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梅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159-01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信息技術課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加強對學生知識的完善和構建,所以為了保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必須要先了解學生的特點。學生的特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為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基礎以及知識的結構等,而非智力因素則主要為情感、性格、興趣以及意志等。教師在開展教學前,需要先對學生進行了解,通過測試、調(diào)查、觀察等方式對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了解。一般先通過測試的方式對學生對學習水平進行分析,進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有效的依據(jù),然后觀察學生的聽課以及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知識的了解和初始能力水平有所了解。同時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殊性,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情況以及學生是否具備計算機等,通過這些方面的了解,教師可以基本掌握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計算機的興趣、學習的時間以及課后的實踐等方面的基礎情況,再根據(jù)學生的這些條件對癥下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僅影響教學設計的方向,同時也影響教學的步驟、組織形式和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和任務的設計都需要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根據(jù)教學大綱進行,而且是以班級中平均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在具體的目標實施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導致與平均水平差異較大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或者導致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收獲不大。在分層建組后,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可以制定不同層級的目標,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打破教學大綱的刻板規(guī)定,同時根據(jù)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分割和細化。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采取不同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標準,使學生可以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nèi)獲取相應的發(fā)展,這也是分層教學中的重要變量,是與傳統(tǒng)教學差別最大之處。
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不能只停留在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部發(fā)展,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更高層次的知識。三個層級的學生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中都需要保證設置的目標必須要具有挑戰(zhàn)性,并且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方式設計科學的學習方式,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基礎技能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進而使其實現(xiàn)課程設計目標。同時再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等設置不同層級學生需要達到的不同標準,而且在教學目標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分別為達標、中級和高級等不同的維度。針對達標的學生,教師需要加大對學生學習的扶持,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水平;對于實現(xiàn)中層目標的學生,還需要繼續(xù)夯實基礎,通過教學反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對于實現(xiàn)高層目標的學生,教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拓展,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和活動,所有課程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有效的解決學生的這些學習矛盾,還需要采用靈活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動作體系,教學方式具有很多種,但是每種教學方式都存在優(yōu)缺點,而且不同的學生對教學方式的適應性也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中,還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而促進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針對高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導學的方式,這個層級的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比較高,對信息技術的知識應用也比較靈活,所以學生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輔助,一般只需要教師制定學習內(nèi)容就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設置教學情境,組織學生獨立或者合作學習,幫助學生自然、循序漸進的獲取知識,并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針對一些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通過個性化指導的方式,不斷的優(yōu)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此外,還可以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公平的競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針對中級層次的學生,教師主要采用幫學的方式,這部分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教師主要做的是要對學生進行多提問,進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高層級學習的任務中,使學生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對于低層級的學生來說,教師還需要采用教學和引導結合的方式。由于這個層次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比較低,而且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缺乏熟練性,因此教師針對這部分學生必須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對學生存在欠缺的知識點給予補充,注重鼓勵教學方式的應用,幫助學生克服對計算機操作的自卑心理,多為學生提供上機操作的機會。
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評價是教學修正的基礎,是促進教學逐漸完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還需要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為了對不同學習起點的學生進行全面的照顧,還需要建立科學的、針對性的評價和反饋體系,通過教學評價的實施了解學生的差異所在,使教師明確哪些學生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幫助,并不斷的調(diào)整教學策略。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教學任務的布置也必須要存在差異性,但是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在評價中都需要向最高標準努力,教師根據(jù)設置的標準給予學生最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