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Sir
2018年,爽劇正式出道。標志性事件,是《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同期競播。開播前沒人看好《延禧攻略》,但結(jié)果,仿佛呼應(yīng)了兩部劇各自主角的結(jié)局——戲里,是黑蓮花上位。戲外,是爽劇逆襲。
6月30日到11月19日,《延禧攻略》的平均搜索指數(shù)遠超《如懿傳》。不管你說跟風(fēng)也好,乘勢也罷,可預(yù)見的是——一大批新劇正準備效仿《延禧攻略》的套路,將爽字進行到底。
對爽的需求,當然不是從《延禧攻略》才有。爽也分很多種。比方說最近一部《你和我的傾城時光》,趙麗穎她被人販子抓了,男主從槍林彈雨里英雄救美。攝像機旋轉(zhuǎn),碎屑如花瓣般灑下,壞人悉數(shù)倒下,女主安然蜷縮在懷里……一場戲,同時滿足了你五個需求:愛情、鐵血、激情、冒險、安全感。
說到底,爽文化其實是關(guān)于白日夢的一百萬種方式。但它不是現(xiàn)在才興起。1907年,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就聊過爽文化:小說中所有的女人總是都愛上了主角,這種事情很難看作是對現(xiàn)實的描寫,但它是白日夢的一個必要成分。
弗洛伊德將這種幻想,歸結(jié)到孩童時期的游戲情結(jié)。在這種心理活動中,一個人能體驗到創(chuàng)造世界的快感——他可以經(jīng)歷自己未經(jīng)歷的,得到自己得不到的,安排自己所不能安排的。就像《盜夢空間》中,很多人做著夢,不愿醒來。這就是寫進人性之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癮?;蛘哒f,也是人性的剛需之一。那么為什么,爽劇現(xiàn)在會越來越火?
判斷一部劇是不是爽劇,應(yīng)有如下三個標準:
一是要有快感。無快感,不爽劇。爽劇的快感,重點在“快”。換句話說,就是爽點要密集,不能讓觀眾等。比方在教科書爽劇《延禧攻略》的第一集,它如何做到迅速抓住觀眾,就是提供爽感轟炸——06:00,魏瓔珞化解貴族為難,是第一次爽;14:30,皇上懲治貴族,是第二次爽;19:00,魏瓔珞大展神通,拯救同伴,第三次爽;25:00,有人刁難魏瓔珞,她讓壞人自食其果,第四次爽。半個小時不到,就讓你爽了4次。這種速度,才叫爽劇的品格。
像《甄嬛傳》就非?!安缓竦馈?,第一集,甄嬛想方設(shè)法地要避免被選進宮中,結(jié)果還是被皇帝盯上了……慢條斯理,幾乎毫無爽點。
二是在爽劇,不爽和爽的情節(jié)比例要高,最好是1:1。
為了流量,爽劇必須從各種角度討好觀眾。張嘉譯拍《白鹿原》的時候,也被這樣要求過:“很多資方說現(xiàn)在觀眾愛看輕松點的,別演那么深沉,要再狗血一點,腦殘一點?!?/p>
為什么?因為就算風(fēng)評差,也有大把觀眾看“爽”了。編劇宋方金就說過,“五六年前,我們說一個劇本‘狗血,是貶義詞?,F(xiàn)在說‘這個劇本特狗血,那是說這個劇本好。”
三是要極度迎合,就會變得——反智。
“拍得腦殘一點?!眱赡昵?,《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訪中,知名編劇汪海林轉(zhuǎn)述了這句話——來自一個播放平臺對一位導(dǎo)演的要求。
你可能一度以為,國產(chǎn)劇腦殘,一定是因為主創(chuàng)腦殘。其實并不是。國產(chǎn)劇腦殘,可能是因為它必須腦殘。因為,真相和真理,總是伴隨著不舒服的體驗。如果爽劇要附帶點需要深思的價值,如果爽劇還要尊重現(xiàn)實的“地心引力”,那還能爽得起來嗎?
當我們質(zhì)問爽劇時,我們其實是在質(zhì)問——為什么我們審美降級了?
這個問題,永遠沒有一個完滿的回答。但一個數(shù)據(jù)不能忽視——《延禧攻略》的播放端,超過九成在手機。也就是說,看《延禧攻略》的人,大部分是攤開手握著一臺小手機,盯著下方更小的字幕,隨時準備點一下屏幕,暫停,然后下地鐵、下公交、沖廁所、假裝工作……沒有人把它當作正式的“觀影活動”。
屏幕在縮小,人的注意力也在縮小。爽點必須足夠密集,才趕得上用戶指間滑動的速度。不止是劇,一切都在變快,變爽。
現(xiàn)在美國有個非?;鸬腁PP “HOOKED”,創(chuàng)始人號稱“我們改變了兩千萬年輕人的閱讀習(xí)慣”。它提供的“微小說”,只有對話流。一步到位。然而像這樣的速效爽心丸,藥力真的能持久嗎?
當然不。但為什么還要看?弗洛伊德說過一句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斷言一個幸福的人絕不會幻想,只有一個愿望未滿足的人才會。 同理,爽劇也是對不滿足的現(xiàn)狀反向的補償。
《延禧攻略》的爽,是因為有著你無可奈何的小人,有不順遂的職場,有太多忍氣吞聲、卑躬屈膝的時刻。爆款,往往來自充當社會減壓閥的那個出口。
首都影視發(fā)展智庫發(fā)表的《2018中國電視劇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后文直接稱《報告》),統(tǒng)計了最近電視劇的受眾情況:26~30歲的人群占44.9%;月收入在2000~6000元的人群占64.2%。收視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少年窮”。
收入越高,越不愛看劇。這是《報告》的一個有點殘酷的結(jié)論:在6000~10000元的收入群體中,普遍規(guī)律是收入越高,網(wǎng)絡(luò)視聽內(nèi)容的觀看比例越低。
1999年,王朔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我看金庸》。怒斥之“四大俗之一”:寫小說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無一句不是現(xiàn)成的套話,三言兩語就開打,用密集的動作性場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說文字通通作廢,只起一個臨摹畫面的作用。
如果當時也有網(wǎng)絡(luò)用語,王朔大概想說:金庸的小說不是文學(xué),是爽文。但如果現(xiàn)在來看,金庸的小說還夠“爽”嗎?
令狐沖,武功登峰造極,但也贏不來最愛的女人;張無忌,武德天下拜服,但也最終被朱元璋趕跑。金庸他總會說點不爽的真相。
《射雕英雄傳》,上世紀70年代被翻拍3次,80年代3次,90年代6次,00年代3次;《神雕俠侶》,80年代被翻拍4次,90年代4次,00年代2次。2010年后,這兩部金庸最熱的作品,各被翻拍過1次。由此可見,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爽的需求相比,金庸已經(jīng)太嚴肅和古典了。
也有人會問:“生活實苦,我想看看爽的怎么了?”是的,不會怎么樣。但你總會失去一點什么。而且在失去的時候,你并不知道。
這就是“爽”過之后,最大的遺憾。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sir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