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軍,王振宇,王 莉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泰安271000)
入學適應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是指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氛圍、條件和節(jié)奏等方面的適應,通常表現為學生能夠掌握學習和人際交往的技能,遵守學校各類規(guī)范和要求等[1]。面臨著嶄新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huán)境,大學新生難免存在著入學適應困難的問題。
本研究通過實證法系統(tǒng)分析了某電力高職院校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探討了其與學生人格外傾性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緩解新生入學適應不良等問題,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大學生活。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入學適應關系到學生心理安全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升。例如有橫向研究發(fā)現:入學適應程度低的新生,其主觀幸福感更低,人際關系愈發(fā)緊張,更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有縱向研究表明:新生的入學適應水平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一般生活滿意度和參與學術活動、社會活動等參與程度[2]。同時,入學適應也是學校維護良好的教學秩序、開展有序學生管理的前提,因為適應困難的學生往往產生厭學心理,各種不良行為也隨之而來,如逃課、吸煙、酗酒、網絡成癮等,這無疑給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帶來了較大隱患。
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入學適應能力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心理資本、家庭教養(yǎng)方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情緒智力及自我效能感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樂觀、內控型、高自尊、家庭親密度高的學生,學校適應能力更強。而作為構成個體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tǒng)合模式,人格同樣能夠對學生的適應能力產生深遠和持久的影響,如宜人性、開放性、謹慎性高的個體適應能力較強,而情緒不穩(wěn)定的個體適應能力較差[3-4]。
外傾性可被解釋為人格的“內-外向維度”,最初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來的,用來表示人際互動的數量和密度、對刺激的需要以及獲得愉悅的能力。作為人格的重要維度,外傾性在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和大五人格理論中都得到了重點論述。相關研究表明:外傾性與個體的情緒活動密切相關,外傾性高的個體通常表現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和樂觀的品質,并且可以對個體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產生重要影響。那么,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外傾性強的個體是否更容易適應嶄新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huán)境,這一人格因素又會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后者。顯然,此問題的解決對于我們幫助學生健全自我人格,塑造學生良好心理特質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yè)結構的逐步調整和轉型升級,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愈發(fā)重要,大專生也成為了大學生群體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較于本科生,大專生通常存在更為嚴峻的入學適應難題。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家庭乃至學生本人對高職教育不夠認可,也不夠重視,使得許多新生入學后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容易滋生適應性障礙[5];二是受到高考對學生的分流影響,專科生容易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存在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和焦慮感,引起了角色轉換和身份認同方面的諸多困難。
通過來訪者接待,發(fā)現大專新生普遍存在“突然失去奮斗目標而變得茫然無措,高考成績不盡理想而對前途頗感迷?!钡葐栴},并由此引發(fā)諸多行為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因為孤獨寂寞而癡迷網絡、盲目戀愛,因為宿舍人際關系緊張而情緒低落、倍感“郁悶”,因為覺得“上課沒意思”而逃課曠課、遲到早退,因為跟不上老師授課節(jié)奏而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這些入學適應問題的存在,不利于青年人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和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因此,分析大專新生的入學適應現狀,并對不同性別、生源地、成長環(huán)境的學生進行差異比較,有助于我們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差異化的教育方法。
此外,電力類高職高專院校的畢業(yè)生大都從事電力一線運維崗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術和實操技能。這就要求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較短的學制內(高職高專通常為3 y),全身心投入到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來。同時,電力行業(yè)從業(yè)者崗位環(huán)境、工作對象復雜多變,需要員工盡快適應各類挑戰(zhàn),安全生產,高效作業(yè)。
