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吃飯別說話、不許邊玩兒邊吃、吃飯時不能咬筷子……這些老一輩總在提醒我們的餐桌禮儀,其實不僅是禮貌的問題,而且還有健康道理。
食要靜
解釋:嘴里有食不說話
道理:避免影響食欲和消化、打嗝、嗆咳
孔子在其《論語·鄉(xiāng)黨》中曾說過“食不言,寢不語”,其意思是吃飯時不宜話多,分神耗力,影響消化,睡前也不要嘮叨沒完,避免興奮,影響入睡。這其實也屬于古代保健的經(jīng)驗談,流傳千載,盡人皆知。
中國人吃飯往往家人、朋友團座,吃飯的時候難免想要聊聊天。
如果只是在就餐時簡單輕松地交談兩句,還可能因為輕松愉快的心情,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但是如果注意力集中在說話內(nèi)容上,反而會讓吃東西變成了一種機械動作,不僅享受不到美味,還可能影響食欲,尤其是交談的話題不開心的話,那就更不合適了。
同時,如果在吃東西的時候不停地說話,無意中會吸入很多空氣,很容易導(dǎo)致不停打嗝、胃脹等問題的發(fā)生,尤其是在室外吃東西,更要注意,不僅容易造成自己的不適,也影響他人進食。
“食要靜”更是提醒人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嘴里有食物的時候說話。會厭軟骨是人咽喉里的閥門,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道,食物和氣體各行其道,有條不紊,就要歸功于會厭軟骨。
但是,如果吃飯的時候談笑風(fēng)生,尤其是口中有食物的時候還要說笑,就會使會厭軟骨無所適從,導(dǎo)致食物很容易嗆入氣管。
食要禮
解釋:飯菜不許亂扒拉
道理:躲開細菌傳染
試想吃飯時朋友圍坐一桌,如果一雙筷子夾進夾出,反復(fù)扒拉,在個人口腔與菜品之間頻繁穿梭,不僅有損形象,還不經(jīng)意間成了傳染疾病的“接力棒”。痢疾、傷寒、霍亂等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過口腔途徑傳播,其中共餐為最普遍途徑。家庭就餐也一樣,就拿最常見的幽門螺桿菌為例,如果家里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他的牙茵斑和唾液中會含有幽門螺桿菌,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就成了傳播疾病的媒介。
現(xiàn)代家庭中往往家里有一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其家屬、孩子也會感染。無論是朋友聚餐還是家人吃飯,我們都得講究點,不僅不要亂扒拉飯萊,還要使用公筷公勺,保證衛(wèi)生,避免細菌和病毒的交叉感染。
食要席
解釋:不許邊玩兒邊吃
道理:以防食物口感變差、吃多、消化變差
邊吃邊玩,首先會拖長吃飯的時間,而飯菜變涼又影響了食物的口感,讓一餐飯變得不那么美妙。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吃著冷飯冷萊,你的胃可能會“不高興”。
吃飯時是否集中注意力與饑餓感也有關(guān)系,邊看著手機、電視邊吃東西容易體會不到饑飽,不知不覺就吃多了,造成熱量超標。同樣,注意力分散會影響人們對剛剛吃過食物分量的正確記憶,從而影響食欲。
同時,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壓力較大時,植物性神經(jīng)功能受到壓抑,消化道血液供應(yīng)減少,胃蠕動就會減慢,特別對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來說,全心全意地吃飯才能幫助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雖然現(xiàn)代社會壓力大,但吃飯時還是要專心,仔細感受胃腸饑飽狀態(tài),以免攝入能量過多。特別是孩子,如果他們就餐時不集中注意力,很容易造成飲食結(jié)構(gòu)單一,進食更高熱量的食物,造成營養(yǎng)不良。
食要文
解釋:斯文吃飯,細嚼慢咽,不許咬筷子
道理:保護食道、控制熱量、讓筷子少藏細菌
吃飯也要有講究,不僅邊吃邊玩拖拖拉拉不利于健康,吃飯囫圇吞棗、草草了事,同樣是不合適的。
進餐太快,除了食物太燙可能傷食道、咀嚼不好可能傷腸胃之類大家都知道的危害外,還會帶來其他的麻煩。大腦攝食中樞感知飽的信息需要時間,如果進餐過快,這樣往往在大腦感知之前,胃里已經(jīng)進食了一部分食物,這樣很容易過量進食,尤其是對于精白細軟的食物來說,如果只能由胃的機械感受器來感知饑飽,等到了胃里面覺得飽脹的時候,食量已經(jīng)明顯超過身體需求了。
