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語文教育則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感受,呂淑湘曾經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彼徽Z道出了語文本身所蘊含的美,因此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能夠從語文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走進美。
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近代學者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對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論述,他認為培養(yǎng)“完全人物”體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人,必須重視并實施美育,因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的感情發(fā)達,以達完美之域,一方面又為德育與智育手段。”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笨梢娫谡Z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教育,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可塑性極強。要培養(yǎng)具有“真、善、美”合一的全面的人,中學語文教學就應該貫穿并滲透美的教育。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極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人文性的特點,就必須要求語文教師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通過語文教材中一篇篇飽含人文底蘊的范文,把情感、意志、審美情趣融入課堂,以審美的方式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學習語文。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貫徹審美呢?我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趣味導入,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聲音、圖像、文字、畫面進行有機組合,讓內容更直觀、更具體、更形象。還可以運用電影、音樂、繪畫等想象空間,激發(fā)審美心理。如教授《本命年的回想》這一課時,可將教室四周掛滿過年的飾品,如中國結、對聯(lián)、燈籠、鞭炮等,營造一個喜氣洋洋的過年氣氛,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家過年的照片、視頻展示出來,有了這種氛圍的營造,學生會很快進入情境,為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蓄勢。比如教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一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在欣賞了振奮人心的音樂后,從命運多舛的貝多芬身上找到“我要緊緊扼住生命的喉嚨”的堅強意志,從而奏出的生命最強音,進而更好地理解有著相似命運的史鐵生的人生遭遇以及他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軌跡。
精心設計導語,也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我在講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以李白、杜甫的藝術風格作比較導入,我說:“同學們,有人以‘咯血’打比方來說明李白、杜甫的詩風,一個人咯血,逆風也會腥膻十萬里;一個人咯血吐出的應該是血痂,你覺得他們各對應的應該是誰?”聽完這句話,學生會紛紛猜測:我們學過李白、杜甫的哪些詩?這些詩作體現(xiàn)出兩人怎樣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就使審美成為了求知的動力,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利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的學習。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審美教學應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用情叩擊學生心靈的門扉。怎樣激活審美情感,引導學生體驗美呢?
朗讀是我們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人豐富情感的搖籃。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更好地體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采用朗讀教學法,不能采用單一的朗讀形式,應該采用多形式朗讀,如男女生對讀、男女生二重讀、師生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我在教授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詞時,上闕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概括壯麗雪景的語句我讓全班齊讀,接下來的七句讓男生讀,讀出磅礴的氣勢,最后三句讓女生讀,讀出雪后初晴的妖嬈,下闕前兩句全班齊讀,中間七句男女生二重讀,突出惋惜之情,最后三句師生共讀,讀出英雄豪情。這樣就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來了。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人物情感出來了,有如聞其聲的感覺,也能體會到詞中語言的魅力,還能充分領悟到詞人宏偉的氣魄,廣闊的胸襟以及滿腔的豪情。
學生的每一次魅力朗讀,無不體現(xiàn)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無不滲透著學生的審美情感。這樣的魅力朗讀,使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增強了,審美情感激活了。
陶行知認為“教育之美在于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歸宿,是最高階段,也是審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合理想象,可以激發(fā)審美心理。只有借助想象,心理才能取得更深廣的感受內容。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于文學作品是虛與實,情與景的對立統(tǒng)一。所以,在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過程中,如果審美主體只對審美對象作表面的具體的感知,那還只是淺層次的。必須在此基礎上產生對先前相關的生活經歷或相似感受的聯(lián)想、或產生新的合理的想象,才能使審美感受趨于深層次。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其對課文的形象給予適當的補充和豐富,讓課文在頭腦中鮮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借有限的景看到無限的情。
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描繪了一幅幅充滿詩意的圖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生動畫面,學生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影像,但詩中獨特的意境美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則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去細細體會。通過想象讓學生仿佛看到詩人緩緩漫步于康河河畔,并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都映入眼底。讓學生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縷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離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學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開,就比較容易領悟到詩中的留戀、惜別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誠然,和諧統(tǒng)一能使人賞心悅目,但沖突對立的美卻更能使人驚心動魄,比如,蓮花的高潔在于“出污泥而不染”,珍珠的多彩卻孕育在難看惡心的河蚌之中,面目丑陋的卡西莫多卻有著善良的心……丑也是一種美。
在美學理論中,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丑具有某種積極的審美價值。丑的審美價值來自與美的比較和對立的統(tǒng)一中,通過對丑的揭露,從而肯定美,否定丑。
美與丑是相輔相成的,作家的審美理想往往通過對丑的揭露與鞭撻曲折地反映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自然也包含了通過審“丑”達到審美的這種形式。深入分析課文當中的“丑”,剖析丑惡形象骯臟的靈魂,培養(yǎng)學生批判與憎惡的情感,引導他們在對丑的否定中認識美。如《范進中舉》中的范進、《故鄉(xiāng)》中的楊二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幽徑悲劇》中的愚氓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丑角,對這些丑類的觀照就是對真善美的認識與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作家審美理想的挖掘。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去感受美、鑒賞美、理解美,將學生從狹窄的應試教育課堂帶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天地中去,正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事實證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超越,得到升華。
讓審美教育成為語文課堂的“暗香”,在塵埃落定之時,也能嗅到陣陣余香,體會到暗香涌動的雅致,這樣的課堂才是詩意與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