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明
豐源是洱源縣茈碧湖鎮(zhèn)所轄的一個村委會,上村是豐源村委會的一個古老的村落。在晨霧彌漫的早晨,我們驅車前往上村。
剛到豐源上村,映入眼簾的是這里頗有特色的民居,在同一座房上有青瓦覆蓋飛檐翹角的屋頂,雕龍刻鳳的美人窗,古色古香的格子門,也有鋼筋混凝土堅固的柱墻,瓷磚拼接的地板,石膏板裝飾的吊頂。不過整個村落,早已被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分割成老村莊和新村莊了。我們被當?shù)厝藥У叫屡f村的“交界口”,新老村莊之間的連接處便是一個新建的新農(nóng)村文化廣場和一座剛修葺一新的古戲臺。
全國大力倡導保護文物古跡,留住即將逝去的鄉(xiāng)愁,村人多方籌措資金,舉全村之力,將年邁而衰殘的古戲臺修葺一新,修舊如舊,保持了原有的風貌,青春靚麗,再現(xiàn)了當年雄偉和壯麗的風采。
古戲臺是這次來這里印象很深刻的地方之一,古戲臺內(nèi)的設置也較為齊備,有出將、入將之門,有演員們的化妝間、更衣室,有演職人員喝茶潤嗓的后臺,有寬闊而顯眼的舞臺,有排練或提示臺詞戲文的隱蔽角落,有嗩吶、鑼鼓、二胡、笛子等樂師吹拉彈奏的配樂平臺……整座戲臺雄偉壯麗、巍峨典雅。如果來者是一個愛唱地方戲的人,可以隨時登臺表演,咿咿呀呀地表達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或遠大抱負,可以酣暢淋漓地贊美我們祖國的美麗河山,也可以歌頌我們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遺憾的是,我沒有唱戲的天賦,但能坐在觀眾席里欣賞一臺精彩的地方戲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遠夢似曾經(jīng)此地,游子恍疑歸故鄉(xiāng)”。從上村古戲臺往西南行走二十余步,一個泛著煙火味而古舊的村落便映入眼簾,這就是“上村古村”。我們一行邁步進入古村落,就像進入一座袖珍式的鄉(xiāng)村建筑博物館。
沿著石板鋪就的村道向前行進,一院院“三坊一照壁”或“一坊一樓閣”的庭院,按地貌地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里。我想要推門而入,看個究竟,卻羞于怕打擾村民。我只得懷揣著一顆好奇之心先后貼著古色古香、油漆斑駁但充滿生活氣息的大門,睜大好奇的眼睛通過厚厚的鏡片,透過窄窄的門縫,奮力地向院內(nèi)張望。那院內(nèi)古磚鋪就的走廊過道,浮雕石砌的花壇,花木依然茂盛,村民在家中忙碌著自己的生活日常,還有孩子在院子里做著游戲。每一座院落的大門上依稀可辨的“民間書法家”書寫的春聯(lián)、婚聯(lián)或其他對聯(lián),這些對聯(lián)在字里行間默默地訴說著全村人的生活和文化。大門頭上古舊的雕梁畫棟,那些飛檐翹角,彰顯著當年主人曾經(jīng)的富有和榮光。大門頭的正面,雕梁的上方還裝飾了一方小白壁,以毛筆或楷或草或行,墨書其上自家姓氏堂號,如楊姓人家,堂號是“清白傳家”,王姓人家的堂號是“三槐世第”,李姓人家的堂號是“青蓮遺風”。那些院落古舊的圍墻和房墻都已粉刷過,有的用石灰粉刷,更多的是用黃土或紅土粉刷,給院落增添了更多古老和神秘的氣息。墻上很多顯眼的地方,還清晰地看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黃土泥漿書寫著的毛澤東經(jīng)典語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因風雨的侵蝕,曾經(jīng)粉刷過而剝落的地方,露出一堵堵土墻,在朝陽照耀下熠熠生輝,似乎在訴說著村莊古老的故事。