此外,同樣數(shù)量的食物,嚼得少、吃得快,更易饑餓,這不僅妨礙工作效率,而且下一餐易多吃,甚至兩餐間會主動尋求高熱量的零食、點心、飲料,就更易發(fā)胖了。優(yōu)雅且健康的吃法是:小口進食,細嚼慢咽,每口食物多咀嚼幾次,仔細品味每種食物帶來的豐富口感和味道。
還有“一文”就是吃飯不要咬筷子,筷子在反復(fù)的啃咬中,表面不再光滑,變得粗糙,筷子上面細小的凹槽里就會更容易有食物殘留,讓細菌滋生。一雙不干凈的筷子可能帶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個細菌和病毒,很容易讓人染上相關(guān)疾病。
食要凈
解釋:碗里飯要吃干凈
道理:盡量多吃些食物種類
碗里飯菜吃干凈,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浪費,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進餐不挑食,不要單純憑著自己的喜好進食少數(shù)幾種食物。沒有什么“超級食物”,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滿足人體所需的能量和全部營養(yǎng)素。
平衡膳食是保障人體營養(yǎng)和健康的基礎(chǔ),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吃的食物種類越多,我們更容易得到全面和均衡的營養(yǎng)。食物多樣化也會讓各種不同食物之間的營養(yǎng)素相互協(xié)同作用,更有利于營養(yǎng)素的吸收和利用。比如,大豆類蛋白質(zhì)缺乏蛋氨酸而富含賴氨酸,谷類食物正好相反,二者是蛋白質(zhì)互補的理想食物,這兩種食物同時食用就可以提高蛋白質(zhì)在體內(nèi)的吸收利用率;同時蔬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也可以促進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
同時,吃的食物越多樣,每種食物吃的量會相對少一點,避免長期攝入單一食品。而挑食、偏食的習(xí)慣不僅容易造成營養(yǎng)失衡,影響胃腸功能,還可能出現(xiàn)相關(guān)營養(yǎng)缺失造成的疾病。盡量做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食物。
食要相
解釋,吃飯不許吧唧嘴
道理:避開胃病
有的人吃飯時不講究坐姿,怎么坐著舒服怎么來,一會兒蹺著二郎腿,一會兒歪著坐,一會兒癱在椅背上,一會兒攤在餐桌上……這些小動作,不僅讓外人看起來極其不雅觀,而且對你的自身健康也不利。
這些坐姿,頭需要向前傾,這個彎腰曲頸的坐姿,會對脊椎造成傷害。如果吃飯的位置選擇不對,也不行。比如,坐在矮桌前或者很軟的沙發(fā)上吃飯,以及蹲著吃飯,都會造成胃部和食管等部位受到擠壓,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尤其注意不要蹲著吃飯,下蹲使腿部和腹部受壓,血液受阻,回心血量減少,進而影響胃的血液供應(yīng)。
另外,吃飯也不要吧唧嘴。吧唧聲很可能影響其他人進餐的心情和食欲,而且這類聲音對“恐音癥”患者來說是一種折磨。在公共場合吃飯時,盡量不發(fā)出聲音,既顯得有禮貌,也能照顧可能的恐音癥患者。
吃飯老禮兒要謹記
1、吃魚不能說“翻”
翻魚和翻船同音。應(yīng)該把魚從頭開始倒轉(zhuǎn)一面,叫做“掉頭”,安全回來的意思。
2、添飯時不能說“還要飯嗎”
應(yīng)說“添飯”,而非“要飯”。
3、不許用筷子敲盤碗
古時候,筷子敲碗是乞丐的做法。
4、下餃子,皮破了不能說“破”
說“破”不吉利,尤其是過年。要說餃子“掙”了。
5、筷子不許立插米飯中
柱狀的東西插進碗里,象征香爐,不吉利。
6、吃飯不能吧唧嘴,喝湯不許吸溜
這關(guān)系到一個人的基本教養(yǎng)。
7、全家人一起吃飯,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飯桌上要尊老。
8、吃飯手要扶碗,不許一只手放在桌下
吃飯就要大大方方。
9、吃飯盤子里亂翻,會被大人敲手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10、來客人謹記:茶七,飯八,酒滿茶滿欺人,酒滿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