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理論上,我們已經(jīng)明白接納的含義;但是,沒有人能夠光憑概念教導學生。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千奇百怪,甚至史無前例,即使老師掌握超多的獨特等理論,到時候依然抓狂。老師需要的是用特殊技巧合理地解決時刻會發(fā)生的繁雜問題。
關鍵詞:愛;接納;引導
教育的中心就是愛,就是接納。
無條件的接納基于你的學生本身具有無限的價值,在無條件接納中長大的孩子更易于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有條件的接納著重于學生的行為。如果孩子順從了,達到要求了,或表現(xiàn)良好了,才會被接納。而一旦他們表現(xiàn)達不到老師和家長的標準,他就被排斥,而缺乏自我價值和自尊心。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貧乏。
今天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比起過去更為惡劣,他們所面臨的試探,誘惑遠勝過我們的時代,媒體,報章雜志帶出的價值觀,色情網(wǎng)絡的泛濫,對他們來說都是陷阱,他們的思想、人格、行為方式健康與否,都取決于他們是否得到正確的想法和價值觀。
接納學生的感受與情緒
老師若想增進師生關系,要學習使用接納性的新語言。學生只有在感覺對勁時,想法才會正確。感受很重要,如果被忽略,會很痛苦,接納的第一步,一定要從接納感受開始。
(1) “肯定想法和感受”代替“忘掉感受”
用你認為的孩子的感受用語言說出來,忍住你自己的感受。
(2) 回應感受
要努力地對孩子們的訴苦做出響應,而不是反駁。
(3) “說出感受”&“給出提示”代替“批評責備”
當孩子受責備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往往就是為自己辯解。用尊重的方式幫他們說出感受,或給出簡單的提示,他們就會更愿意為所做的事情承擔責任。
(4)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代替“長篇大論”
青春期的孩子對長篇大論不感興趣。言簡意賅才顯得權威。
一、 管教與引導
管教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老師的寬恕,而不是精明。有位心理學家說過,最有效的誘導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是:使他們安心地承擔失敗的危險。學習的主要障礙是恐懼:害怕受挫,失敗,批評,也害怕顯得愚蠢。找到有效的變通辦法以取代懲罰是上上策。當學生受處罰的時候,可能會決定要更小心地違規(guī),更有技術的逃避偵查,而不是更誠實,更負責。懲罰或許可以阻止行為,但是同時也剝奪了孩子自我修正的機會。
因為我們的倫理觀念如責任感、尊重、忠貞、誠實、慈善、仁愛等是無法直接傳授的,美德是由內(nèi)心滋長而來,不能用懲罰強迫灌輸。仁慈只能用仁慈來傳授。要造就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要必須使用受人尊敬的方法。
孩子犯錯之后,我們希望他們看到自己做錯了什么,這樣他才理解為什么錯了,為自己所做的感到后悔,認真思考如何彌補錯誤。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他們真正改變。
當你在處罰孩子的時候,你向他關上了門,他絕對不會因此就感受到你帶給他的是有價值的一課。而當你采取行動的時候,孩子或許不喜歡你的做法,但是,大門還是向孩子敞開的,他仍然有機會改正。他可以面對自己的問題,并試著來解決,他可以把“錯誤”糾正過來,藉此提升責任感。
孩子們有時還不具備的品質(zhì),若是從我們的口中說出,他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不能用強烈的手段傳達。愛心只能靠愛心來培養(yǎng)。語言本身就是文明,語言能夠使人文明,也能叫人野蠻,能傷人也能療傷。心靈靠微妙的事物滋長,語言要能產(chǎn)生的是愛而不是恨。越是不可愛的孩子,越需要我們?nèi)邸?/p>
二、 切忌貼標簽
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要避免評斷和預測。評斷學生是危險之舉,貼標簽是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擅自預測會在孩子的生命里刻出心理上的裂痕,播下疑惑的種子,影響到他的命運。許多學生帶著老師的預言踏出校門,相信他們這輩子不會有出頭之日。這真是悲劇。
三、 謹守我們的口舌
老師的工作是治療,不是傷害。語言的能力是非常大的,箴言里說過:恒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贊美和詛咒都可以從一個口中發(fā)出。它可以污穢不堪,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就看你的選擇。
老師的言辭里要去除“應該”“能夠”。適度的溝通是一種成就。人際關系是隨著時間慢慢累積而成的,在處理學生日常問題時,老師可能最有建設性,也可以最具毀滅力。良好的紀律是經(jīng)過老師一連串的教導,成功糾正過無數(shù)次的行為以及深入學生的心之后,然后才產(chǎn)生的。
現(xiàn)代社會的孩子,脆弱、自我、維權,許多學生的心田里裝著地雷,隨時都會一觸即發(fā)。任何一句不慎的話語都可能引起爆炸。愿我們的口所出的話語都是造就人的,愿我們的舌都調(diào)和著恩典。
四、 結(jié)束語
許多教育問題都是源于師生關系。任何的學校改革要有成效,首先必須改變師生關系。
每個成年殺手都曾經(jīng)是在校數(shù)年的兒童;每個作奸犯科的都有過應該要教導他價值與道德的老師;每個犯人都被老師教過,每所監(jiān)獄都是暴露教育制度失敗的戲臺。愿我們都能成為預防紛爭的專家,化解沖突的高手。
參考文獻:
[1]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如何說孩子才肯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約翰·湯森德.為青少年立界線[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陸佳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財經(jīng)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