隨機抽取某電力高職院校200名新生(入學約2~3個月)參與心理測驗,有效被試193人,有效率96.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66人;城市(包括縣城)生源71人,農村生源122人。由受過相關培訓的主試在各班教室施測,問卷當場收回,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人格外傾性的測量采用由周暉等人編制、鄒泓修訂的適用于我國青少年的人格五因素問卷中[6]的人格外向性維度,共11個項目,Likert5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個體人格外傾性越明顯。本測量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1,信度良好。
入學適應采用陳君編制的《大學新生學校適應量表》,共4個維度:環(huán)境適應、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和情緒狀態(tài)[7],45個項目,Likert5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部分項目反向計分。得分越高,個體適應狀況越好。本測量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總量表為0.952,環(huán)境適應、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和情緒狀態(tài)分別為0.919、0.89、0.768、0.872,信度良好。
新生在入學適應量表中的5級平均分為3.59±0.65,利用K-S正態(tài)性檢驗得數據基本呈正態(tài)性分布(p=0.296)。采用單樣本t檢驗得:該得分顯著高于理論中值3,t(191)=12.81,p<0.001。由此可知大部分新生能夠適應新的大學生活。但是,學校適應的總體情況呈現不平衡性,方差分析發(fā)現4個維度的適應狀況存在顯著差異,F(3,576)=68.65,p<0.001。通過事后檢驗可得:學習活動的得分顯著低于交往活動和情緒狀態(tài),p(學習活動-交往活動)<0.001,p(學習活動-情緒狀態(tài))=0.034,即新生在交往活動上得分最高,其次是情緒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學習活動的適應性得分最低,詳見表1。
表1 新生在適應性量表上的得分特點(n=193)
分別以性別、生源地、獨生子女以及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班委、學生會或者學生社團)職務這4個人口統(tǒng)計學指標作為自變量,適應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1可知:
1)性別因素在入學適應總分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女生學習活動的適應程度要顯著高于男生。
2)城市生源的學生在學習活動適應和情緒狀態(tài)適應上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生源的學生;且在入學適應總分上呈邊緣顯著的水平,t(191)=1.88,p=0.061。
3)獨生子女與否在新生入學適應總分和各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
4)擔任了學生干部的學生在入學適應總分、學習活動適應和交往活動適應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的學生。
1)總體狀況。新生在人格外傾性量表上的5級平均分為3.83±0.81,顯著高于理論中值3,t=14.18,p<0.001。說明與當代大學生群體相類似,高職院校新生的人格特征總體上偏向于積極樂觀、開放活躍的心理特質。
2)相關分析。人格外傾性與入學適應及各維度都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新生人格的外傾性越高,大學生活適應性越好,見表2。
表2 新生入學適應與人格外傾性的相關分析(n=193)
3)回歸預測。為深入探討人格外傾性對新生入學適應的影響,在變量相關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回歸法分析預測效應。首先,將性別(以男生為基準轉化成虛擬變量)、生源地(以農村為基準轉化成虛擬變量)、獨生子女(以獨生子女為基準轉化成虛擬變量)和職務(以學生干部為基準轉化成虛擬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第一層次進入回歸方程。其次,將人格外傾性作為影響變量,第二層次進入回歸方程,考察各個變量對入學適應的回歸作用,得出表3??梢钥闯鋈烁竦耐鈨A性對入學適應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38,t=5.74,p<0.001。
表3 人格外傾性對入學適應的回歸分析結果
面臨陌生的校園環(huán)境,目標感和奮斗意識的突然削弱,角色轉換、身份認同困難等各種潛在原因,使高職院校新生難免存在心理上的落差感、失落感和無助感,難以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因此,新生入學教育必須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貫穿于學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學生工作者應充分了解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特點,采取全方位、多層次、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和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夯實基礎。
本研究發(fā)現,雖然大專新生入學適應總體狀況較好,但存在著不平衡性,特別是在學習活動方面的適應難尤為突出。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相吻合[8],說明新生往往難以從中學普遍的“填鴨式”被動學習轉換到高校的自主學習模式中來。通過訪談,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高等教育學習活動的任務要求、教學模式和課堂互動與中學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的。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穩(wěn)定性差,依賴性強,缺乏自律性[9],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節(jié)奏、不做筆記,課余時間不會安排,喜歡投機取巧,消極備考、應付考試。因此,培養(yǎng)新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己學、主動學、我要學”的習慣刻不容緩。
首先,學??梢詫I(yè)介紹、老生學習經驗交流、模擬課堂等活動引進入學教育中,引導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熟悉高校的教學模式。其次,教師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困難點,通過專題班會,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技巧,如學會利用圖書館(網絡)查找資料、組建學習興趣小組、養(yǎng)成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等。再次,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監(jiān)控能力,學會自我反饋學習任務的完成狀況、遇到的問題、收獲的經驗等,形成良好的學風。最后,教師應該切實發(fā)揮榜樣、模范的作用,選樹學習刻苦、態(tài)度端正、方法得當、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作為典型,適當獎勵,組織宣傳學習,以點帶面,促進學生見賢思齊,整體進步。
