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瓊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為了實現(xiàn)中國教育與國際教育的接軌,培養(yǎng)能夠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生存與發(fā)展的素質型人才,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認為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對學生英語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如何使英語教學真正起到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作用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話題,語用意識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并迅速得到重視的。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通過對此內容的解讀,可以將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層次:
語言理解與應用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能力最基礎的能力,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能夠對外部的一切內容運用感官系統(tǒng)接收并有重點地將其解碼為有用信息;能夠通過解碼完成對內容的加工,并使用自身的編碼系統(tǒng)將所要表達的信息進行傳遞。理解是語言應用的基礎,人們通過對所看、所聽內容的理解,獲取信息,在大腦中通過邏輯思維的加工,形成完整的語言,并通過讀寫、發(fā)聲來完成語言的整個交流過程。
英語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生需要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傳統(tǒng)、習慣,了解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分析與對比,明晰文化差異,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語言是一種思維能力,語言的產(chǎn)生是左右腦聯(lián)合工作的結果,需要調動聯(lián)想、邏輯、抽象、推理等多種思維方式綜合運作。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通過英語閱讀獲取語言和文字形象的直覺體驗后,在鑒賞、表達、交流、總結中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豐富自身對語言和文字形象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辨識、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并能夠圍繞自身的觀點對事物進行評價與解釋;其思維還需要具有批判性與創(chuàng)造性。
學習能力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獨自尋找學習規(guī)律的能力。《課程標準》對其作出如下描述:“學習能力是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保ń逃?018)從中能夠看出,對于高中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
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語言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特色,英語語言邏輯是以客觀事物為主展開的,重視描述的抽象性與分析性,在時間觀念上以順向為主;漢語則更多以人為主體,從人的主觀感受出發(fā),注重描述的綜合性,在時間觀念上以逆向為主。這就使得高中生在學習英語時困難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應用,這種應用主要外顯于語言素養(yǎng),即對語言的理解與應用。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較注重對學生英語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聽說能力的關注較少,這與人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相背。人類在進行語言學習時往往先發(fā)展的是聽力,通過聽來感知外部的變化,并逐漸對詞匯及其背后的含義產(chǎn)生興趣,這也就是皮亞杰(Piaget)所稱的前運算階段,而語言的最終形成是需要落在語言應用上的,即使用所學習的語言進行“說”。但從現(xiàn)階段來看,高中生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與聽力水平較差,使得英語語言學習受限(馬艷2015)。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的錯誤理念,英語學習重在語法學習,只有學會使用語法,反復進行語法訓練并達到一定的準確程度,才能夠學好英語。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理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英語學習現(xiàn)象——模型英語,即學生進行英語溝通時如同套用了統(tǒng)一模型,使英語原本具有的外向的情感表達消失,當學生無法回憶起模型時,就無法用所學的英語進行表達。
“中式英語”(Chinglish)也是高中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較為頻繁的問題。高中生面臨極大的升學壓力,同時學校往往將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任教質量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導致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更多采用書面教學,過多依賴對教材、高考英語指南的開發(fā)與使用,并且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成果檢驗時也多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核題目主要為時態(tài)、介詞、詞匯、固定搭配、歸納總結等,不重視對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常常將漢語邏輯套用到英語中,使得英語學習困難重疊,英語核心素養(yǎng)難以養(yǎng)成。
以上問題歸根結底是高中生語用意識的缺失。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不關注語用意識,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困難加重,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僅僅為高考而學習英語,并非為了應用。
語用意識是對語言學習者在語言交際實踐、語用能力客觀存在于人腦中的反映的表述,也可以稱之為自然而然的語言應用能力,如同使用漢語一樣,英語也應當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不需反復思考的語言交流工具,而語用意識就是將學與用連接起來的重要紐帶,對語用意識進行培養(yǎng)的意義在于: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制訂教學方向時偏向于書面教學與模式教學,導致學生進行英語聽力練習時往往存在“聽不懂、反應慢”的問題。這是由于學生語用意識缺乏,需要在聽力練習過程中將聽到的英語轉換為漢語,然后在答題時再將漢語轉換為英語,在這兩次轉換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反應速度變慢,或是單詞與漢語無法對應導致聽不懂聽力內容。通過培養(yǎng)語用意識,能夠使學生憑借語感理解所表述的內容,跳過陌生或記憶不清的單詞,提升英語聽力水平。
在實際語言交流中,高中生往往面臨著重重困難。在語言應用中句型、語法并非最為重要的內容,而僅僅是用來幫助表達的輔助工具。語用意識是語言應用中的關鍵,學生能夠通過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獲得語感,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英語思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高中生往往詞匯積累不夠。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先教如何讀,后教如何寫,讀寫教學分離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時習慣死記硬背詞匯,學習效率較低。另外,英語中有許多形似的單詞,如come,comic,common,學生死記硬背,很容易混淆這些單詞,錯誤率較高,從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自然拼讀的方法自主學習與積累詞匯,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
語言應用能力所指的交流并非完全是口語交流,書面語言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列出若干作文模板讓學生模仿,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十分有限,并不能有效鍛煉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而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能夠使學生脫離寫作框架,表達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想法,有利于提升其思維能力。
學生如果具備了一定的語用意識,在閱讀英語文本時就可以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人生觀,從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
通過對高中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語用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用意識應當如何培養(yǎng)呢?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主導著教學的方向、教學重難點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設計應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語用意識對于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同時,學生不應當成為教學中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主動思考者。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摸索英語學習規(guī)律,有意識地培養(yǎng)語用意識。
在學習英語時,學生要盡量擺脫漢語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全英文教學方法,逐漸改變學生將聽到的中文轉化為英文的習慣,增加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機會。例如,在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運用所學語言,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語感與英語思維。
學習語言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在一個良好的語用環(huán)境中,有強烈的交流欲望,能夠順其自然地完成。學??梢云刚埻饨涕_展聽力和口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接觸真實的英語語用環(huán)境。另外,教師可以利用電影、歌曲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生模仿影視片段中的表演或學唱英文歌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
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于語用意識的缺失,使得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樹立語用意識,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與英語思維,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用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