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陳佳莉
“我總想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樣子,也很想知道桂花樹究竟是怎樣的形態(tài)。我很敬佩吳剛無止境砍樹的精神,很想探尋這些秘密?!?/p>
經(jīng)過26天的“長途跋涉”與“養(yǎng)精蓄銳”,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
這趟“月背之旅”為什么能讓全世界為之沸騰?“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曾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其中的意義:月球背面的南部,有一個巨大的坑,這是42億年前砸出來的。我們的“嫦娥四號”,就是要落在月球背面的那個大坑里。
“走,到月球背面去!”這聲召喚,終于讓84歲的歐陽自遠聽到了回響。
每次聽到媒體稱他“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都會堅決反對:“中國探月工程的階段性成功不是某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成千上萬人工作的成果,叫我‘嫦娥之父,反而使我處于一個難堪的位置,所以我絕對不贊同這樣的稱呼?!?/p>
歐陽自遠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相比外界給予的光環(huán),他更愿意稱自己是個“修地球的”。
他早年從事地質工作,后來進行核爆研究,現(xiàn)在一直主持月球探測工程,曾成功推動中國第一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的發(fā)射升空。此后,“嫦娥計劃”從一號到五號探測衛(wèi)星,全都離不開他的參與和推動。2014年11月4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編號為8919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中國的探月準備工作做了35年,其中僅是論證,就從1992年一直做到2002年。這10年,對歐陽自遠來說,難點不是寫報告,而是如何贏得國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臨的質疑很多,近20年來,沒有其他國家提過探測月球,為什么中國要去探月?歐陽自遠得慢慢說服所有人,讓大家了解探測月球的價值和意義,然后再將計劃一步步地提交給各級的評審。
之后問題又來了。“當時很多科學家在討論的時候都會問我為什么不把這個項目給他們。因為中國月球探測已經(jīng)有點苗頭了,誰都希望把自己的項目插進去。每一位科學家都想自己做一些事情,這很正常?!?/p>
尤其令歐陽自遠感到壓力的是,中國人不能容忍科學探索上的失敗。人們只愿看到“嫦娥”系列衛(wèi)星一個接一個地發(fā)射成功,無法想象一旦失敗會怎樣?!伴_汽車都會遇到發(fā)動不起來的狀況,如此復雜的探月工程怎么可能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壓力很大,要發(fā)射出去就必須成功!”歐陽自遠說,“發(fā)射‘嫦娥一號時,我的血壓、血糖、血脂都很高,幾個月睡不著覺,發(fā)射的時候手心也一直在冒汗……但是我們要經(jīng)受得住這種鍛煉和煎熬,什么都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p>
不過,歐陽自遠還是不喜歡談困難。他覺得探月工程是中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精神的繼承,自己現(xiàn)在所遇到的困難,是每一個參與重大項目的科學家都會遇到的,也是從前那些奮戰(zhàn)在戈壁深處的老前輩經(jīng)歷過的。
“有多少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地奮斗了一輩子,最后懷揣著科學理想走到生命盡頭,直到埋骨戈壁灘,都沒能實現(xiàn)夢想。而我已經(jīng)能看到夢想在宇宙深處展現(xiàn)的淡淡輪廓?!?h3>二
從40年前第一次觸摸到月巖起,歐陽自遠就將自己的命運與月亮綁定在一起了。從研究地質到隕石,從申請?zhí)皆碌綄崿F(xiàn)“嫦娥計劃”,歐陽自遠一心只做追月人。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神舟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讓時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局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的歐陽自遠看到了探月的希望。
嫦娥四號?
