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名媛
當人們拿哈佛大學與岳麓書院對比而問出“中國教育,一定要復制西式哈佛大學嗎”之時,答案已呼之欲出——自然是否定的。但是,作為坐擁五千年歷史的大國,僅從文化深度和文化廣度上就比西式教育遜色太多。
我們泱泱華夏不能就此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而應(yīng)“莫求巔峰云霧蔽”,馭馬平原,探尋文化與教育的至高之境。此舉,吾稱之為“持韁信馬,文化無界”。
文化無界,并非我學寶玉杜撰。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深刻踐行了此舉,無論是橫渡遠洋去日本,抑或是翻越戈壁去天竺。這些如今都只是一張機票和簽證便可到達的地方,在當時可謂像夢一般遙不可及,但這也無法阻擋玄奘、鑒真的步伐。只因他們心懷文化無界的天下,堅信盛唐不會因盛而自封,只會因開放而更盛。這些,難道不是在啟示著我們,只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身嗎?玄奘、鑒真在前,他們的灑血戈壁、揮汗汪洋,不也在向我們訴說著,只有相互包容,相互借鑒,才是文化的共生之道嗎?
余秋雨先生曾說:文化無界,流蕩天下,一個地區(qū)文化的濃度取決于它的文化吸引力。對此,我的理解是,要想文化濃度高,教育水平優(yōu)異,就要汲取、吸收他國的優(yōu)秀成果,而不是閉門造車。或許我們早已擺脫了“天朝上國之尊”的念想,但誰能說,自己不曾因中華文明的昌盛而對當今各國持有略微的偏見呢?這種觀念自古有之,它隨著文明的長河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但這并非是說我們不該擁有這樣的一種文化自信,落點之處應(yīng)該在自信的基礎(chǔ)上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放低到文化的原野。林深藏百獸,海闊育萬靈,地球上幾億平方公里的遼闊,容納了因地形、氣候、歷史各異的上百之國,中國不過位列其中。仲尼有云: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當代中國,有何理由不從師焉?/p>
且看當今之世,中美貿(mào)易戰(zhàn)一觸即發(fā),兩伊矛盾不斷激化,世界政局風起云涌,繁榮背后暗流涌動?;赝麌鴥?nèi),小米華為異軍突起,“蛟龍”“悟空”潛海尋星,國民經(jīng)濟穩(wěn)中向好,科技發(fā)展世界矚目。擺在面前的,既是最具威懾的挑戰(zhàn),又是最為誘人的機遇。教育,作為中國發(fā)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huán),怎能于此時缺失?以博大胸懷,迎接“遠客”是必行之法,但面向文化激蕩之勢,也更應(yīng)持韁而信馬。把握住文化底線的韁繩,便不會馬失平原,墜入歷史與民族虛無主義的深淵。
持韁信馬,文化無界。相信秉持著這樣的教育發(fā)展理念,民族復興之夢便不再遙遠,未來中國,定會如梁任公之期望: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