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永恒經典的古詩文,它積淀了太多的中華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懷、審美意趣。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將古詩文的背誦積累作為一大要求明確提出來,詳細列出70首古詩文篇目菜單,并規(guī)定小學階段要能背誦60篇(段)。因此,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路徑讓學生浸潤在古詩文的海洋,積淀文化底蘊,充盈人文情操,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成了所有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
凝練雋永的詩行,因其距離學生認知久遠,往往不能深刻解讀,言意相生。一些模糊閱讀、熟讀成誦的言論,也讓教師心安理得地稍作串講便交由學生自行背誦,這都無形當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導致他們對古詩文滋生出恐懼心理,寶貴的精神大餐淪為無法打開的光鮮堅果。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嘗試通過化解詩中最難感知的意象“內核”,讓詩的文化意蘊、情感因子充分釋放,帶著學生在有情有趣中賞讀成誦。
對于剛剛接觸古詩文的小學生來說,教材中給出的內容并不太難懂,比如,在低中年級安排了《憫農》《所見》《山行》《贈劉景文》等,在高年級段安排了《尋隱者不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墨梅》《石灰吟》等。稍作整理,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許多相同意象:兒童—活潑天真可愛的形象;荷花—高潔、光艷的形象;草—生生不息的形象……在學生對一些常見意象有了正確認知后,我們可以借助這一意象將相關的古詩串連成群,在文本互讀中既豐富了意象,又識記了更多的篇目。如五年級學習了《尋隱者不遇》,我讓學生通過閱讀想象童子回答賈島的話,于有情有趣中感知賈島由有望到失望再到感覺有希望、最后完全失望的心理歷程,感悟童子的好玩。然后一起回憶關于兒童的一些古詩,從而在再次溫故中生成新的感受、體驗、頓悟,童趣童真躍然紙上。同時,這樣的由此及彼,有單篇到多篇,學生也學得輕松,悟得深刻。
因為古今文化的變遷,很多古詩意象的內涵已不同于今天的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學生鏈接一些寫作背景、歷史知識,正確詮釋詩意。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學生初讀之后只能捕捉到兩點信息:1.這是贊美西湖美景的;2.這是關于夏天的古詩。而根據(jù)歷次該詩的閱讀理解檢測點也就側重于該處。然而,詩中有兩個與我們認知有悖的地方:題目明明是送別,文中怎么只字未提呢?是楊萬里寫偏題了嗎?“風光不與四時同”,四時就是四季嗎?如果這樣理解,這不是就成病句了嗎?西湖此時是夏季,應該說成“風光不與三時同”才對呀!當我在課上將這兩個話題拋出時,學生全愣住了。由此,我跟他們逐個分析詩中“天”“日”的意象(“天”為“天子”,“日”喻“皇帝”),然后讓他們想象:在陽光雨露滋潤下的荷花,長勢如何?楊萬里這里想告訴林子方什么?學生恍然大悟:這是楊萬里在暗示林子方:只有在皇帝身邊才會大有所為,你遠離京城,就像遠離了太陽的荷花?。∵@是楊萬里在給林子方分析去和留的結果呢!可惜林子方和我們一樣,都沒讀懂……至于“四時”,我則鏈接了一段注釋:古代的有“陰陽五行”之說,由此產生了“四季五時”,分別為“春”“夏”“長夏”“秋”“冬”。六月,正是五時中的“長夏”。學生立刻豁然開朗,慨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詩中用典也是最常見的藝術手法。帶著學生將詩人借用的典故仔細閱讀一番,將會收獲雙倍的文化意蘊。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一般我們都認為指的是李廣。其實,“龍城飛將”并不只一人,“龍城”指的是奇襲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飛將”才是指飛將軍李廣。詩中可以直接理解為衛(wèi)青李廣,也可以認為是一群眾多的漢朝抗匈名將。和學生一起了解漢朝抗擊匈奴的經典故事,并將此與當時的狀況相比較,更容易讀出該詩背后的詩人憂國情懷。再如,閱讀李賀的《馬詩》時,大家基本都從月亮的形狀來賞析詩人李賀將月兒比作鉤的精妙,其實不然。這是一首寄托懷才不遇、抱負難展的言志詩,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陸游渴望馳騁沙場,所以“鐵馬冰河入夢來”。李賀描寫馬兒馳騁沙場,眼里也滿是兵器。彎彎的月兒不是我們常比喻的小船,而是古代的兵器——“鉤”了。鉤是一種怎樣的兵器?他是吳王專門下令制造的一種鋒利無比的曲線形彎刀,李賀《南園》中有“男兒無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代詩人們已經將吳鉤的意象定位在“驍勇善戰(zhàn)、剛毅頑強”這一精神意義層面上了。還有詩中常說到的“楊柳”,它也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專指柳樹,比如“百步穿楊”,射穿的其實是柳葉;《西游記》里觀音的凈瓶中的“楊枝”也是指柳枝條?!皸睿蚜?。”這樣,當學生在閱讀古詩文產生質疑時,就又多學會了一條解決之道:聯(lián)系古代相關記載、典故。
總之,緊扣古詩文中的意象,以此為抓手去理解、感悟全詩,可以迅速讓學生觸碰到詩人的情感脈搏,正確把握詩情、詩境,感知文化內蘊、精神指向。這樣的借助意象理解促進關系牽連的做法,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