本研究發(fā)現男生的學習活動適應度顯著低于女生,這與汪清華等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10]。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青春期女生的心理成熟度通常比同齡男生高;另一方面,性別角色的社會化要求,通常使女生比男生更懂事、更聽話,更易與老師相處,學習習慣也相對良好。農村學生在適應總分、學習活動和情緒狀態(tài)上顯著(或邊緣顯著)低于城市學生。這可能是由于高校周遭環(huán)境與城市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類似,使他們更易適應大學生活。此外,城市學生在中小學接受的教育理念通常較為先進,自主學習意識強,更適合大學相對自由、靈活的教育模式;而農村學生難免存在對城市環(huán)境和大學課堂的陌生感、孤立感、抵觸感,增加了消極情緒體驗。此外,非學生干部在適應總分、學習活動和交往活動上的分數顯著低于學生干部,這可能是由于相較其他同學,學生干部通常性格活躍、成績較好、與老師溝通更多、參與集體活動頻繁等原因使然。
因此,教育者應該注重男生的學習適應問題,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主動學習、努力學習的良好品質;重點關注農村學生的適應難題,在幫助他們掌握自主學習方法的同時,加強心理關懷,引導他們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體驗,疏導負性情緒,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同時,可以適度給予非學生干部的學生更多的人際交往、班級管理和社會實踐機會,讓所有同學都能發(fā)揮特長,展現自我,早日適應大學生活。
本研究發(fā)現:人格的外傾性顯著正向預測新生的入學適應程度,這與王瑞、于曉波等人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11-12]。這表明外傾性的個體傾向于外部世界,情感外露,開朗活潑,更易適應環(huán)境;而性格內傾的個體在生活中往往處于焦慮、自卑的狀態(tài),對環(huán)境只能是被動適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體的能力發(fā)展[13]。雖然人格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個性,提高心理素質。在現代社會,大學時代的青年應該說正處于心理的延緩償付期[14]。該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意在強調年輕人雖然在生理上已表現出足夠的成熟,但是可以在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等方面適當予以延緩。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青年人可塑性較強的特點,引領學生發(fā)掘自身人格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良好個性特點,為他們更好地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首先,學校可以通過心理自評等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區(qū)別于他人、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特質,建構起積極的、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正確認識、悅納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質。其次,教師需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真誠的班級氛圍,讓所有同學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潛移默化地促使每位學生保持一顆樂觀、豁達、陽光的心態(tài)。再次,輔導員可以通過組織班級或社團活動,給內傾性人格的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引導他們在活動參與中發(fā)揮特長,樹立自尊心、自信心、效能感和自豪感。最后,需要鼓勵內傾性人格的學生(尤其是特別內向的個體)主動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豐富課余生活,并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鍛煉自己、提升信心。
入學適應困難的學生應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關注對象。一方面,學校應在新生入校后開展全面的心理普查,及時掌握新生整體適應現狀及特點,篩選重點人群,如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離異、家族遺傳病史、性格孤僻、行為異常的學生。另一方面,輔導員要實時關注這部分同學的思想動態(tài),做好日常心理關懷工作,了解原因,評估問題,拓寬家校溝通渠道,共同探尋解決方法。
通過個案訪談,研究者了解到部分新生存在著令自己倍感困擾的入學適應困難,卻不知道如何尋求專業(yè)的心理援助。同時,他們對新同學并不是十分信任,導致自己的心理困惑無處傾訴、負性情緒體驗難以宣泄,久而久之,內心更感孤獨,行為更加孤僻。因此,學校應該主動宣傳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及時推送心理保健常識,嘗試為新生開設線上或線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構建信息化、便利化的心理服務平臺,通暢心理求助渠道,形成“學生有困難找老師,老師有能力幫學生”的良性循環(huán)。此外,通過設立班級心理委員,組織戶外素質拓展,開展心理團體輔導等形式,充分發(fā)揮朋輩(同學或朋友)在學校心理援助中的便捷作用,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獲得更多的朋輩接納感和社會支持感。
本研究初步討論了電力高職院校新生入學適應現狀與人格外傾性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但限于時間等因素,難免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本研究抽取的樣本只局限于一所學校的學生,難免存在樣本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入學適應程度是受多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的,各變量間是否有中介或者調節(jié)效應也需要探討。因此,希望后續(xù)研究者能夠在擴充調研樣本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變量,建立清晰路徑,為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