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靈活運用的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想象力等。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停滯不前。數學學科本質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實際,注重啟發(fā)性與引導性,激發(fā)小學生多思善問,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談一下幾種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能力;思維訓練
當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社會與經濟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發(fā)展趨勢,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使我們認識到學科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智力,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我國數學學科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才能實現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敢于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可以說思維能力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最佳能量,有助于小學生在學習中源源不斷地提出新想法、新思路,獲得新知識。本文淺談幾種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 引發(fā)興趣,激活思維;思維訓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币虼嗽诮虒W時應采用直觀教學,讓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如教“長方體表面積”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模型。教學時,就讓學生把長方體模型展開成六個面的圖形。然后讓學生分析比較長方體有什么特點?有幾條棱相等?有幾個面?面的形狀是什么?有沒有相等的面?每個面的面積怎樣計算?表面積怎樣計算?通過這樣的直觀教學,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并且印象深刻。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優(yōu)化思維
學生從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過渡,教師善于根據教材要求,抓住問題的本質,及時提出有關適當思維坡度的問題。如在教學較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時,設計如下的問題,讓學生列式計算。
1. 一個工廠采用了新工藝,現在每件產品的成本是37.4,比原來降低了320,原來每件成本是多少元?
學生在審題、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能很快地根據:“比較量÷對應分率=標準量”求出原來每件的成本,老師緊接著又出示例題:“一個工廠采用了新工藝,現在每件產品的成本是37.4,比原來降低了15%,原來每件成本是多少元?”通過比較,老師又提出問題:為什么條件中的分率各不相同,其結果都是44元呢?就出現了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思維情緒,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把分數轉化成百分數,它們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從而溝通了分數應用題與百分數應用題的聯系。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
三、 加強語言表達訓練,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條理性
語言表達與思維具有直接的關系,思維是語言的靈魂,語言只是一個人思維思想的一種外在表達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教師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應重視語言訓練。語言的條理性、準確性、連貫性能夠體現出學生思維的縝密性、明晰性以及邏輯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對解題過程、操作手法以及相關的概念、定義進行語言表示,讓學生講解題的思路,講計算的道理,講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結論的過程??傊ㄟ^這一系列語言的表達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有根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思維條理清楚。
四、 運用比較,培養(yǎng)思維的連動性
比較就是在我們頭腦里,確定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方法,數學屬于系統(tǒng)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并且知識點與概念之間存在聯系性,眾多的數學概念與定義,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難度,若是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極其容易混淆數學概念。此時,老師應當利用適當的時機,通過比較使學生找出它們的區(qū)別和聯系,形成確切的科學概念,掌握知識的體系,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連動性。
例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出示例題“12+13”時,可引導學生聯想,整數的加減法為什么要數位對齊?小數的加減法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母不變,分子直接相加減?(因為計數單位相同時才能直接相加減),那么12與13的分數單位不相同,能直接相加嗎?讓學生比較后,觀察情境圖,懂得要先通分把分數單位化成相同后才能相加。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培養(yǎng)了思維的連動性。
五、 一題多解,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是指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不承襲俗套,不人云亦云,敢于標新立異,有獨特的見解。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多種解法。學生解題時,往往只滿足于一個解法,滿足于“會算”,而不會主動尋求“妙算”。一題多解是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
如:一根繩子可圍成邊長是5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改圍成長8分米的長方形,寬應是多少分米?
學生讀題、思考后列出(5×4-8×2)÷2或5×4÷2-8兩種算式后,教師又把長方形的一長一寬染上紅色,并復圍成正方形,誘引學生改變角度觀察、思考,學生從中發(fā)現:正方形的兩條邊長正好圍成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進而得出5×2-8或5-(8-5)兩種簡約迅捷的解法。
一題多解重在獨創(chuàng),教師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捷徑,提出獨創(chuàng)的設想和見解。
六、 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應敢于利用教材,增加對學生學情的了解,精心研究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提出富有啟發(fā)性與引導性的問題,激發(fā)他們多思善問,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其亭.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8(8).
[2]蘇菲菲.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
[3]辛玉芳.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2).
[4]王鳳月.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
作者簡介:
施桂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益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