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穎
(國有建平縣青松嶺林場,遼寧 朝陽 122429)
我國北方地區(qū)氣候干旱,造林難度加大,大大增加了造林的成本。近些年隨著土壤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北方地區(qū)加大了造林的力度,目前多數(shù)立地條件較好的區(qū)域都已栽植上了植被,尚未綠化造林的都是立地條件較差的高山、遠山等,一般土壤都比較瘠薄、蓄水保肥能力差,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長欠佳,因此要保證造林成活率,就必須增加成本,影響了林農(nóng)造林的積極性[1]。沙棘,學(xué)名為HippophaerhamnoidesL.,為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干旱氣候、瘠薄土壤,具有繁殖能力強、防風固沙效果好、生態(tài)效益明顯等特點,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廣泛用于沙漠或者荒山造林中[2,3]。影響苗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比較多,其中海拔、土壤含水量、坡向等立地條件的影響比較大[4]。為了探索北方地區(qū)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沙棘造林情況,針對山區(qū)造林難度大、成本高、造林成活率不高等問題,開展了不同立地條件下沙棘造林后的成活率及林木生長量的比較研究。
試驗安排在遼寧省建平縣山區(qū)進行,區(qū)域內(nèi)植被種類單一、覆蓋度低。造林樹種選擇3年生沙棘,選擇苗高、地徑、冠幅一致的苗木。
造林成活率以及生長量的調(diào)查試驗設(shè)置3個海拔(200 m、300 m、500 m)、3種坡向(北坡、西坡、東坡)共計9個處理,株行距為1 m×1.5 m,小區(qū)面積30 m2,各小區(qū)有沙棘苗木20株。土壤含水量的調(diào)查試驗中在各個處理相同的立地條件下分別設(shè)置1個不栽種沙棘的對照。
按照設(shè)計的要求,提前1個生長季節(jié)整地,按照“品”字形蓄水抗旱造林,栽植坑挖好后先回填2~3鍬土后再栽植,栽植后踏實并灌水,各處理撫育管理保持一致。造林后4個月調(diào)查各處理沙棘的造林效果,調(diào)查項目包括造林的成活率、生長量(苗高、地徑)、土壤含水量。
通過對不同坡向、海拔下沙棘的造林成活率比較,結(jié)果見表1。根據(jù)表1可以看出,隨著坡向、海拔的不同,沙棘的成活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北坡上,沙棘的造林以海拔300 m以下成活率最高,為90.2%,其次是200 m,成活率為88.4%,500 m海拔下的造林成活率最低,為74.9%;西坡和東坡上,沙棘的造林成活率隨著海拔的增加表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趨勢,200 m海拔下成活率最高,分別達到86.7%、81.3%,500 m海拔下成活率分別降低到70.6%、62.3%,差異分別為16.1、19.0個百分點。
表1 坡向及海拔對沙棘造林成活率的影響
不同的海拔、坡向條件下,各種水熱條件的平衡度不同,因此造成造林的效果有所差異,整體來說低海拔區(qū)域溫度高于高海拔地區(qū)、降水量小于高海拔地區(qū)、土壤肥力次于高海拔區(qū)域[5]。
通過對不同坡向、海拔下沙棘造林生長量的比較,結(jié)果見表2。根據(jù)表2可以看出,隨著坡向、海拔的不同,沙棘的生長量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整體上東坡的生長態(tài)勢最好。北坡上,3年生沙棘苗高生長量最大的是海拔在300 m左右的區(qū)域,為62.31 cm,地徑生長量最大的是海拔200 m的區(qū)域,為5.46 mm;西坡上,海拔200 m處苗高生長量最大,為56.89 cm,海拔300 m處地徑生長量最大,為6.58 mm;東坡上,海拔300 m處苗高生長量最大,為78.43 cm,海拔200 m處地徑生長量最大,為12.45 mm。
表2 坡向及海拔對沙棘造林生長量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坡向、海拔下沙棘造林后土壤含水量的比較,結(jié)果見表3。根據(jù)表3可以看出,隨著坡向、海拔的不同,沙棘造林后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各種坡向、海拔下沙棘造林后的土壤保水能力都比未種植沙棘的對照處理效果好。北坡上,以海拔300 m處的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為7.48%,西坡上,以海拔300 m處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達到了51.10%,東坡上以海拔200 m處的土壤含水量增幅最明顯,達到了15.25%。
表3 坡向及海拔對沙棘造林后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通過在不同的坡度、海拔下實施沙棘造林,對造林4個月后的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長量以及造林后土壤含水量變化情況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隨著坡向、海拔的不同,沙棘造林后的成活率、生長情況以及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北坡上,沙棘的造林以300 m海拔下成活率最高;西坡和東坡上,沙棘的造林成活率隨著海拔的增加表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趨勢;整體上東坡造林后沙棘的生長態(tài)勢最好;各種坡向、海拔下沙棘造林后的土壤保水能力都比未種植沙棘的對照處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