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瑩 韓曉萍 陳聯(lián)英 黨立勝
蘋果褐斑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也能侵染葉柄和果實。常導致果樹早期落葉,一般樹冠下部和內膛葉片最先發(fā)病。發(fā)病初期,葉片出現黑褐色小皰疹或針芒狀暗褐色病斑,邊緣不整齊,病健界限不清晰,后期病葉變黃脫落,但病斑周圍仍然保持綠色,病斑表面有黑褐色針芒狀紋線和蠅糞樣黑點。葉柄感病后,產生黑褐色長圓形病斑,常常導致葉片枯死。果實發(fā)病,在果面出現暗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病斑,表面下陷,有隆起小點。病斑處果肉褐色干腐,海綿狀。
筆者在陜西白水、蒲城、富平以及咸陽禮泉、旬邑等果區(qū)調查發(fā)現,近年蘋果褐斑病在渭北果區(qū)發(fā)生日趨嚴重,后期降雨導致大面積落葉,甚至造成二次開花,削弱樹勢,嚴重影響下年產量和質量。為此,在農業(yè)物理生物防治基礎上,我們于2018年6—7月選用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等化學藥劑對該病進行了田間藥效防治試驗。
試驗設在陜西富平縣薛鎮(zhèn)溝龍村2.5畝紅富士蘋果園內,樹齡15年,株行距3m×2m,土壤類型為黃綿土,pH值呈中性,畝施農家肥2000kg、復合肥 300kg,澆水 1次,管理水平一般。
試驗藥劑為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 (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市購)和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河北冠龍農化有限公司生產、市購)。
2株蘋果樹為1個試驗小區(qū),重復4次。試驗處理見表1。
采用全株莖葉均勻噴霧法施藥。施藥器械采用新加坡利農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工作壓力0.4Mpa,噴孔直徑1.2mm。共施藥2次,2018年6月15日第1次,6月25日第2次。
施藥時天氣晴朗,微風。試驗期間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6℃,平均最高氣溫29.5℃,平均最低氣溫21℃,平均相對濕度40.14%,總降雨量29.3mm,無惡劣氣候出現。
于6月15日第1次施藥前進行病情指數調查,于每次施藥前及藥后10天各進行1次防效調查,共調查3次。調查方法:每小區(qū)兩株樹均調查,每株樹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5點取樣,每點選2個當年生枝條調查全部葉片。分別記錄各小區(qū)的發(fā)病狀況。葉片病情分級標準: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3%;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23%;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
根據調查數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表2 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防治蘋果褐斑病田間試驗結果(末次藥后10天)
從表2可以看出,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對蘋果褐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3000倍、3500倍、4000倍防治效果分別為 85.88%、81.30%和75.39%;對照藥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處理、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倍處理防治效果分別為81.08%、75.25%。
對末次藥后10天的防治效果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生物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表明: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重復間差異不顯著。在0.05水平和0.01水平上比較結果一致。試驗藥劑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3000倍處理與其他各處理間差異性均達顯著水平;試驗藥劑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3500倍處理與對照藥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處理差異性不顯著,但二者均與其他各處理達差異顯著水平;試驗藥劑30%吡唑酯·異菌脲懸浮劑4000倍處理與對照藥劑250g/L吡唑酯乳油2500倍處理間差異性不顯著,但二者均與其他各處理間達差異顯著水平。
試驗期間觀察,供試驗劑在試驗濃度范圍內對蘋果樹生長發(fā)育無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試驗藥劑30%吡唑醚菌酯·異菌脲懸浮劑對褐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3000~4000倍處理對蘋果樹生長發(fā)育無不良影響,建議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推薦濃度為有效成分75~100mg/kg(稀釋倍數4000~3000倍)。結合蘋果褐斑病發(fā)生規(guī)律,間隔10~14天施藥1次,連施2~3次為宜。同時還應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交替使用,以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