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康 程菲 別之龍
編者按
化肥越撒越多,農(nóng)藥越打越多,土地越種越瘦……這是我國設(shè)施蔬菜迅猛發(fā)展背后的尷尬現(xiàn)實。過量、不合理施肥用藥,不僅增加生產(chǎn)成本,也嚴重威脅著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和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從農(nóng)業(yè)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nóng)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科技部啟動“化學肥料和農(nóng)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shù)研發(fā)”專項,一時間,設(shè)施蔬菜“化肥、農(nóng)藥雙減”項目在全國遍地開花,試驗田里的無數(shù)次探索,承載了人們“綠色農(nóng)田、放心菜園”的殷殷期盼。
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因富含維生素A、C和番茄紅素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具有較高的市場利潤而深受大眾喜歡,栽培面積和產(chǎn)量逐年增加,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栽培的園藝作物[1]。隨著我國番茄產(chǎn)業(yè)不斷發(fā)展,中國番茄栽培面積已達106.9萬hm2,產(chǎn)量達到5 594萬t[2]。隨著設(shè)施栽培的發(fā)展,連作障礙、次生鹽漬化、青枯病以及根結(jié)線蟲病等土傳病害日益嚴重[3]。選用優(yōu)良的砧木嫁接不僅能夠提高番茄果實產(chǎn)量、改善品質(zhì)[4],還能夠顯著提高番茄的抗逆性[5]。番茄的嫁接方法根據(jù)砧木和接穗的切削方式以及固定工具的不同,分為靠接、劈接、插接、針接、套管嫁接、貼接和平接等[6,7]。 提高蔬菜嫁接苗生產(chǎn)的效率和種苗質(zhì)量是蔬菜嫁接苗集約化生產(chǎn)的重點[8],但不同嫁接方法在嫁接工效和種苗質(zhì)量上存在差異[9~11]。本試驗比較了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3種常見的嫁接方法對番茄幼苗嫁接工效和生長的影響,以期為番茄嫁接栽培應用和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
用于嫁接的番茄品種為中研紅2號 (購于北京中研益農(nóng)種苗科技有限公司),為武漢地區(qū)引種試驗栽培較好的品種[12]。育苗采用常規(guī)72孔穴盤(長×寬×高為540 mm×280 mm×40 mm, 單穴容積40 cm3(購自浙江淇航花木園藝場);育苗基質(zhì)由草炭∶蛭石∶珍珠巖按3∶1∶1體積比混合而成,草炭(品氏托普牌)、蛭石和珍珠巖采用園藝級 (粒徑3~5 mm,購自河北靈壽縣匯鑫蛭石廠);試驗所用化學試劑均為AR級 (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本試驗的育苗和嫁接部分在武漢如意種苗有限公司展開。2017年8月16日對砧木(中研紅2號)和接穗(中研紅2號)進行催芽和播種,9月16日當砧木和接穗長到4葉1心時,由山東壽光女子嫁接隊的一位熟練操作工進行嫁接,分別采用劈接、貼接、套管嫁接3種嫁接方法進行處理。每種嫁接方法重復3次,每個重復72株。在嫁接過程中,記錄3種不同嫁接方法所用的嫁接時間,在嫁接后15 d統(tǒng)計成活率。嫁接成活后運至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校內(nèi)溫室進行管理。分別在嫁接后15、22 d,對每個重復分別取10株材料,進行種苗形態(tài)指標和生理指標的測定。
①劈接 在砧木離地面5~8 cm處橫切,去掉上部,嫁接時去除砧木的葉片,再從莖中間垂直劈開,開口深度為1.0~1.5 cm。接穗在2~3片真葉下方切成雙面楔形,然后將切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劈口,再用嫁接夾固定。
②套管嫁接 在砧木離地面5~8 cm處用嫁接刀對砧木呈45°斜向下切斷,切口長0.8~1.0 cm;嫁接時去除砧木的葉片,然后接穗保留2~3片真葉在與砧木粗度相近的地方,呈45°斜向下切,切口長0.8~1.0 cm,套上套管;最后將接穗與砧木對齊。
