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黨雙忍
自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母親河在青藏高原漫步,在黃土高原徘徊,在晉陜峽谷奔騰, 經(jīng)過4000余公里的長途跋涉之后,在一個被稱作“潼關(guān)”的地方,與久久等候上億年的父親山浪漫相遇了。這是一次創(chuàng)世紀般的相遇,一次感天動地泣鬼神的相遇,母親河接納了來自父親山的渭水、洛水,孕育滋生了巨麗輝煌的河渭文化、河洛文化。偉大的華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中華文明,由此開枝散葉,開花結(jié)果,遠播四方。
父親山以“華山”之名與母親河浪漫相遇。“華山”古稱“太華”、“太華山”。有人說,我們族群居于“華山之周”,因山而名族曰“華”。也有人說,因山處在華夏族群地理中心,由族而名山曰“太華”、“太華山”。翻來覆去,有點類似于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抑或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無論如何,“華山”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名字,她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殊記憶。
華山,其形如“華”,此“華”并非一般的草木之“華”,而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之“華”。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世紀式人物,是伏羲、女媧之母,也是黃帝、炎帝先祖。黃帝曾有“華胥之夢”,受華胥氏托夢,開啟了天下大治的新局面。伏羲女媧享有“人文始祖”稱謂,炎帝黃帝享有“人文初祖”稱謂,而華胥氏享有“人祖”、“始祖母”稱謂。有人斷言:華胥即華夏。華夏族群,即是華胥氏族群的縮略簡稱?!叭A”本是草木之花,蓋植物精華,聚天地精華。華胥氏是采集時代的族群首領(lǐng),也是天地精華的總代表。華胥氏的靈魂精神依歸了華山,塑造了華山。也就是說,華山是華胥氏魂魄所歸,精靈所塑。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華山是中華民族之根脈。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圣母”,華山是中華民族的“圣山”。
夏商周,秦漢唐,以至于清,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quán)以“華”取名。然而,“華”字在中國文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一名已經(jīng)有三千年文字記載,它代表著華夏正朔,代表著“中央之國”。“中華”一詞,即是“中央之國”與“華夏之族”的加合?!爸腥A”之“中”,乃“中央之國”之“中”;“中華”之“華”,乃“華夏”之“華”,“華山”之“華”,追根溯源是“華胥氏”之“華”。也許,這正是如今的“華山”古人稱之為“太華”的深層含義。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致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仰韶遺址分布以華山為中心,全國5200余處,其中陜西2040處,河南、甘肅、山西各1000處。也許,因為如此,華山是理所當然的“中華山”,秦嶺是“中國嶺”。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廣義)華山山脈并非一座孤山,而是大秦嶺的一列山脈,一大支脈。華山山脈由洛南、藍田、商州三縣區(qū)交界處的山結(jié)——華臺子出發(fā),時而高聳挺拔,時而逶迤和緩,直達鄭州鞏義洛河入黃口,蜿蜒迂回500余公里。具體來說,華山山脈由西向東,依次為草鏈嶺-少華山-(狹義)華山-小華山(小秦嶺)-崤山-邙山,六部分合起來,即是華山山脈。
西岳華山
草鏈嶺是華山山脈主峰所在,最高海拔2645米。因嶺上數(shù)峰相連,猶如鏈條,加之布滿草甸,仰望宛如一條青草鏈而得名。草鏈嶺植物垂直分布明顯,櫟-白樺-杜鵑-紅樺-冷杉-草甸自下而上,羚牛,鹿,野豬,狼,紅狼,狐貍,果子貍,獾等哺乳動物漫步其間。山頂有第四紀冰川石海,人跡罕至,“籍籍無名”。但源于草鏈嶺的兩條河流卻非同凡響,一是向西流至西安的灞河,一是向東流至洛陽的洛河。
與草鏈嶺相連的是有“小華山”之稱的少華山。少華山與太華山是姊妹山,張衡《西京賦》將二者并稱“二華”?!渡胶=?jīng)》記述道: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如牛,其陰多磬石,其陽多珷枎之玉。2002年,設(shè)立陜西省少華山森林公園。少華山池潭遍布,飛瀑高掛,奇石林立,星羅層疊,以谷幽、水秀、石奇、林茂而見長。
華山(狹義)位于華山山脈腹心,是國家5A級景區(qū)。最高海拔2154.9米,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異常險峻,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五峰:五云峰(北)、朝陽峰(東)、落雁峰(南)、蓮花峰(西)、玉女峰(中)。朝陽、落雁、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人稱“天外三峰”。其余 36 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隨著風云變幻,華山千姿萬態(tài),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人間仙境一般。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20余座道觀。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zhèn)岳宮是全國重點道觀。華山的動植物資源頗有特點,以華山松、油松、栓皮櫟、遼東櫟、銳齒槲櫟、槲櫟、椴樹、山楊等樹種為主,其間有金雕、豹、黑鸛等20余種國家保護動物。
華山的東鄰居是“小秦嶺”,也有“小華山”之名。小秦嶺的主體在豫陜兩省交界的靈寶市境內(nèi),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臨潼關(guān),東據(jù)崤函。最高峰老鴉岔,海拔2413.8米。山地坡度多在45°以上,山峰尖峭,山脊陡峭,險、奇、峻堪比華山。在此設(shè)小秦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紅豆杉、銀杏等國家保護植物13種,金錢豹、金雕、金貓、林麝、黑鸛等國家保護動物27種。
