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春
【摘要】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共詞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技術,以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為依據,梳理了近20年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內廣播研究的重要文獻,分析了廣播學研究熱點演變路線、核心研究人群及研究涉獵的領域范圍。
【關鍵詞】廣播學? CiteSpace? 知識圖譜? 共詞分析 共引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2? ? ? 【文獻標識碼】A
國內的廣播理論研究與廣播的誕生、發(fā)展實踐相生相伴。自1920年上海大型綜合性期刊《東方雜志》以“用無線電傳達音樂及新聞”介紹廣播以來,我國的廣播研究走過了98年的發(fā)展歷程。從國內廣播誕生時期的萌芽狀態(tài),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坎坷發(fā)展階段,再到1949~1976年的曲折前進時期,中國廣播的理論研究一直在探索中發(fā)展。直到進入到改革開放時期,國內的廣播理論研究才隨著廣播實踐的大繁榮走入了相對穩(wěn)定和成熟的階段。
1986年,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提出要建設獨立的廣播電視學。廣播學作為廣播電視學的分支,其學科體系建設由此拉開序幕。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播學研究并沒有在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中享有應有的話語空間和學科地位。為滿足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中的共詞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軟件提供的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技術,以1998年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收錄相關文章為起點,梳理近20年在新聞傳播學領域下廣播研究的重要文獻,以及期刊論文呈現出的熱點議題變遷、核心作者群等,分析解讀近20年來我國廣播學研究的學科建設情況。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應用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MKD)的方法,采用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College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Drexel University)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V)對廣播學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知識圖譜是以知識域為對象,顯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
(二)研究對象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xù)動態(tài)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期刊數量較多;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期刊學術性強且編輯規(guī)范。本次研究選取兩大數據庫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廣播學研究論文作為研究對象??紤]到CSSCI期刊收錄以1998年作為起點,為統一兩大數據庫分析時間,以1998年作為本文分析起點。
(三)數據篩選` 段中進行檢索,在CNKI中共檢索到1998~2017年間相關文獻數據30520篇,CSSCI中共檢索到1998~2017年間相關文獻數據1745篇,檢索時間是2018年8月。
在CNKI全文數據庫中,由于該數據庫論文數量較多且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在1998~2017年每一年度所有符合標準的論文中選取被引頻次在前10%的論文作為研究樣本。針對得到的30520篇論文,由兩位編碼員進行人工篩選,去除“會議通知”“征稿公告”“新聞報道”“會議舉辦的新聞報道”“期刊卷首語”“無作者”等不屬于學術文獻的論文,編碼員間信度為0.90,最終得到有效數據共3400篇。
在CSSCI數據庫中,以“一般論文”“綜述”“會議論文”三項標準對所獲取數據進行提純,最終篩選出1734篇論文。
二、中國廣播學研究進展分析
(一)廣播學研究發(fā)文趨勢分析(CNKI和CSSCI)
圖1、圖2分別為中國廣播學研究CNKI和CSSCI發(fā)表論文數量年度變化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廣播學研究的論文發(fā)表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平穩(wěn)增長趨勢。在1998~2004年間,國內廣播學研究的年均發(fā)文增長量在100篇左右;2005~2012年,年均發(fā)文增長量達到200篇左右;2013~2016年,年均發(fā)文增長量為500篇左右,于2016年達到峰值,發(fā)表論文數量為5371篇。從CNKI數據庫可以看出,我國廣播學研究的熱度在逐年增加。
如圖2所示,與CNKI發(fā)文數量趨勢有所不同,CSSCI論文發(fā)表數量有升有降,在1998~2001年間、2004~2008年間、2013~2014年間呈現出上升趨勢;在2001~2003年間、2010~2013年間、2013~2017年間呈現下降趨勢??傮w來說,我國廣播學研究的發(fā)文趨勢均呈緩慢增長趨勢。
(二)國內基于CNKI數據庫的廣播學研究熱點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時區(qū)功能,選擇每3年關鍵詞的前20個進行共現分析,得出基于CNKI數據庫的廣播學研究關鍵詞時區(qū)視圖(見圖3)。時區(qū)視圖側重于從時間維度上表示知識的演進,可以從圖3中大致看出1998~2017年間新聞傳播學領域廣播學研究的相關議題。圖中節(jié)點和字體的大小反映關鍵詞的詞頻高低,節(jié)點間的連線代表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
