者幕僚之手,而非從農村實際考查得來,故常有窒礙難行之處?!盵7]4這種隨意性的政令必然造成縣政的財政和精力耗費?!耙豢h府之經費無多,一縣長之精力有限,欲于同時期,對其層峰所囑之事,百端悉舉,兼籌并顧,匪特人事所難能,抑亦財力所未許?!盵10]4
第五,省廳不作為,造成縣政亂作為和不作為。時人注意到,省政府主席“終日忙于會客赴宴,迎送貴賓,除每星期例會主席外,實無暇與各廳長討論政事?!备鲝d長“只知孜孜于部屬員司之任免,求差謀事者之安插,更益以私人交際,公共宴會,亦殊無余暇以治其正業(yè)。甚至出現(xiàn)民政廳長“不知一省戶口若干”,建設廳長“不知一省出產若干”,教育廳長“不知一省學校若干”,財政廳長“不知一省捐稅若干”等怪象[7]1。省廳不作為必然造成縣政亂作為和不作為。例如,江蘇省“曾通令各縣,依法編組正式保衛(wèi)團,并限期訓練完竣”,而實際上除少數(shù)縣“稍著成績外,大都皆屬奉行故事,搪塞功令,烏合之眾,何勝警衛(wèi),致剽刧之案時間,反動之跡潛滋,縣政暗礁,莫此為甚?!盵2]18有的縣長不僅不作為,而且還貪污腐化,勒索壓榨。1928年3月,安慶巿商民協(xié)會電蔣介石等人說:皖北一帶,“各縣巧立名義,苛捐重稅,人民被其誣□為土豪劣紳,勒捐至數(shù)萬以上者,尤不可勝計。”[11]
由上可知,這種省廳督導制度的實行產生了諸多令人無法預料的弊病。換言之,此制不可能實現(xiàn)原來之目的,已經產生了普遍性的“異化”現(xiàn)象。
國民政府通過省廳督導縣政制度,到底取得了一種什么樣的結果?是否達到原來的目的?其實,從當時人的記載來看,這種制度的實行不僅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反而產生嚴重的腐敗。對于縣政情況,時人明確指出:“我國目前縣政之腐敗,已成不可諱言之事實?!盵12]1不僅如此,縣自治事務及縣政組織功能已呈現(xiàn)廢弛狀態(tài)。有曾任縣長的官員指出:處于國民政府統(tǒng)治核心的江蘇省,其縣政實際上“不過等紙上之談兵,各種自治之推進,亦僅具承轉公文紙贅疣機關,殊鮮舉辦自治事務之成績?!盵2]17又如,1932 年,蔣介石在致安徽省政府主席電文中嚴厲批評安徽“縣政又頹廢不堪”,“一切善后工作迄無負責人員擔任主持”[13]。再如,1934年,蔣介石又給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的電文中批評道:“沿江各縣如湖口、彭澤等城,一切腐敗污穢如故,與前并無進步,此乃縣長之不得其法,不知職守也,應注重督察。”[14]也正因為如此,國民政府的縣政已經造成漠視民眾,與民眾隔離。“中國近年政治,幾無事不與民眾隔離,主持政治者,又只知運用其上層理想,發(fā)為高論,而對于占全國人口十分之八之農民生活狀況,反多忽略不顧。于是中央大政方針,嘗非各省所能實施,各省行政計劃,又非各縣所能通行,各縣一切措施,更非民眾所能承受。如此層層矛盾,事事分歧,政治如何能上軌道?人民如何能獲政治利益?”[7]1
由于此制沒有取得預期成績,所以國民政府對此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行政院下發(fā)明令,明確省廳與縣政各自職責范圍。1931 年4 月29 日,行政院核準《確定各省廳縣局間指揮權限辦法》,規(guī)定:省政府直接指揮、監(jiān)督縣政府;各廳對于主管事務,應秉承省政府,關于重大事務之處理及其政府職員之任免、懲戒,仍依現(xiàn)行法[令]規(guī)定辦理,不得徑自執(zhí)行;縣政府下設各局,專由縣長指揮、監(jiān)督,但各局長如無法定原因,不得隨縣長為進退;由縣長遴選呈請核委之各局局長,除依法徑呈省政府外,并應分呈各主管廳審核[6]330-331。1934 年7 月,國民政府公布《省政府合署辦公辦法大綱》,將省府機構統(tǒng)一裁并為四廳兩處,重新劃定各廳處及其所轄機關職掌。并將所節(jié)余經費全部撥增各縣政費,被裁人員應重行甄別,量其才能,以作充實縣政人才備選之用等[6]346-348。同年11 月,內政部“通咨川、湘、贛、魯、冀、綏、貴、桂、粵、浙、南京等各省市政府,于規(guī)定時間內一律實行合署辦公。全國各省除河南、湖北、安徽、福建、寧夏、廣西七省,均于民國二十三年內遵照辦法規(guī)定實施外,其余如江蘇、浙江、陜西、甘肅、四川、河北、察哈爾、湖南、山西等省及上海市等,均以此制確足矯正積弊增加效率,先后仿照實行?!盵15]1934 年12 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頒布《剿匪省份各縣政府裁局改科辦法大綱》,1935 年1 月又頒布《剿匪省份各縣分區(qū)設署辦法大綱》,對縣政進行改革,要求集中縣政府權力責任,充實縣政組織,增進縣政效率,并將縣政府所屬公安、財政、教育、建設等局分別歸并于各科,設科管理等[6]528-529。
