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緊扣語言特征,運用多樣化的方式,以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比較式評價、演繹式評價以及探討式評價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語言、運用文本語言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語言建構;課堂評價;比較式評價;演繹式評價;探討式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4-0045-01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目前,在語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受到了普遍重視。因此,在課堂評價方面,教師而應站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緊扣語言特征,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發(fā)展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言語經(jīng)驗,進行言語運用。那怎樣進行評價呢?
一、比較式評價
建構主義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推動著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評價,而要善于從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入手,把學生不同的認知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引領學生比較,使他們在認知沖突中建構起新的知識。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一課有這樣的一個閱讀要求:“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文本中的信息,說說你眼中的阿炳有著怎樣的形象?!?/p>
生1:阿炳的師傅不在了,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
生2:阿炳一個人孤苦伶仃,雙目失明,生活艱難,流落街頭,靠賣藝度日。
師:這兩個同學都就自己眼中阿炳的形象進行了描述,但是說法不一。請大家比較一下他們的說法,并說說自己對哪種說法最為滿意。
生3:第二個同學對阿炳的描述最為具體,他不僅交代了阿炳是一個人,還表明了他是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靠賣藝為生的。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以比較評價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思辨環(huán)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及語言知識的建構者。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經(jīng)過集體交流,互相學習,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
二、演繹式評價
所謂“演繹”就是指從一般的原理出發(fā),根據(jù)某些邏輯規(guī)則,推導出具有個別性的結論。在語文教學中,采取演繹式評價可以幫助學生緊扣主題完成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自我審視與深入學習,使學生的回答有條理、有重點,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愛之鏈》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思考:“文章為什么要以“愛之鏈”為題目?”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因為這是一篇以‘愛為主題的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此時,如果只是簡單地以是非對錯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那么,學生就很難獲得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能夠采用演繹式評價,就會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師:嗯,有道理。那你們能具體說說在哪些地方可以體現(xiàn)出互相關愛嗎?
生: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恰好是喬依的妻子。
師:你能再具體說說這些與“愛之鏈”有什么關系嗎?
生:假設沒有喬依幫助老婦人,也就沒有老婦人幫助女店主……
在閱讀課堂中,采用演繹式評價,緊扣任務主題,逐步推展,把復雜的問題概括化,可以讓學生把一個事物的多個方面用簡潔的有條理的語言完美地表達出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探討式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以陳述性的語氣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強調的是教師的看法,目的在于讓學生接受。而探討式評價則以和學生互相交流看法為基礎,以不斷提升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為目標追求,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隨著探討式評價的深入開展,學生言語的豐富性與活躍性也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水》一課有這樣一個片斷:“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與膝蓋……”它的語言樸素卻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教學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勺水從頭淋到腳,一下子就過去了。但是,作者卻寫了一段話,讓人感覺到水流得很慢,這是怎么回事?”
生:因為這水讓作者感到很舒服。
師:哪個詞語讓你感到了舒服?
生:“滑”。
師:水流明明是很快的,作者為什么要寫得這么慢呢?
生:水非常的珍貴,每一滴水都讓作者感覺到舒服。
當學生回答不到位時,教師可以采取探討式的評價,使學生真正有所體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指向語言建構的課堂評價,可采用比較式、演繹式和探討式評價,使評價真正觸及學生學習的本質,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