高頻和突現度較高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突現度高的關鍵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廣播研究領域相應時間區(qū)間的新興研究前沿,其歷時性演進折射出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前沿熱點的動態(tài)變化。結合圖3和表1的突現度可以看出,廣播學的研究熱點演變路線為:節(jié)目—美國—廣播媒介—新媒體—媒體融合—新聞編輯。同時也可以發(fā)現,基于技術基礎發(fā)展的廣播媒介,其研究也深受技術發(fā)展的影響,如從早期的數字廣播到播客、新媒體、網絡廣播及融媒體的研究。
1998~2000年間,廣播學研究偏向于業(yè)務方面,此時,傳統的大眾傳媒領域如“廣播”“電視”都是該時期的研究重點。高頻關鍵詞有“廣播”“廣播電視”“開路電視”“廣播節(jié)目”“電視”“廣播節(jié)目”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對于電視媒體的關注度十分突出,如廣播電視、開路電視、電視、廣播電視節(jié)目、電視機、電視節(jié)目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990年以后廣播電視研究傾向于將廣播與電視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且在研究過程中呈現出重電視研究輕廣播研究的現象。而這種以“廣播電視”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的做法,其實質會損害廣播、電視兩者的個性特征而不利于研究的深入,且不能讓研究者們對我國廣播、電視的研究情況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此外,從表1中的關鍵詞突現度可以看出,“節(jié)目”“開路”“受眾”等受到了格外的關注,成為該時間段內的新興研究前沿。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引入,也引發(fā)了廣播學者們對于“數字音頻廣播”“數字廣播”“數字視頻廣播”的研究熱潮。
(三)重要作者及合作網絡分析
以CNKI數據為基礎,對廣播學研究作者進行時區(qū)分析。將“Years Per Slice”(時間切片) 的值設定為3,節(jié)點類型選取標準設定為“Top50”,運行CiteSpace得到國內廣播學研究(CNKI)重要作者分布時區(qū)圖譜。在本次研究的文獻中,共有309位作者,存在著57個合作關系。
比較核心的研究者是申啟武、欒軼玫、朱虹、孟偉、張海濤、李靜等。1990年重要的研究者有趙玉明、哈艷秋、郭鎮(zhèn)之,這一時期基本以學界研究者作為領軍人物。2000年左右,朱虹、張海濤等生產成果較多,他們多隸屬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現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傳媒大學等機構,這一時期研究主要以業(yè)界為主,而學界研究者較少。2004~2007年間,出現了申啟武、孟偉等核心學者,同時,合作網絡也以這些研究者為中心點,形成了比較松散的合作關系網。
廣播學研究合作關系多為師生間的合作,如圍繞趙玉明、陸曄、曹璐等知名學者組成的合作網絡。但是,不同的核心學者之間的網絡聯系十分薄弱,表明我國廣播學研究者十分分散;同時,學界與業(yè)界之間的勾連也非常少,理論與業(yè)務并未能很好地結合??傮w上,廣播學研究仍以獨自研究占據主流。
表2列出了發(fā)文量≥5篇的25位作者,這25位作者是1998~2017年間廣播學研究的活躍研究者。這些作者共發(fā)表論文213篇,占總發(fā)文量的6.3%,這些作者在廣播學研究中較為活躍。
(四)國內研究機構及合作網絡分析
運用CiteSpace對相關文獻的從屬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將“Years Per Slice”的值設定為3,選擇每3年前20%的數據進行聚類,運行CiteSpace獲得廣播學論文從屬機構的知識圖譜(見圖4),共有節(jié)點316個,連線45條。
圖4:1998~2017年中國廣播研究的機構分布知識圖譜(CNKI)
對于研究者而言,新聞與傳播研究者大多歸屬于某個團體或機構。其所屬機構的活躍程度、權威性既可以影響研究者的資源占有率,也可以影響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對于學科總體進程而言,機構的開放性和機構間的交流及活躍程度決定了學科總體的活躍狀況。
國內廣播學學界之間合作關系薄弱、地域合作明顯。在國內主要的新聞與傳播科研機構之間,科研高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十分薄弱,且多數集中在各機構內部。發(fā)文章較多的機構之間學術交流活動匱乏,如表中所示發(fā)文量較多的科研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之間基本沒有合作。這并不利于我國廣播學研究的學術交流和廣播學科的進步以及理論的創(chuàng)新。
雖然各高校之間合作匱乏,但高校與當地廣播電視臺之間的合作相對緊密,并呈現出了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如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與長春廣播電視臺合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合作、復旦大學與上海廣播電視臺合作、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中國傳媒大學與浙江廣電集團廣播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作等。同時,高校機構內部也存在著子機構之間的合作。如中國傳媒大學包括了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傳播研究院、外國語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文科科研處等。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15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播電臺與高校發(fā)文集中。表3中列出了發(fā)文量≥15篇的13個機構,共計發(fā)文418篇,占總發(fā)文量的12.3%。軟件分析結果顯示,發(fā)文量≥5的機構共有69所,這些機構的類型以廣播電視臺和高校為主,其他機構還包括學會、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等。其中高校有24所,占比34.8%,包括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廣播電視臺有37所,占比53.6%,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吉林廣播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鄭州廣播電視臺等。其他機構包括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等8所,占比11.6%。就行業(yè)集中度而言,國內廣播學研究主要以廣播電視臺和較為有影響力的新聞院校為主導,并且廣播學研究主要還是以業(yè)務實踐為主。