小華山的東部邊界為弘農(nóng)澗,其東南皆是崤山。崤山位于陜西洛南縣,河南靈寶市、盧氏縣、陜縣、澠池、洛寧縣接合部,其大部分在三門峽市轄內(nèi)?!端?jīng)注》:“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盧氏縣官道口之西南崤山海拔1300-1500米,最高點冠云山海拔1866.1米。河流切割,山體破碎,呈現(xiàn)波狀起伏中山地貌。盧氏縣官道口東北至陜縣硤石一段,海拔在1300米以上,崤山主峰青崗峰(甘山、千山),海拔1902.6米。硤石東北是崤山尾閭,至澠池被大面積黃土覆蓋,呈低緩山地分布,山坡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現(xiàn)單斜山地態(tài)。
崤山向東延伸即是邙山,在義馬、新安、孟津、偃師、鞏義境內(nèi)。古時,邙山樹木森列,蒼翠如云,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如今原始植被無存,海拔250-300米,呈黃土丘陵狀。邙山在洛陽市北,為古代帝王埋骨處。邙山上的大小土包,盡是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墓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帝王陵墓及皇族、大臣陪葬墓總數(shù)千座以上。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原陵、漢獻帝陵、詩人杜甫、書法家顏真卿、王鐸等名人墓葬。俗諺: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白居易“北邙冢墓高嵯峨”。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唐代張籍:“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爆F(xiàn)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華山山脈是渭河與洛河、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其中,草鏈嶺-少華山-華山一段,是渭河與洛河的分水嶺;小華山(小秦嶺)-崤山-邙山一段,是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由華山山脈與渭河、黃河、洛河構(gòu)建的“一山三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在“一山三河”地帶,有渭河、洛河塑造的兩大平原,滋養(yǎng)了西安、洛陽兩大聞名世界的古都。西安建城史3000余年,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朝代以西安為都,西安的都城史1100年;洛陽建城史達4000余年,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以洛陽為都,洛陽的都城史達1500年。兩者合起來,先后21個王朝在華山腳下建都。在2000余年間,帝國都城在西安、洛陽之間轉(zhuǎn)換反復,在周代,是西周與東周;在漢代,是西漢與東漢,西京與東京;在唐代,是京師與東都。人們常用西都、西京指代西安,用東都、東京指代洛陽。在“一山三河”地帶,在西安、洛陽兩大古都之間,由黃河與華山夾峙形成一個狹長地帶,形成往來于帝國兩大都城之間的天然走廊,堪稱中華“帝國走廊”或“中華廊道”?!爸腥A廊道”亙古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寫就中華民族壯麗史詩的光輝篇章。
少華山
游客排隊通過華山“長空棧道”
函谷關(guān)位于弘農(nóng)澗西岸,剛好處在“中華廊道”的中央,向來有“天開函谷壯關(guān)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zhàn)場”之說?!掇o?!方忉專阂蛟诠戎?,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谷關(guān)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谷底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guān)道兩側(cè),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稱?!短藉居钣洝贩Q“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蹲x史方輿紀要》:“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陜州、靈寶、閿鄉(xiāng)而至于潼關(guān),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
在“中華廊道”潼關(guān)與秦函谷關(guān)之間,有一狹長地帶,史稱“桃林”“桃林塞”?!掇o源》:“桃林,地名。又名桃林塞、桃原、桃園……其地約相當于今河南靈寶縣以西、陜西潼關(guān)縣以東地區(qū)?!痹谶@里,流傳著“夸父逐日”的故事?!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死后,其身軀化作了一座山——夸父山,也就是小華山(小秦嶺)。夸父的手杖化作“鄧林”,也就是“桃林”。因桃林地勢險要,后人稱“桃林塞”。桃林塞在函谷關(guān)的“關(guān)內(nèi)”,在潼關(guān)的“關(guān)外”。
從長安(西安)來看,“中華廊道”是“東方大道”;從洛陽來看,“中華廊道”是“西方大道”。千百年來,在“中華廊道”上,抑或是“東方大道”“西方大道”上,人們不僅聽到了鏗鏘的戰(zhàn)馬嘶鳴聲,也聽到了悠揚的商隊駝鈴聲。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廊道”是中華帝國的“京畿大道”“中央大道”,也是“黃金大道”。
黃河與秦嶺(華山)相交匯形成的“中華廊道”是古代中國,也是當代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從江蘇省連云港市至甘肅省天水市的310國道(G310)經(jīng)過“中華廊道”,連接江蘇連云港市和新疆霍爾果斯市的連霍高速(G30)經(jīng)過“中華廊道”,隴海鐵路、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新亞歐大陸橋”,以及連接東西部的高速鐵路,均經(jīng)過“中華廊道”。
華山——中華圣山,永久鐫刻著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