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洲
閩東的霞浦以北,由于太姥山自然地理阻隔,作為閩浙兩省交界偏遠、蠻荒之地,桐山古時是國家權力強弩之末的海防重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桐山巡檢司、桐山營的基礎上開始設立福鼎縣治,太姥山自然成為福鼎的地標。
說去太姥山讓人感覺就是去福鼎,說吃太姥菜那顯然是福鼎美食了。
福建東北部,鷲峰山的余脈東奔追海,山地、丘陵剎不住慣性,直到臺灣海峽才收穩(wěn)腳跟。太姥山兀立海邊,海拔從海平面垂直上升到九百多米。這一帶沿海同屬這類沿海山嶺忽上忽下的地形,高速、動車通行前,福州到閩頭浙尾的福鼎,三百公里路程,班車得開上八個來小時。
20世紀80年代初,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春天,和單位同事赴福鼎組稿,我們由南至北一站站慢慢來,先到地區(qū)所在地寧德,再進福安,其后去了霞浦,共分四站抵臨福鼎。當?shù)匚幕^朋友熱情,領著我們上風景地太姥山,春霧迷蒙,一直沒化開,滿眼黑咕隆咚不見景。掃興下山,朋友說:“對省城來我們山區(qū)指導工作的同志,單位都有點小補貼。我們?nèi)ヴ~市買海鮮,回家自己煮,可以吃個痛快。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p>
記得那頓晚餐有很多海鮮,黃瓜魚清蒸,青蟹對半煎,小章魚白灼。還有一碗拇指一般大小的白蝦,瀝干水分后,澆入燒酒,劃支火柴點著,晃起一層淺淺的火焰,火滅后便活剝生吞下肚。當年可沒有芥末這樣的舶來品,就是剁碎生姜、搗爛蒜頭伴醋做蘸料。那頓飯,除去吃撐了肚子,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海貨鮮香之后竟然還有一股清甜的味道。
以后,又一路顛簸去了一趟福鼎,沒完沒了的盤山路,暈車了。到達縣城已是夜幕垂臨,朋友看我病蔫蔫的,無精打采,執(zhí)意要帶我去北門消夜,吃福鼎小吃牛肉丸。臨街擺爐灶的現(xiàn)場,讓我灰厭厭的情緒有了點興奮,看見師傅一手抓住的盤子上粘有一坨牛肉坯,他的另一只手里握著一把調(diào)羹,有點類似琴師彈奏到高潮處,忘情撥弄中,便有一塊塊牛肉飛身投入滾沸湯鍋。這手藝先聲奪人,超嫻熟。桌前坐等時,朋友介紹道:“這牛肉丸取的是后腿精肉,和福州做肉燕一樣,用木槌打爛成泥,然后按比例加入淀粉、鹽巴等調(diào)料,在案板上反復搓揉,直至成為韌性十足的牛肉坯。”后來的情形就是我此前目睹到的。
兩碗牛肉丸端上來,近看并不是圓圓的丸子,而是不太規(guī)則的肉塊,更偏像牛肉羹之類的,清湯里有黃辣椒、生姜、大蒜和碧綠香菜。聞到飄起的酸辣味,勾起了一點食欲。舀一小塊進嘴,慢慢嚼動起來,彈牙,脆爽勁十足,接下來便有了滑嫩和香辣的感覺。咬著嚼著,額上已沁出一層細汗。黃椒開始顯出全方位侵略味蕾的霸道,它的辣勁似乎是磨得鋒利無比的微小箭鏃,星星點點地,剎那間扎入舌面,在被辣得幾乎抗拒不住之時,一股香醋味兒尾隨趕到,手忙腳亂撫慰一氣,整個舌面就有了冰爽沁心的感覺,立馬蝕化了萬箭穿舌的尖銳。渾然不覺間,胃口驟然大開,餓極??窗缸郎先切蔚娘溩涌蓯郏忠艘槐P。
朋友馬上介紹:“這是三角餃,也叫三合餃,用糯米、秈米、粳米的米漿做皮,餡料是肉質(zhì)香脆的豬頸肉,配以肥肉、香菇、蝦仁、青蔥什么的,再拌入白糖、醬油和少許紅酒。三角餃屬于前岐的傳統(tǒng)小吃。如果有空,鄉(xiāng)下的口味會更地道?!备6π〕灾v究地域性,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拿手絕活,管陽有泥鰍面,點頭有米粉湯,白琳有蘿卜鴨,還有磻溪的手打面,疊石的咸豬腳,貫嶺的牛蹄筋,佳陽的豬頭肉,店下的炒米粉,沙埕的海鮮面,硤門的飛蚶,崳山的海鮮……