③貼接 選取莖粗相近的砧木與接穗進行嫁接,在砧木離地面5~8 cm處用嫁接刀對砧木呈45°角斜向下切斷,切口長0.8~1.0 cm。去除砧木的葉片,接穗保留2~3片真葉同樣呈45°斜向下切斷,切口長0.8~1.0 cm,用白色嫁接夾將砧木和接穗對齊和固定。
①嫁接工效相關(guān)指標 a.嫁接速率。統(tǒng)計熟練嫁接工人用每種嫁接方法完成指定數(shù)量嫁接苗的時間。
b.嫁接成活率。在嫁接后15 d,統(tǒng)計嫁接完全愈合后的成活率。嫁接成活率(%)=成活苗數(shù)/嫁接苗數(shù)×100。
c.嫁接工效=嫁接速率×嫁接成活率[13,14]。
②種苗形態(tài)指標 接穗高度:用直尺測量接穗生長點到嫁接切口的高度(單位:mm)。
接穗莖粗:用游標卡尺測量與子葉展開方向平行的嫁接口上0.5 cm處的粗度(單位:mm)。
葉面積:用LI-3100C葉面積儀(美國LI-COR公司)測量植株所有葉片葉面積(單位:cm2)。
根系掃描:用LA-S根系掃描儀 (加拿大Regent公司)對根系進行掃描,分析根系總長度(單位:cm)、表面積(單位:cm2)和根體積(單位:cm3)等指標。
干質(zhì)量:將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別放入牛皮紙袋中,置于烘箱以105℃殺青15 min,然后85℃烘干至恒重,用感量10-4g電子天平稱取各部分干質(zhì)量。
壯苗指數(shù)=(莖粗/株高+地下部干質(zhì)量/地上部干質(zhì)量)×全株干質(zhì)量。每種嫁接方法設(shè)3次重復,每次重復取10株幼苗進行測定。
③種苗生理指標 光合參數(shù)測量:在嫁接后15、22 d,選取晴朗天氣 9:00~11:00,每個重復隨機選取10株幼苗,用便攜式LI-6400XT光合儀(美國LI-COR公司)測定從上至下第2片完全展開的真葉。相對葉綠素含量選取從上至下第2片完全展開真葉采用手持SPAD-502葉綠素儀 (日本 Konica Minolta公司)測定??扇苄蕴呛坎捎幂焱壬y定[15]。每個重復選取10株長勢相同且具有代表性的嫁接苗進行測定。
表1 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工效的影響
表2 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苗生長的影響
試驗的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作圖和計算,用DPS 7.0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
從表1中可以發(fā)現(xiàn),3種嫁接方法在嫁接速率上存在差異,貼接法的嫁接速率最快,每1 h嫁接能達到478.3株,分別是套管嫁接和劈接法的1.95、2.31倍。在3種嫁接方法中,貼接法的嫁接成活率最高,達90.8%,顯著高于套管嫁接(54.8%)和劈接(65.9%)。因此,貼接法的嫁接工效最高,分別是套管嫁接和劈接法的3.24、3.14倍,表明采用貼接法可顯著提高番茄嫁接速率、嫁接成活率和嫁接工效。
圖1 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苗壯苗指數(shù)的影響
表3 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苗根系生長的影響
從表2可知,嫁接后15、22 d,貼接法嫁接苗的接穗高度顯著高于套管嫁接和劈接法,劈接法嫁接苗的接穗高度最小,表明采用貼接法嫁接后接穗生長快。在地上部干質(zhì)量方面,嫁接后15 d,貼接法和和套管嫁接法顯著大于劈接法;嫁接后22 d,3種嫁接方法在地上部干質(zhì)量上沒有顯著差異。3種嫁接方法分別在嫁接后15、22 d的接穗莖粗、葉片數(shù)、葉面積、地下部干質(zhì)量、壯苗指數(shù)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圖1)。
由表3可知,在根系長度方面,嫁接后22 d和嫁接后15 d相比,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法分別增加了40.86%、47.00%和47.32%,并且在2個時期的根系長度上均是貼接法>劈接法>套管嫁接法。在根系面積方面,嫁接后22 d和嫁接后15 d相比,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法分別增加了27.08%、37.96%、32.14%,無論在嫁接后15 d還是嫁接后22 d,劈接法嫁接苗的根系面積都是最小。在嫁接后15 d和22 d,3種嫁接方法在根系體積方面都沒有顯著性差異。以上結(jié)果表明,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苗生長形態(tài)的影響不大。
