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淵
9 月26 日至27 日,山西省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創(chuàng)排的上黨落子現代戲《魏拯民》作為山西省第十六屆“杏花獎”參評劇目,在太原上演。
魏拯民是東北抗日聯軍重要將領,是東北黨組織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之一?!熬乓话耸伦儭卑l(fā)生后,魏拯民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工作。楊靖宇犧牲后,他拖著病體獨立挑起了東南滿省委和抗聯一路軍的重擔,率部堅持艱苦卓絕的斗爭。
大幕拉開,上黨落子清澈爽利、特色鮮明的音樂頓時把觀眾帶回到大雪覆蓋的東北密林、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時代。上黨落子《魏拯民》共分7 場,選取魏拯民從1940 年初到1941 年初壯烈犧牲的歷史片段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展現了在此期間以魏拯民為首的東北抗聯戰(zhàn)士,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在掩護傷員轉移、守護百姓、與日軍進行頑強戰(zhàn)斗的英勇事跡和心路歷程。1940 年,魏拯民帶領部隊在哈爾巴嶺等地狠狠打擊日寇。日寇對抗聯進行瘋狂報復,實行歸屯并戶,保甲連坐,制造無人區(qū),企圖完全切斷部隊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黨的地方組織遭到破壞。更嚴重的是抗聯無法和黨中央取得聯系,孤懸一域;傷病員過不了國境線,生命安全無法保障。面對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魏拯民一方面積極努力,爭取早日與中央取得聯系,另一方面抽調精銳力量重建地方黨組織,同時積極策反滿軍將領,為部隊生存爭取最大空間。由于叛徒的出賣,日軍對抗聯傷兵進行圍剿。魏拯民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親自帶領部隊掩護傷病員撤入蘇聯國境。最后,終因寡不敵眾,重病纏身的魏拯民壯烈犧牲,年僅32 歲。
“外面透不進光來,就朝著我們心中的光明前行!”該劇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基本遵循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藝術再現了魏拯民與日寇斗爭的光輝歷程,讓這位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中國人民抗戰(zhàn)史上的光輝人物走出沉寂的檔案,走上戲曲舞臺,走進觀眾的心靈。全劇故事完整,結構流暢,情節(jié)設置豐富起伏,為成功塑造魏拯民的舞臺藝術形象奠定了堅實基礎。劇本注意從多角度深入、多方面開掘、全方位展示,既表現了魏拯民堅定的革命信仰、頑強的革命意志,又表現了他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靈活的對敵斗爭策略,也展示出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讓這位抗聯領袖的藝術形象在舞臺上立得住、站得穩(wěn)。劇中,樸貞淑、田媽媽、陳浩石等人物也都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一幅抗聯戰(zhàn)士的群像。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在塑造偽滿軍楊團長、抗聯一路軍軍需處長全耀等反面人物時,也力圖避免出現同類作品中標簽化、概念化和臉譜化傾向,讓他們在真實性的前提下“有戲看”。同時,劇本創(chuàng)作還注意突出文本的文學性,為上黨落子這一區(qū)域性地方劇種的發(fā)展樹立起文學標桿。該劇在音樂設計上頗具亮點。在突出上黨落子特點基礎上,做到了雄渾大氣、悲壯有力、自然貼切,在推動情節(jié)、塑造人物方面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如:樸貞淑在得知丈夫陳浩石和全村百姓犧牲后的唱段配樂,由悲傷、不舍和痛苦,繼而轉入悲壯厚重,充滿力量,很好地包裹了人物,高度契合人物的情感變化。不但營造了氛圍,烘托了人物形象,還起到了用音樂塑造人物的作用。讓觀眾為抗聯戰(zhàn)士的遭遇而揪心、痛心的同時,展示了抗聯戰(zhàn)士百折不撓的決心,恰到好處地向觀眾傳遞了抗聯戰(zhàn)士堅持斗爭的信心和力量。
全劇演員的表演也可圈可點。青年演員王寧寧所扮演的魏拯民,無論是扮相還是唱腔都比較符合人物。眾多配角演員中,更不乏山西省“杏花獎”和“二度杏”獲得者,他們唱腔圓潤自然,扮演的人物特色鮮明,使全劇的人物畫廊豐富多彩、情感走向清晰明朗。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文藝院團“一棵菜”的寶貴精神,看到了一個有著60 多年建團歷史的市級院團的精氣神和藝術追求。
上黨落子現代戲《魏拯民》是一曲英雄的贊歌,為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讓觀眾在劇場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禮和升華,他們用掌聲表達了對魏拯民和所有民族英雄的敬意,表達了對這部作品的認可。
當然,作為一部剛剛搬上舞臺的新劇,還有繼續(xù)修改提高的空間,還需不斷打磨。在第二屆山西藝術節(jié)“一劇一評”評議會上,專家們在充分肯定該劇創(chuàng)作成績的同時,也對下一步修改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如需進一步豐富情節(jié)、強化故事的戲劇性,演員在表演上拿捏還不夠精準,需繼續(xù)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第一場出現的發(fā)報機在劇中僅僅是體現出抗聯與黨中央失去聯系,作用體現得還不夠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