我這朋友,就是個地道吃貨,而且堪稱宣傳隊、播種機,特有煽動性。他趁機鼓動我留下,要帶我吃上十天半月的,抓緊時間看能不能轉(zhuǎn)得過來。桐江西岸有好幾條美食街,各種小吃應有盡有,什么游記手打肉片、黃記餛飩王、吳記煎包、柴火鍋邊糊、禇記雞翅膀、鼎康記豬肚雞、陳記伴肉片、阿古牛肉丸、阿青大腸粉……
福鼎美食緣何如此之眾?這個問題挑逗起我的好奇心。
翻閱了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牛皮真不是吹的,福鼎美食業(yè)界稱“鼎菜”,不僅福建,在全國都有點名氣。2003年以來,有136道美食獲得福建省名菜、名點、名小吃稱號;2012年后,被認定為中華名菜、中華名點、中華名小吃的美食有23道。這些數(shù)字,于一個不大的縣城來說,看得人心服口服。
在八大菜系里,閩菜定型遲,深受浙菜和粵菜影響,而福鼎建縣不足三百年,“鼎菜”里自然會有閩菜痕跡,而且同為閩東方言語系,有些菜肴菜名都一模一樣,譬如:全折瓜、爆炒海蜇、肉燕、八寶芋泥等。如果說“鼎菜”里的酸甜有閩浙印記,那么,“鼎菜”喜用黃醋、黃椒和白砂糖為調(diào)料,把福州菜里微辣的白胡椒發(fā)展到黃椒,就是橫空逸出的一筆,南邊的福州菜北邊的杭州菜都望塵莫及呀。
看罷資料,茅塞頓開,這是地理、區(qū)位、物產(chǎn)、文化等諸多因素形成的。古時,福鼎為閩浙兩省間的蠻荒僻地,東面海上臺山列島附近海域是閩東漁場,尤其明清以來,此地就是移民集鎮(zhèn),如今,境內(nèi)還留有明顯的方言島現(xiàn)象,閩南話、福州話,甚至莆仙話、客家話都有一席之地。由于地處軍事要沖,明朝建沙關,布兵鎮(zhèn)守。兩省間又有明礬大礦,沙關開埠通商,桐山地產(chǎn)的桐油、茶葉亦加入這個方陣,舊時有江西、山西、寧波等十余家會館,商賈輻輳,服務業(yè)興盛,加上經(jīng)濟、文化頻繁交流,給飲食業(yè)發(fā)展帶來動力??谖都骖櫮媳辈皇翘撗?,不少“鼎菜”菜肴就是通過遷徙人群、來往商旅輸入交融成型的。
2000年以后,沈海高速通車,福鼎拋棄了遠在天邊地緣的感覺,去福鼎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記得一次參加出版社選題會,住太姥山上玉湖賓館,吃到松松的、沙沙的、香香的檳榔芋餐。一半以上的飯菜和檳榔芋有關,吃飽的有香芋飯、芋餃,肉類有香芋扣肉、鴨芋湯,海鮮小象蚌、油蛤、蝦等都可以和檳榔芋做成菜肴,還有甜點小吃掛霜芋、拔絲香芋、太極芋泥,等等。
福州人對檳榔芋情有獨鐘,如今市場冒牌“芋鬼”滿天飛,讓人不敢輕易下手。有天,我提了一袋福鼎買回的檳榔芋回家,八十幾歲的老母親以為我不識芋,翻開一瞄形狀,馬上咧嘴笑:“這是好芋!”
此芋圓筒形,長如炮彈,質(zhì)地酥松,口感細膩,味道綿香。它個頭超大,有年福鼎的芋王爭霸賽,曾以十三斤的重量上過吉尼斯紀錄。其獨產(chǎn)于福鼎桐江東岸的山前一帶,引種任何地方都拒絕成功。令人稱奇的是,此芋品性孤傲,潔身不染。質(zhì)地優(yōu)良的山前芋都是用農(nóng)家肥種出來的,八月葉片停止生長后,繼續(xù)擱田地里脫水,促淀粉轉(zhuǎn)化,直到中秋其葉黃枯再挖起。而化肥催大的,八月母芋剛成熟不取出土則潰爛。故中秋后上市的山前芋粉、香,價錢自然也貴。因其白肉帶紫紅色檳榔花紋,又被稱作檳榔芋。現(xiàn)如今,它已獲國家地理產(chǎn)品保護,大名福鼎芋。
廚師可以之為主料,做一桌豐盛宴席。大致菜名如下:香芋扣肉、荷塘鯉躍、香芋丸、芋液金波、香芋芙蓉小象蚌、拔絲香芋、金絲香芋蝦、芋香葫蘆酥、香芋天鵝酥、檳榔芋棗、香芋小炒皇、雞湯汆芋餃、碧綠酥、石烹香芋油蛤、太姥掛霜芋、太極芋泥……
1990年,福鼎國家級烹飪大師鄭成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做芋菜專項廚藝表演,烹制出二三十道菜肴。2004年10月,鄭大師等四人參加第十四屆中國廚師節(jié),香芋宴被評為中國名宴。