由圖2可知,在嫁接后15 d,貼接法嫁接苗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均高于劈接法和套管嫁接法。和嫁接后15 d的幼苗相比,嫁接后22 d,3種嫁接方法的嫁接苗在凈光合速率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法分別增加了11.71%、10.37%和2.66%。雖然嫁接后22 d,劈接法嫁接苗的凈光合速率略高于套管嫁接法和貼接法,但嫁接后22 d貼接法嫁接苗的相對葉綠素(SPAD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表明貼接法有利于提高番茄嫁接苗的葉綠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圖2 不同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苗生理指標的影響
鑒于試驗工作量和參考蔬菜種苗廠的推薦,本次試驗僅僅選取了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3種嫁接方法進行比較。嫁接速度的快慢,表現(xiàn)為嫁接時間的長短,直接關(guān)系到嫁接成本。金嘉豐等[16]比較了劈接法和貼接法嫁接對番茄生長的影響,表明貼接法在番茄嫁接速率、嫁接成活率等方面均優(yōu)于劈接法。陳銀根等[17]在貼接和套管軸接2種嫁接方法對番茄嫁接工效及嫁接苗生長的影響中的研究表明,貼接法在嫁接成活率和嫁接工效方面優(yōu)于套管嫁接法。我們在3種嫁接方法的嫁接速率上,發(fā)現(xiàn)貼接法>套管嫁接法>劈接法,出現(xiàn)上述結(jié)果,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嫁接步驟多少的不同,貼接和套管嫁接削砧木和接穗共需要2刀,而劈接需要分別削砧木2刀和接穗2刀,所需工序多;二是砧木和接穗對齊所需時間不同,套管嫁接要求砧木和接穗有一定的硬度,否則在嫁接過程中容易折斷,出現(xiàn)重復嫁接;三是嫁接夾固定所需的時間不同,在劈接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接穗倒伏現(xiàn)象,固定嫁接夾的過程需要花費較多時間。
嫁接成活率是檢驗嫁接方法好壞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了對管理人員的技術(shù)要求,同時也影響到嫁接成本。壽偉林等[9]比較番茄劈接和套管嫁接方法時,發(fā)現(xiàn)套管嫁接的成活率要高于劈接法。這與梁祖珍等[18]在番茄劈接法和套管嫁接法對比試驗中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本試驗在嫁接成活率方面,套管嫁接(54.80%)和劈接(65.88%)的成活率都較低,而貼接法的嫁接成活率能達到90%以上。這可能與不同試驗中砧木和接穗的生理年齡不同有關(guān)。在本試驗中,番茄接穗和砧木同時播種,而對于劈接而言,砧木多先于接穗播種[9,11]。因此,在砧木和接穗苗齡相同的情況下,貼接法番茄嫁接的成活率最高。
有研究表明,采用套管嫁接與劈接法嫁接的番茄苗在種植后生物學特性及產(chǎn)量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18],而貼接法嫁接的番茄苗生長勢優(yōu)于劈接法和套管嫁接法[16,17]。本試驗中,3種嫁接方法對嫁接苗生長等形態(tài)指標影響差異不大,而貼接法有利于增加番茄嫁接苗的葉綠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綜合比較劈接、套管嫁接和貼接3種嫁接方法的嫁接速率、嫁接成活率、嫁接工效,以及嫁接后對種苗形態(tài)指標和生理指標的影響等方面,本試驗發(fā)現(xiàn)在番茄砧木和接穗同期播種的情況下,貼接法的嫁接速率、嫁接成活率、嫁接工效最高,嫁接苗的種苗質(zhì)量最好,可以在番茄嫁接種苗生產(chǎn)中推廣應用。值得注意的是,本試驗僅僅是研究了砧木和接穗同期播種下的嫁接方法,砧木和接穗播種時期不同時,育苗場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工人應用嫁接方法的熟練程度,靈活選擇適當?shù)募藿臃椒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