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琳 韋良宏 陳海東 韋良鵬 蘇東興 勞雪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為功能性胃腸病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或一組起源于胃十二指腸區(qū)域的癥狀集合,但無消化道潰瘍或器質性疾病,發(fā)生率高,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病因尚不十分明確[1]。近年來FD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臨床上多采用促進胃動力、抑制胃酸藥物、保護胃黏膜、抗焦慮等對癥治療,且大多數效果欠佳,該病尚未出現特效的藥物根治,常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 對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的有效利用亦造成一定壓力[2,3]。FD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數認為與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腸道菌群失調有關[4]。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機體內一系列代謝成分異常聚集的病理狀態(tài),包括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等[5,6]。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MS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臨床上發(fā)現,MS與一些胃腸疾病有相關性,如糜爛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等,大多數患有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患者, 同時會出現腹脹、腹瀉、曖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7~9]。MS對功能性胃腸病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但目前研究僅集中在腸易激綜合征方面,對FD及MS相關性研究極少,本研究旨在進一步發(fā)現FD的高危因素,通過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監(jiān)測干預,為FD的預防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對象:收集2015年4月~2017年6月在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體檢人群1000例為研究對象,已經得到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及患者知情同意。
2.診斷標準:嚴格按照羅馬Ⅲ診斷標準區(qū)分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采用改良的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標準診斷代謝綜合征。采用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NAFLD肝病診療指南工作定義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執(zhí)行以下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選擇年齡≥18且≤60歲,按照羅馬Ⅲ診斷標準篩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需符合以下條件:①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反復發(fā)作;②癥狀出現≥6 個月;③排除膽胰腺腎病、結締組織病等;④既往無腹部手術史;⑤排除伴有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腫瘤、糜爛等上消化道器質性疾?。虎逕o酗酒及藥物濫用史。
排除標準:排除體檢前4周使用抑酸藥物及胃腸動力藥物、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急性感染、酒精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消化道手術史、惡性腫瘤及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患者。
3.研究方法:采用統(tǒng)一的健康體檢表填寫一般情況,既往史及煙酒等嗜好。所有研究對象均測量身高、體重、血壓[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并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晚餐后禁食10h以上,次晨,采集空腹血清標本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等。超聲檢查受檢者空腹,平臥位或左側臥位,采用東軟飛利浦二維彩超,由固定的高年資超聲診斷科醫(yī)師進行肝膽脾腎臟以及脂肪肝超聲檢查。
以BMI≥24kg/m2為超重, BMI≥28kg/m2為肥胖; 總膽固醇(TC)≥5.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7mmol/L為高血脂; HDL-C≤1.04mmol/L為異常;LDL-C≥3.12mmol/L為異常,空腹血糖(FPG)≥6.1mmol/L定義為高血糖≥7.0mmol/L診斷為糖尿病。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及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即診斷為高血壓。
統(tǒng)計觀察組及對照組MS各組分肥胖人數、高血糖、高血壓、脂肪肝、高脂血癥檢出率,入組人群以診斷FD為因變量,以MS各組分為自變量,進行危險度、風險度分析。
1.一般情況資料的比較:共有1000例體檢者納入研究,因失訪退出調查87例,資料、隨訪結果完整的病例共913例,其中對照組466例,觀察組 447例,其中,男性458例,患者年齡18~59 歲,平均年齡38.1±12.0歲;女性455例,患者年齡17~60歲,平均年齡39.4±11.8歲。所有對象均詳細詢問既往病史, 對照組與觀察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既往病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2.NAFLD檢出率的比較:在對照組中,NAFLD檢出率為16.3%;觀察組NAFLD檢出率為27.1%,觀察組中NAFLD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與對照組比較,*P<0.01;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
3.MS相關組分的比較:兩組間各指標的比較見表2。觀察組的BMI、TG、TC、SBP、FPG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4.FD的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以FD發(fā)生為因變量,將與FD可能相關的性別、年齡、脂肪肝、BMI、高脂血癥等10個變量賦值后,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脂肪肝、BMI 、TC、TG 、高血壓及高血糖6 個變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觀察組及對照組MS各指標的比較
表3 FD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
5.FD的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通過向前逐步引入法,在進一步校正混雜因素的影響后,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FD與脂肪肝、TG、高血壓、高血糖4個變量密切相關(P<0.05),詳見表4。
表4 FD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是臨床常見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其中FD是FGID發(fā)生率最高的一個分支。FD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尤其是相關的危險因素目前尚不明確,一直是研究關注的熱點[2]。隨著近年來膳食結構的改變,體力活動相對減少,MS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發(fā)現,MS及其組分與FGID有相關性,如腸易激綜合征等[10]。腸易激綜合征與FD的癥狀、發(fā)病機制有相似性[11]。因此,推測MS與FD發(fā)生可能相關。
高脂血癥、脂肪肝、超重肥胖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脂代謝紊亂是其共同的危險因素[12,13]。過多的內臟脂肪堆積使腹內壓升高,內臟脂肪會分泌一系列的脂肪素和細胞因子,使胃腸道運動起搏細胞減少及興奮活動受到抑制,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導致引起早飽、餐后飽脹、上腹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癥狀[9,14,15]。Lee等[9]研究表明超重(BMI≥24 kg/m2)、內臟脂肪堆積是引起功能性胃腸病胃腸動力紊亂的危險因素。Soza等[16]發(fā)現NAFLD患者較健康志愿者的口盲傳輸時間明顯延長,存在胃腸排空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非FD人群NAFLD檢出率為16.3%,FD人群檢出率為27.1%, FD患者脂肪肝發(fā)生率、BMI均高于對照組(P<0.01),與上述兩項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諸多研究表明,機體存在高脂血癥時往往會造成腸道菌群中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多種益生菌數量減少,從而導致FD患者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17]。而益生菌則是能抑制腸上皮細胞的致病細菌增殖,改善內臟高敏感和腸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物質,因此,脂肪肝及與其密切相關的高血脂可能為FD發(fā)病因素之一[18]。Singh等[19]在東印度對632例偶然發(fā)現NAFLD的患者研究中發(fā)現,有54.5%患者原先是因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就診的,而該群體中高脂血癥發(fā)生率高達40%,但由于缺乏非FD人群做比較,高脂血癥是否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險因素尚存在爭議。而本研究中,FD患者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甘油三酯及NAFLD與FD的發(fā)生密切相關(P<0.05),且OR值分別為2.068及1.285, 均>1,提示為FD獨立危險因素, 說明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后, 甘油三酯、脂肪肝是FD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化血紅蛋白沉積在外周神經微血管壁,導致胃黏膜上皮細胞損傷及胃腸道自主神經病變,使消化道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減弱或發(fā)生變異甚至消失,從而導致餐后飽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出現[20,21]。本研究顯示高糖血癥是FD發(fā)生獨立危險因素(P=0.008,OR=1.162),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高血壓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為高血壓患者血清及胃腸道中平滑肌舒張劑——一氧化氮含量降低,導致胃腸容受性舒張功能障礙,不利于胃腸排空而引起腹部不適癥狀[22]。而研究表明,一氧化氮降低是與FD患者胃腸道高反應性特別是餐后腹痛密切相關,因此推測高血壓可能是F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23]。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高血壓是FD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09,OR=1.589),與此推測相符,但其確切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FD的發(fā)生與MS組有相關性,相信通過不斷的臨床探索,在今后可以破解二者之間的啟動機制,臨床治療中重視和關注FD患者是否合并代謝綜合征,并積極幫助患者糾正代謝異常,從嚴格控制血脂、血壓和血糖水平入手,可能有為FD的預防及診治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