以時令特產(chǎn)精制的菜肴,就是“鼎菜”獨家的DNA。福鼎瀕山負海還有平原,氣候溫潤,南方陸地上能長的,這里幾乎都有;海里能游的,這里也不缺;當然,還有別處沒有的山珍海味。此地物產(chǎn)富饒,菜肴自然不會因物匱而寡味。這山珍有了福鼎芋做代表,海味當然也不會少。福鼎海岸線漫長,海域面積廣闊,灘涂、近海、遠海的產(chǎn)品非常豐富。傳統(tǒng)菜肴“八盤五”,海產(chǎn)品為食材的占70%以上,而且全部是自產(chǎn)。
“鼎菜”對海鮮食材產(chǎn)地的選擇可謂挑剔,黃瓜魚、白鰳魚、石斑魚、鱸魚、目魚、鰻魚等要八尺門以外海域的,水深海闊肉質(zhì)好。鋸緣青蟹、跳魚、蚶、蟶等要八尺門以內(nèi)的,鹽度淺口味佳??傊钠X浐镁瓦x用那里的。譬如,做魚片、魚丸,都是選用?,幜袓u、臺山列島附近海域捕獲的黃瓜魚、鰻魚和鮸魚。
不論原料貴賤,過了時令季節(jié)統(tǒng)統(tǒng)不用,夏季不煮黃瓜魚,秋季不做灘涂蟶、冬季不上蛤蜊湯。福鼎人有一句食諺:過時黃瓜不值七星锜(一種不起眼的小魚)。還有“夏魚不過午”的說法,強調(diào)炎熱天氣原料趁鮮處理完畢。
幾年前,去福鼎討論白茶宣傳策劃事宜,傍晚當?shù)赜讶撕拔覀內(nèi)ナur美食街嘗鮮。美食園前的街面上,一溜的長案,下鋪碎冰,上展海鮮。奇形怪狀,很多都不是大眾化品種。香螺、晶螺、筆架、虎七、海蜈蚣、土丁、???、白章魚、白蝦、小參鯊、鰩魚、龍頭魚、七星鱸……朋友介紹這個我們忘掉那個,頭腦實在忙不過來。拍了照片發(fā)手機相冊,有朋友立馬追問過來:具體地點?他是個深知底細的吃貨呀,通常海鮮館都是玻璃缸里活生生游著爬著,那統(tǒng)統(tǒng)是養(yǎng)殖的。在我們這個一味追求高產(chǎn)養(yǎng)殖的市場環(huán)境里,野生的生長時間長,沒喂生長劑抗生素,味道鮮美,當然彌足珍貴。
當晚進嘴的自然鮮嫩味美、脆爽香甜,白葡萄酒佐餐,還有白毫銀針當飲料。巧遇“央視”熟人來福鼎拍攝白茶紀錄片,滿滿一桌的高朋知己。在把自己喝高之前,我記下了一道叫“蟹茸澎?!钡母?,顯然,它在閩菜的海鮮里獨樹一幟。
這碗羹湯有碾碎成絲狀的蟹肉,以及切成絲的魚肉、香菇、筍、紅菜椒等,濕淀粉勾芡,再把打散的雞蛋清慢慢澆入,最后撒上蔥珠。湯鮮味醇只是第一感覺,后面還有強大文化支撐。遙想當年,朱熹為避禁偽學,從閩北繞道浙南,途經(jīng)福鼎做客講學。時值春秋之交的臺風天氣,那天,他和門人從太姥山前往黃岐村。奔波了一整天,又渴又餓,他們找到一戶漁民家。因天氣惡劣多日沒有出海,家里僅剩幾條小黃魚,情急之下,主人將之剁成丁煮湯。朱熹喝下這碗熱氣騰騰的羹湯,連聲叫好。也許是碗里如海浪翻滾的色彩圖形,讓他聯(lián)想到戶外大海的洶涌波濤?也許是深處荒僻小漁村,他仍惦記著閩學未來,感慨萬端?也許更簡單,就是因為這碗羹湯海鮮味道濃稠醇厚,儼然排山倒海之勢?橫直他一時心潮逐浪,為這道應急果腹的羹湯取名“澎?!?。
“澎?!庇昧现v究,除了各種海魚,還可以換成魚翅、海參、魚唇等,形成“澎?!毕盗胁似贰:茉缫郧埃褪歉6鹘y(tǒng)菜肴“八盤五”的第一道,通過它,外人可以判斷出宴席檔次的高低,如有魚翅、海參便意味著價格不菲。古時應科學子考前都必喝一碗“澎?!保璐苏慈局旃臍?。這道菜在福鼎菜肴中的位置,由此可見一斑。
那晚,我不知是因人而醉,抑或是為菜而醉,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友人架回賓館,一夜無話。
沉迷于福鼎美食里長醉不醒,幾年時光一晃虛度了。這回,居然領到了一個任務,要去太姥山下采訪“福建美食名城”福鼎,寫一組發(fā)自內(nèi)心的美食文章。高興里這么一激靈,往事排沓而來,仿佛多年前墜落深海的一串珍珠,被一道亮光照得鮮活耀眼,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