我曾經(jīng)到過滇西的許多鄉(xiāng)村,凡是有古老的村莊就會有古老的槐樹,凡是有古老的村寨,就會有向上瘋長的鳳尾竹叢。這次來豐源的古村落也不例外。村口村內(nèi)都有些古槐樹和鳳尾竹叢,它們不僅是這個古村落古老的標志,也是這個古村落平安吉祥的象征。村里的那些古槐樹,古老的莖干被藤蔓所纏繞,古老的枝頭被寄生植物所依戀,還透露出一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頑強姿勢。古老的鳳尾竹叢綠了又老,老了又綠,直到現(xiàn)在,其精神依然抖擻,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據(jù)說,當年村落的老祖先搬來時,測定世世代代能否在這里安居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先種上一棵槐樹,一叢鳳尾竹,如果槐樹落地成活了,就是“平安樹”;如果鳳尾竹吐葉發(fā)綠了,就是“平安竹”,有了這兩個“平安”,就可以放心地安居樂業(yè)了,否則,可能就只得另選他處了。
這上村古村落的道路不是像洱源城中棋盤式的直路,而是像一條巨蟒從村口蜿蜒盤旋到村頭,又往另一個方向從村頭往復曲折到村口。這樣的村道不必讓游客走回頭路,從而能欣賞到村中不同的風景。到了村口便有一口古井,井的四周被厚實的圍墻包圍著、護衛(wèi)著,出口處還建了一個大門,大門上還寫有保護水源環(huán)境的標語。我探頭往井里望,古井里的水不僅豐盈,還不時地往外溢成一股清泉溪流,而且水質(zhì)清澈甘冽,我虔誠地在古井前屈膝下跪,將水雙手捧起,隨即入口,其清涼甘甜,沁人心脾。在還沒有引來自來水之前的數(shù)百年,以至數(shù)千年,這古井就像一只碩大的乳房,每時每刻,孜孜不倦地哺育著全村的生命。井沿被世世代代取水用水的手腳打磨得光滑錚亮,有青苔在井邊忽隱忽現(xiàn)。在游客們的眼里這古井是一處景點,或是村中的文物,可在村民心中這里是養(yǎng)育生命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源頭,更是這里的人抹不去的鄉(xiāng)愁。古井的圍墻外擠擠挨挨地站立著許多古樹老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蔭蓋著整個古井。其實這些白楊樹、楊柳等古樹林就是古井的涵養(yǎng)林,是古井的生命之源。我想,村人早知古井和古樹林間有血肉般的密切關系,大家都有強烈的保護意識,要將這個哺育生命的源頭保護好。否則,我們姍姍來遲的游客就很難見到這高聳入天的古樹,也難以喝到這甘冽的古井水了。圍墻內(nèi),古井旁砌了一些供村人或游客休閑的座位臺階,是過去村人早晚聚會談事或飯后閑聊拉家常最愛去的老地方,有的人家來這里休閑還順便挑回一擔水,順便清洗一盆菜。
往古井西邊徒步約200米后,就可到達煙波浩渺、碧波蕩漾、水鳥群飛的上村水庫。在晴朗的白天,波光粼粼的水庫像鑲嵌在豐源古村間的一顆巨大而耀眼的明珠,風平浪靜的湖面又靜得像一面寬大的鏡子,倒映著藍天和白云,以及飛過的群鳥。
今天天空晴朗,水庫的水很清,清得讓我心曠神怡;在藍天的映襯下,水庫又顯得很藍,藍得讓人分不清是水藍,還是天藍。我想如果蕩一葉小舟于湖面,輕風拂面,幾絲頭發(fā)隨風飄舞,深感輕松和自在。在湖面上迎風向近處搜尋,一群群小魚兒歡樂地在身邊游過,幾只小青蛙在湖底學蛙泳。向遠處極目瞭望,那成群而悠閑的野鴨在水面上嬉戲,或低頭翹尾在水里忙于捕食,或扭頭觀望著我們來訪的人們。身旁偶爾驚飛起的幾只水鳥,在空中,或在水面上撲騰幾下后,又落在不遠處的湖面上。如果能沿岸劃行,向著青翠欲滴的東山,可以傾聽隨風翻滾的陣陣松濤,向著高聳入云的南山,可以想象山后面還是山的美景,向著茅草遍布的西山,可以看到洱煉公路上來回穿梭的各種車輛,向著阡陌交通的北邊,可以欣賞萬畝田疇的四時風光。
