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全霞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地區(qū)北部。其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呈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地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化江、綏芬河四大水系屬于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qū)北部,地形以平原低地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在內(nèi)的西北部地區(qū)丘陵漫崗平原居多,農(nóng)田多數(shù)屬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相對嚴重,耕層變淺,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減少,針對該區(qū)域黑土實際狀況,根據(jù)生產(chǎn)實踐,本文提出坡耕型黑土地土壤肥力提升治理措施,供廣大農(nóng)業(yè)工作者參考。
1坡耕黑土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西北部有些地區(qū)屬于丘陵漫崗平原,這里的坡耕地普遍存在如下的問題:一是水土流失嚴重,丘陵漫崗地區(qū)有坡度,加上不注意耕地保護,致使黑土層逐漸變薄,黑土層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平均30厘米下降至28厘米左右;二是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有些地區(qū)黑土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5.5%,現(xiàn)在平均為4.42%,下降了約1.1個百分點;三是土壤耕層理化性狀變差,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減少,土壤毛管孔隙度下降。
2治理技術及適應范圍
2.1秸稈粉碎還田適合應用于機械力量雄厚的坡耕地區(qū),通過粉碎還田、增施腐熟有機肥,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2.2秸稈覆蓋少耕免耕技術適合應用于春旱較為嚴重的坡耕地區(qū),通過秸稈覆蓋、少耕免耕、深松擴容增容,以達到固土保水的目的。
2.3通過施用生物肥、炭基緩釋肥和液體肥,以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3主要的技術模式介紹
3.1米~豆~薯(或其它作物)模式
3.1.1秸稈覆蓋少耕免耕
第一年種植玉米:在上一年玉米收獲后,利用滅茬還田機將田間的秸稈粉碎后明年待播,如果時間或機械力量不夠,可在第二年春季用滅茬機進行滅茬,然后用免耕播種機進行原壟播種。第二年種植大豆:進行大豆根痛菌劑拌種,施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顆粒生物菌肥;采取11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莖葉噴施2次腐殖酸葉肥或液體生物菌肥;大豆收獲后,每畝施用腐熟好的有機肥1.25立方米以上,然后深翻25~35厘米,整平耙細達到播種狀態(tài)。第三年種植馬鈴薯等其它作物:采取測土配方肥或有機無機肥加顆粒生物菌肥,莖葉噴施2次液體生物菌肥,收獲后進行深松耙茬,整平耙細達到播種狀態(tài)。
3.1.2秸稈粉碎翻壓還田
第一年種植玉米:玉米收獲后用滅茬還田機進行滅茬,每畝施用腐熟好的有機肥1.25立方米以上,然后用雷肯翻轉犁將打碎的秸稈,翻轉到30厘米以下,整平耙細達到播種狀態(tài)。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馬鈴薯或其它作物同,技術措施與3.1.1中大豆、馬鈴薯栽培技術相同。
3.2豆-米-薯(或其它作物)模式
第一年大種植豆:技術措施與3.1.1中大豆種植技術相同,大豆收獲后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25立方米以上,然后深翻耙茬25厘米以上,整平耙細,達到播種狀態(tài)。
第二年種植玉米:施肥時應用顆粒生物菌肥和炭基含鋅緩釋肥料,達到化肥減量10%,采取11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莖葉噴施1次液體生物菌肥和噴施1次化控葉面肥,玉米收獲后,應用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或者應用秸稈覆蓋少耕免耕技術。第三年種植馬鈴薯或其它作物,技術措施與3.1.1中馬鈴薯栽培技術相同。
3.3甜玉米-豆-薯(或其它作物)模式
3.3.1秸稈覆蓋少耕免耕
第一年種植甜玉米,甜玉米收獲后,不進行整地,秸稈全部覆蓋在土壤表面,第二年春季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機進行原壟播種;或者第二年春天進行粉碎覆蓋還田,可先用滅茬機進行滅茬,然后用免耕播種機進行原壟播種。甜玉米棒脫粒加工后,余下玉米苞葉和玉米芯作為原料,可與畜禽糞便進行堆漚生產(chǎn)有機肥。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馬鈴薯或其它作物。
3.3.2秸稈粉碎翻壓還田
第一年種植甜玉米,甜玉米收獲后,用滅茬機進行滅茬,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25立方米以上,然后用雷肯翻轉犁將打碎的秸稈翻轉到30厘米以下,整平耙細,達到播種狀態(tài)。甜玉米棒脫粒后余下玉米苞葉、玉米芯可與畜禽糞便進行堆漚,生產(chǎn)有機肥供下年使用。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馬鈴薯或其它作物。
3.3.3秸稈過腹還田技術
第一年種植甜玉米,收獲后,秸稈全部回收用作青儲飼料,牛場產(chǎn)生的畜禽糞便堆漚發(fā)酵后作為有機肥源還田。第二年種植大豆,第三年種植馬鈴薯或其它作物。
4黑土保護模式推廣前景
該技術模式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秸稈覆蓋還田技術、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和秸稈造肥及施用技術,提高了秸稈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美化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緩釋肥料和生物菌肥的應用,減少了化肥用量,增強了作物抗逆性,改善了農(nóng)產(chǎn)品品質。該模式各項技術措施的實施,使土壤有機物料的投放量增加,化學物質的投放量減少,為綠色、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奠定了基礎,推廣前景廣闊。
(作者單位:163514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qū)高臺子鎮(zhèn)農(nóng)業(yè)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