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偉
(1.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0)
近年來,教育部等主管部門和各高校注重大學生先進典型人物的培育、選樹、宣傳、教育(以下簡稱“大學生先進典型人物培育”),大學生先進典型人物培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亮點之一。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需要典型的時代。社會的空前變革有力推動著社會現實與思想觀念的多樣化進程急速而又深廣的發(fā)展,社會越是走向多樣化越需要高揚主旋律,越需要承載著時代精神和主流價值文化的英雄楷模。[1]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盵2]大學生先進典型人物是時代的產物,洋溢著時代的風采,發(fā)揮著重要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明確大學生先進典型人物培育的學理依據對彰顯先進典型人物培育功能價值及改進其培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導和啟示作用。
一是哲學依據:人的發(fā)展層次化不平衡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學說認為,人的現實本質的差異決定了人的多樣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層次性[3]。大學生典型人物群體培育的可能性正是取決于人發(fā)展的差異化多層次性,這種層次性亦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實踐提供了拓展深化空間。
二是心理學依據: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關注人的行為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來源于后天的模仿學習,在觀察或模仿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示范性的表象和適當的操作引導[4],強調觀察學習在促發(fā)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通過發(fā)揮大學生典型人物示范引領作用,促發(fā)他人向典型學習、向榜樣看齊,將蘊含的精神和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成為優(yōu)秀個體。
三是傳播學依據:群體傳播理論。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中,每一個個體所接觸的群體,都構成了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的現實生存環(huán)境?!叭后w傳播”理論認為,對于任何一個社會群體而言,無論是群體意識或群體關系的形成、變化與發(fā)展,群體傳播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據此,注重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展示,可強化群體傳播,形成“群體印象”,積極營造“個體進位、集體創(chuàng)優(yōu)”生態(tài)。
四是社會學依據:場域理論。場域理論認為,作為獨立社會空間的場域,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市場,處于這個場域的個體擁有怎樣的資本,決定了他在場域中的位置[5]。大學生典型人物立身于學校場域,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引力,周圍學生也通常會產生求同心理。
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階段性和長期性,它一方面取決于典型人物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另一方面離不開系統性、持續(xù)性的培養(yǎng)。然而,現實中,典型人物培育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對部分大學生典型人物訪談結果分析發(fā)現,客觀存在著“坐等典型人物自然出現”現象,對于部分典型人物而言,與其說是“培育”的貢獻,不如說是“生長”的結果。往往是等“準典型人物”在關鍵事件或某一重要方面表現出或彰顯出“突出成績”時,才會引起師生的注意和關注。其實,任何一個典型人物的成長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早有跡象”,遺憾的是沒能被及時挖掘出來和跟蹤培育,錯過了最佳的培育“黃金期”。這種境況的產生,表面上看或是偶然,實則不然,根源主要在于高校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缺乏系統性頂層設計和前瞻性評估。注重和強化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的頂層設計、系統化推進,一方面可以增強培育典型人物的預見性、主動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亦能提高把握大學生典型人物成長規(guī)律能力及挖掘“潛在典型”前瞻性水平,實現典型人物培育工作制度化、科學化、常態(tài)化,形成“培育不斷線、典型常涌現”良好生態(tài)局面。
目前,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仍延續(xù)著以往的“主題報告會”和“簡要事跡上墻”模式,單一的概而全的事跡介紹,模式固定化的報告會,形式上“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事實上,沒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聽眾情感共鳴和共情,效果上就難以“入腦走心”,缺乏針對性和創(chuàng)新性。一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而引發(fā)的社會轉型,造成了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以及利益關系的多元化,這就決定了人們追求和價值取向多樣化并趨向于不確定。同時,隨著人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在評價、接受事物時不可避免地、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追求為標準,以自己的價值取向去評價”。二是大學生典型人物事跡本身刻意迎合典型人物“評選標準”,逐項對接耦合,導致事跡“淺而全”。整個事跡學習下來,留不下“深印象”和“關鍵記憶”,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典型人物事跡缺乏高度凝練,聚焦“閃光點”不夠。三是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理念存在“偏差”和“誤差”。“酒香不怕巷子深”、“誰是典型誰是宣傳主角”的理念,缺乏主動“營銷思維”和“協同思維”,沒能有效達成“師生成長共同體”共識。四是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沒有與時俱進,關注受眾個體差異性不夠。當前互聯網、新媒體已成為影響教育發(fā)展的關鍵變量,要積極改進創(chuàng)新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方式方法,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多聽聽學生群體意見、尊重學生成長個體差異性和層次性,多運用他們樂于接受、能夠接受的形式,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求貫徹落實到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教育具體實踐中,不斷增強典型人物宣傳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選樹的大學生典型人物是否能夠一直保持著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僅取決于對典型人物選樹力度,更取決于對典型人物的后續(xù)教育和典型人物自身的持續(xù)不斷努力奮斗。唯如此,大學生典型人物才能迸發(f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示范引領效應才會不斷擴大?,F實中有些高校和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以彰顯階段性育人“成效”,而忽視了對大學生典型人物的“后續(xù)培養(yǎng)”,典型人物的影響力、示范引領效應往往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就“銷聲匿跡”。這種“后續(xù)培養(yǎng)”的“忽視”或者是源于對典型人物的“過分信任”,有時會對典型人物自身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注重典型人物后續(xù)教育和培養(yǎng),承繼延續(xù)性,亦是大學生典型人物成長的內在要求。大學生典型人物在成為典型后,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以層次性成長目標激勵自我,通過不懈努力,以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取得更大的優(yōu)異成績,奮力實現從“學校榜樣”到“區(qū)域性先進”再到“全國性典型”的跨越。