在高校中,中國傳媒大學是發(fā)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機構(包括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傳播研究院、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部、媒體管理學院等);其次是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包括各學院及研究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科研高校也排名較高。在廣播電臺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吉林廣播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等發(fā)文量居多。說明國內廣播學研究機構較為集中,且多分布于北方地區(qū)。這些大型廣播電視臺和一流高校對廣播學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中國廣播學研究共引分析和經典文獻分析
期刊共被引是指兩本期刊被同一篇文獻引用的現象,反映的是各類期刊及學科間的關聯性。期刊共被引數據可以為確定核心期刊提供方法論依據。將節(jié)點類型設置為“cited references”(引用文獻),運行軟件獲得期刊、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見圖5),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種期刊和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篇文獻分別見圖5和表4。
由圖5和表4可見,國內廣播學研究的論文主要發(fā)表于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期刊上,其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現代傳播》《中國廣播》《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共被引次數較高。此外,綜合性新聞傳播研究刊物如《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和地方性廣播電視研究刊物如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視聽界》、江西省廣播電視學會等主辦的《聲屏世界》等在廣播學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三、結語
本文利用科學知識圖譜的方法,呈現了1998~2017年近20年間廣播學領域研究的知識軌跡。研究表明:廣播學科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學術成果不斷增長。廣播技術與廣播實踐成為廣播研究的主要推動力,且廣播研究與廣播實踐聯系緊密,研究議題圍繞廣播實踐熱點與難點展開。研究者集中于學界、業(yè)界以及各電臺研究機構,但相互之間合作網絡松散,且學術與業(yè)務研究分化較為嚴重。廣播學研究較多關注史學與業(yè)務研究,未能從其他更多的角度(如文化、經濟等)對廣播進行相應的研究。
本文研究尚有諸多不足之處,未來的研究可以將時間進行拓展,對樣本再進一步精選,并結合內容分析法和傳統的文獻綜述方法等對廣播學進行更為細致的全景式分析。此外,還可以對國外廣播學研究進行分析,以對廣播學研究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王賢文:《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2.姜春林、張帆、唐悅:《我國部分科學學期刊共被引網絡特征研究》,《情報雜志》, 2010年第4期。
3.李彪、趙睿:《新世紀以來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生命周期及學術權力地圖(2001~2016)——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分析》, 《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7期。
4.李法寶:《中國廣播評論的發(fā)展歷程》,《現代視聽》,? 2007年第3期。
5.劉蒙:《美國廣播新形態(tài)一瞥》,《現代視聽》, 2006年第1期。
6.陸原:《厚積薄發(fā) 存真求實——評趙玉明<中國現代廣播簡史>》,《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1990年第4期。
7.盧迎安:《媒體:資本與民主的競技場——<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7期。
8.孟偉、張渤、李秀麗:《創(chuàng)新與續(xù)航:2015年中國廣播發(fā)展圖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3期。
9.秦曉天、謝先進:《交通廣播發(fā)展歷程與思考》,《現代視聽》,2007年第1期。
10.申啟武:《改革開放30年廣播新聞節(jié)目形態(tài)的演變與發(fā)展》,《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
11.申啟武、安治民:《九十年來我國廣播研究發(fā)展特征分析》,《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12.申啟武、安治民:《中國廣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3.申啟武、吳俠:《探尋新媒體時代中國廣播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之路——第四屆全國廣播學術研討會綜述》,《現代傳播》, 2014年第2期。
14.田園、宮承波:《音頻價值的深度挖掘——2017年廣播媒體熱點掃描》,《中國廣播》,2018年第2期。
15.王積龍:《報紙和廣播在美國市場失寵》,《傳媒觀察》,2006年第3期。
16.趙玉明:《中國抗戰(zhàn)廣播史略》,《現代傳播》,2015年第11期。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碩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