盡管如此,但從實際運作的效果來看,國民政府仍未革除省廳督導縣政的弊端,成績鮮有。有人批評道:“省府合署辦公實行后,省對縣指揮太繁雜的毛病雖然去掉,但是監(jiān)督太苛細的弊端,仍然存在。”[5]18對此,1935 年蔣介石也在政治工作報告中嚴厲批評:省縣存在“上下隔閡”,各縣“悉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然而,“縣長遇有應須請示進行事項,亦復常苦省縣遠隔,不易秉承,以致為行政中心之縣政,演成因循朦混之風氣?!笔∨c縣間“均儼然形成兩截,治官治民,遂均失脈絡貫通臂指相使之效”[16]2。對于此類弊端,當時學者也有深刻揭露:“今之縣政府除例行公事外,作任何大小事,必先呈省廳核準,然后始能進行,于縣政之發(fā)展上,大有妨害。簡直限制得縣一事不能作,有臨時之事件發(fā)生,若待省廳核準后再去作,或時過境遷,事情已不需要再作;或作亦較前多費人力財力?!盵5]18
這種制度產生如此不良的效果,其原因主要兩個方面:一是當時地方政治不良,“政治之積習未除”?!吧w近年以來,地方吏治,雖不為國內賢者所注意,然爭名于朝者,目光集注于中央政府,又值軍事尚未結束,一切設施,亦未能歸于正軌,于是有貪婪無識之徒,往往因緣或膺民牧之任,或居縣長之尊,致使地方奸邪罔利之輩,乃得朋比為奸,相于推波助瀾,剝削壓迫,無所不用其極。其結果,釀成民怨沸騰,民痛加劇,而縣政遂不堪問矣?!盵12]1二是縣政制度設計存在弊病,“縣政制度之不良”。“縣長職權太過分散,縣以下各局長,由主管廳提出省府委任,每有不受縣長節(jié)制,遇事徑自向廳請示,縣長有職無權,此亦為政治不能進步之一大原因?!薄斑^去地方自治事業(yè),戶口調查等一無確實統(tǒng)計,致無可根據(jù)?!盵16]還有學者分析指出:縣政府沒有多少權力,“因省政府之采用委員制,主席無集中統(tǒng)一之權力,事實上各廳等于各別獨立之機關,均可對縣政府直接下命令,是名義上雖祗受省府之指揮,然實際上縣政府可有四五個上司。有人至謂縣政府之地位,等于各廳之聯(lián)合辦事處,誠為實際上之情形?!盵1]1
綜上所述,站在中國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實行省縣二級制、省廳督導縣政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強中央集權。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處于內憂外患的危機之中,中央政府權威旁落,地方軍政勢力膨脹,無法實現(xiàn)中央與地方的整合。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tǒng)一后,在全國實行省縣制度,通過省廳對縣政實行督導制度,并進行了一定的制度改革,符合充實中央權威、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對于地方制度現(xiàn)代化的轉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這種督導制度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產生令人無法預料的嚴重弊端,造成縣政的政務廢弛、糾紛不斷、亂作為和無能等,從而導致了原來目的與實際效果之間的“異化”。換言之,國民政府通過這種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督導,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法解決省縣政府運作機制的規(guī)范性和實效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