月球車登月示意圖
1993年,他徹夜伏案寫下兩萬字的“探月必要性與可行性報告”,從軍事、能源、經(jīng)濟等多方面闡述了登月的重要性,提交給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專家組。
接下來的10年,歐陽自遠不斷同上層力爭,跟專家、同事改進工程方案。他的妻子鄧筱蘭如此形容:“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工作上,回到家就是進書房看書、查資料,家里的事兒什么都不管,飯做好了叫他吃,好的賴的都能吃,恨不得天天穿一件衣服。小孩的生日永遠記不住,只大概知道是幾歲?!?/p>
2003年年底,經(jīng)過10年的努力,一份關于“嫦娥一號”的綜合立項報告被送進中南海。兩個月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這份報告上簽了字,批準了中國月球探測第一期工程。歐陽自遠被任命為首席科學家,這距離他開始研究月球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25年。那一天是大年初二,歐陽自遠帶著4名學生,與探月工程的總指揮欒恩杰下了趟館子。他特地開了一瓶茅臺酒,舉杯時聲音有些顫抖:“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今天,我們很幸運?!?/p>
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三步——繞、落、回,即一期突破繞月探測關鍵技術,二期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等技術,三期突破月面采樣和返回地球等技術。因此,一期開始的2004年被稱為繞月探測工程的開局年,這之后便是3年的攻堅時光。3年里,每一個項目都離不開歐陽自遠的參與,70多歲的他每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在各個對接城市來回穿梭。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繞月衛(wèi)星在西昌發(fā)射,它需要進入距月球200千米的使命軌道才算成功,而這個過程需要13天。
回憶當時,歐陽自遠仍然心情激動:“我們熬著睡不著覺,憂心忡忡。我害怕得手心流汗,怕它沒抓住軌道。13天后,衛(wèi)星終于上了軌道,我從來沒那么激動過,抱著孫家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兩個七老八十的人說不出話來,眼淚一直往下流?!敝醒腚娨暸_的記者在一旁問他的感想,他腦袋一片空白,只能哭著說:“繞起來了!繞起來了!”
2010年10月,“嫦娥二號”衛(wèi)星升空,新的奔月軌道試驗開始;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登陸月球,并陸續(xù)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等任務,標志著探月工程二期目標的實現(xiàn);如今,作為“嫦娥三號”備用衛(wèi)星的“嫦娥四號”也成功完成了登陸月球背面的任務。未來,歐陽自遠還要全身心地投入探月工程第三期,即“嫦娥五號”的工作中。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fā)射
聊起探月計劃,最令歐陽自遠動容的,是說起“嫦娥一號”最終命運的時候。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所有繞行任務,將按照計劃撞向月球,葬身太空。那是歐陽自遠最心痛的時刻,嘔心瀝血10年,“嫦娥一號”猶如自己的孩子。他聲音有些哽咽:“‘嫦娥一號最后在我們的控制下,飛了一刻鐘、1469公里,撞在豐富海,粉身碎骨。它真的是一位‘英雄,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獻身。后來我說,以后不要撞了,所以‘嫦娥二號的命運好多了。它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我們找了個活兒給它干,讓它去‘監(jiān)視一顆名為‘戰(zhàn)爭之神的小行星?!?p>
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他將“嫦娥一號”稱為英雄,將所有的“嫦娥號”比作自己的孩子,這便是一位科學家的柔情。
在“嫦娥工程”中,歐陽自遠的身份不僅僅是探月計劃提議者、探月可行性報告的提交者、首席科學家……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移動的演說家。
近些年,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參加三四場探月報告會。這樣的會議在2004年前后最為頻繁。當時,外界對探月仍然持質疑態(tài)度。大部分質疑針對的是工程所需的14億元的預算。
“大家覺得我們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事要做,西部要開發(fā)、東北要振興、中部要崛起,還有貧困人口問題沒解決,到月球上瞎折騰什么?何況20世紀美國和蘇聯(lián)搞了108次,現(xiàn)在中國人再做值不值,有很多很多的質疑?!?/p>
作為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只能反復解釋,像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張儀,不斷在人群中游說。那時,年近七十的他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親自撰寫稿件,寫了20多個版本的演講稿。他對記者解釋:“從官員、科學院院士、大學生到中學生、小學生,都必須讓他們聽得明明白白。”粗略統(tǒng)計,至少已有10萬人聽過他關于探月工程的演講。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拿北京地鐵做比較。當時,北京市政府公布,地鐵造價1公里7億元,于是歐陽自遠略帶玩笑地跟大家說,地球到月球大約38萬公里,但探月工程一期也就花了修筑北京地鐵2公里的錢。他說:“其實我想讓大家了解,我們就使14個億?!?/p>
他希望以最平實的語言讓公眾理解科學、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親近科學、熱愛科學?!叭绻牨姏]聽懂,或者覺得沒意思,那一定是演講者的問題。”
10多年來,歐陽自遠每年都會對自己的科普報告做統(tǒng)計——平均每年52場,面對面的聽眾3萬余人。
2018年,歐陽自遠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已經(jīng)83歲了,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我覺得可能做不完,所以希望能夠多一點時間把它做好?!?/p>
耄耋之年的歐陽自遠將人生余下的歲月和奔月夢想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親眼看到月球上留下中國人的腳印。
(小 鴿摘自微信公眾號“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