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要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基礎上,強化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著力優(yōu)化挖掘選樹機制、宣傳引領機制、持續(xù)教育機制及評估反饋機制,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工作的系統性、時代性及創(chuàng)新性。
典型人物培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挖掘、培育、選樹、宣傳、教育等許多中間環(huán)節(jié)和影響因素,尤其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構建階段銜接式一體化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體系和機制。把學生個體內和個體間差異作為一種教育生態(tài)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對于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和獨特性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6]。立足學生個體差異化發(fā)展的現實需求,可以將學生典型按照道德示范、學風創(chuàng)優(yōu)、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強奮斗、環(huán)境保護、文藝創(chuàng)作和體育鍛煉等類別進行分類精細化培養(yǎng),分別研制類型各異的大學生典型人物精細化培育方案,為培育更多不同類型的學生典型奠定堅實基礎。挖掘選樹機制的建立、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的最終成效。這就要求我們在培育大學生典型人物實踐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源頭“幼苗”的挖掘,確?!案缂t”,在多角度考察潛在培養(yǎng)對象基礎上,確定重點培養(yǎng)對象進行持續(xù)關注、精細化指導,激發(fā)其成為先進典型的渴望和動力,增強主體意識和主體性作用發(fā)揮,自覺將“主動成長”和“接受幫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快速成長全面發(fā)展均衡發(fā)展。
宣傳推介大學生典型人物的過程既是一個挖掘亮點、凝聚特色的過程,也是引導激勵、推動學習的過程,更是改進培育、完善機制的契機。要破解當前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應著重優(yōu)化宣傳引領機制,注重提升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融合度。一是重視學生典型人物事跡撰寫、凝練?,F實中學生典型事跡材料撰寫主體往往是學生本人、學生記者和帶班輔導員,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學生本人撰寫初稿——輔導員修改——學院分管學生工作領導定稿——逐級推薦上報”,由于學生知識儲備及文筆能力有限,繁雜量大的學生事務性工作嚴重擠壓了提供針對性強的精細化指導時間和空間,導致高質量的學生典型人物事跡文本供給不足。應積極引導師生樹立“師生成長共同體”意識,激勵帶班輔導員盡可能最大程度上全程參與學生典型人物事跡文本凝練工作,實現“亮點突出、事跡生動”,做到集思想性與教育性為一體。二是增強學生典型人物宣傳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鞏固承繼傳統典型人物宣傳方式方法基礎上,創(chuàng)新大學生典型人物宣傳方式,注重典型人物宣傳教育資源開發(fā),編撰《身邊的榜樣——新時代大學生典型人物風采》,作為學校“青馬工程”校本教材,開辟“青春先鋒”網上超市,在校史館和圖書館開設“學生典型專欄”,組建學生典型事跡報告團,深入班級開展“主題班會”和“主題團日”活動,將集中宣講和分散融入結合起來;制作“微視頻”和“微寄語”,暢通“典型”群體與身邊普通同學互動互聯。通過線上線下、集中與分散、實虛結合等多種形式,構建系統化立體式學生典型宣傳引領機制,實現“典型宣傳不間斷、示范引領隨處見”。
大學生思維活躍、敏銳,但是缺少足夠的辨別能力,呈現出不成熟不穩(wěn)定特點,大學生典型人物亦是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典型人物思想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增強對學生典型人物后續(xù)培養(yǎng)教育的自覺性和延續(xù)性,促使典型人物成長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探索建立大學生典型人物跟蹤培養(yǎng)教育機制,定期對這一特殊群體成長狀況進行分析研判,針對后續(xù)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及時幫助其開解,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解決,從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關心和關懷。同時,探索建立典型人物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跟蹤評估制度,在就業(yè)過程中給予關注,積極推薦其高質量就業(yè),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溝通反饋關系,引導激勵大學生典型人物自愿擔任校友聯絡員,在經常反饋自身成長狀況的同時,幫助用人單位傳遞對母校人才培養(yǎng)的建議和意見,以提升母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和適應度,更好地促進母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和有關工作的改進。大學生典型人物持續(xù)教育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從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有效預防先進典型走向“負面典型”,持續(xù)激勵學生典型確立更高層次的成長奮斗目標,成就更好的自己,亦能累積豐富高校培育學生典型人物完整的系統經驗和校本育人資源,更能形成良好“育人成效”的社會“品牌效應”,提升學校的社會美譽度和知名度。
良好的評估反饋機制對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具有監(jiān)控調適、約束矯正、激勵導向等重要功能。探索建立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實效測評指標體系,研制實操手冊,有周期地對典型人物培育實踐成效進行評估、反饋,以評促改、以評促學、以評促優(yōu),最終構建形成科學的典型人物培育評估反饋機制。具體而言,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堅持正確科學的評估理念,堅持發(fā)展性評估理念,在培育學生典型人物實踐中注意發(fā)揮教師、學生“雙主體”作用,促進師生協同成長發(fā)展,積極營造“學典型、育典型、做典型”良好氛圍。二是實現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效銜接和契合。根據大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標準和要求,深度研究大學生不同類型典型具有的核心素養(yǎng)基礎上,研制類型各異學生典型培育方案,進而有針對性地建立典型培育實效測評指標體系。三是注重測評結果運用。探索將學生典型培育實效測評指標及權重納入學校內設機構年度“黨建與事業(yè)發(fā)展”考核體系之中,測評結果作為特色加分項,給予賦值加分。大學生典型人物培育是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典型人物的不斷涌現更是優(yōu)秀學風建設成效顯著的重要標志之一,對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或個人,進行及時的表彰獎勵,以激發(fā)全體師生對培育典型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