發(fā)源于羅坪山腳清源洞,自南向北流淌的鳳羽河,是大理人民母親湖——洱海真正的源頭。因此,近年來,在保護洱海的行動中當?shù)卣叨戎匾?,不僅疏挖了鳳羽河道,修筑了兩岸的河堤,還將分布在兩岸的萬畝良田好地或大小魚塘“以租代征”的方式,全部改造成凈化水源的濕地。然而蜿蜒奔騰而清澈透明的鳳羽河將萬噸上村水庫和千畝上村濕地分割開來,并從中穿越,滔滔不絕地朝北邊的洱源縣城奔淌,歡天喜地逛了城之后,才心滿意足地奔流到神奇美麗而聞名遐邇的茈碧湖,再沿著古合歡樹覆蓋的彌苴河,奔向洱海的懷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沿著鳳羽河西岸穿行,我們到達上村千畝濕地。寬闊而龐大的上村濕地被項目工程師們分割成幾塊大小一致的長方形池塘,每個池塘之間留有約六米寬的道路,路面上遍地香花芳草,道路的兩側則種滿了極為喜水耐水的水杉、白楊、水柳等濕地樹木。歷經(jīng)數(shù)年的陽光雨露,濕地樹木大都已長成,且每逢春來不斷開枝散葉,現(xiàn)已高大挺拔而茂盛,宛如一把把巨傘,蔭蓋著濕地里的每一條道路堤埂,宛如一排排威武雄壯的衛(wèi)士,守護著濕地里的每一個池塘。我們在濕地樹蔭間行走,一縷縷燦爛的陽光,穿過林間縫隙,毫無保留地灑在我們愜意的臉上,讓我們真正品味到陽光溫暖的味道。濕地里來自各處而豐盈的水在一個個長方形的池塘之間往復循環(huán)著,猶如一座巨型的綠色加工廠。沉淀再沉淀,過濾再過濾。那一方方擁有豐富而肥沃黑泥的池塘里都長著蘆葦、菖蒲、水葫蘆、浮萍、金魚草、水花生、茨菇、蓮藕等水生植物,在不斷地豐富著濕地的內(nèi)容;那各種各樣水生植物色彩斑斕的花兒在不斷地點綴著濕地的美麗;那一群群小蝦、小魚兒、小蝌蚪或青蛙、牛蛙、水龜和水蛇等水生動物群落讓寬闊的濕地更富有生機;那一對對田雞、翠鳥、白鷺、野鴨、野鵝等忽飛忽落的水鳥總是打破濕地的寧靜……這帶著“水生”的眾多動植物在這里組成了濕地紛繁的世界。在這富含氧離子而熱熱鬧鬧的濕地里,我們便可以靜下心來,倚坐青草上,學著姜太公的姿勢去釣魚,全然放松身心享受一次以前兒時的田間樂趣。這時,有一位衣袖飄飄青春蕩漾的少女在拈花賞草,當她在仔細觀賞水里自由自在的魚兒時,有一個帥哥從對面的公路上停車駐足看過來,定是被這綠色的詩情畫意所深深吸引。那不是數(shù)千年前《詩經(jīng)》里描寫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景象嗎?
吃過午飯,休息片刻,我們一行又驅車前往城南豐源最高處——“大小南極”。這個“南極”,不是地球上那個耳熟能詳?shù)摹澳蠘O”,而是一個偏遠的山區(qū)村落。雖是茈碧湖鎮(zhèn)脫貧攻堅的主要對象,但這里自然風景極為優(yōu)美,是個天然的森林旅游勝地。汽車吃力地沿著山間的彈石公路蜿蜒盤旋,不到二十分鐘就攀爬到山頂處,滿眼都是云南松的小南極村。這里讓游客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是個聳立在松濤林海里的天然觀景臺和瞭望塔。在這里停車駐足,向北遙望,一幅幅高原水鄉(xiāng)、澤國仙境、人間天堂的美景圖盡收眼底。洱源縣城樓群林立、道路筆直、樹木蔥郁,縣城內(nèi)外河流密布、良田萬頃,新修的大麗高速路和老國道滇藏公路,自南向北穿越縣城一側。最遠處的茈碧湖,碧波蕩漾、舟楫往來,隱約間還有色彩斑斕而豪華的游艇向茈碧湖深處的世外梨園挺進。觀音山如風姿綽約、風情萬種的睡美人,安然橫臥在碧藍的湖畔,守護著一方寧靜。
繼續(xù)往前行走數(shù)百米,就到了大南極村。緊緊包圍著村莊的數(shù)千畝洋芋地,幾百畝的大白蕓豆地,數(shù)百棵添味增香的花椒樹,數(shù)千株酸酸甜甜的梅樹林,幾十群土種豬雞牛羊騾馬,還有散落在山間林里,有“軟黃金”之稱的松茸、牛肝菌和雞 等野生菌是村落里上百村民的衣食父母,也是脫貧致富奔小康最好的捷徑和法寶。公路盡頭是一片龐大的古樹林,那是全村的風水林,是全村人敬畏生態(tài)平衡的豐碑。從古樹林里一直向東延伸是條崎嶇不平的騾馬古道,據(jù)說是通往右所的臘坪,再通往大理的荒甸壩,最后到達商貿(mào)重鎮(zhèn)喜洲,是這里的村落通往外界的另一條古道。
通過這次的旅程,這里在現(xiàn)今綠色環(huán)保理念深入開展的進程中,擁有古村、古井、古樹、古道、古戲臺、古河道和濕地的洱源豐源,是個“能讓人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能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地方,這個洱源縣的靚麗后花園,正在以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