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研究生的數量與日俱增,在帶來優(yōu)質人才儲備量提升的同時,也使得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zhàn)。新時期,如何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則需要把握“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優(yōu)勢,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本研究以此為核心,從當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著手,明確互聯網+思政教育對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管理策略,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探索新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新時期;研究生管理;思政教育;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34-0132-02
1 概述
新時期學校思政教育工作備受關注,也帶動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圍繞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如何運用“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優(yōu)勢,豐富思政教育模式,成為研究的主要議題。新時期研究生管理的新思路,要把握重點,順應新時代的新思想,搶占網絡主陣地,讓思政教育工作“活”起來,研究生管理工作“高效”起來[1]。
2 新時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分析
新時期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然成為高校要關注的焦點問題。處理好思政教育與研究生需求之間的關系,對研究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新時期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單向灌輸“說教”模式的針對性不強
做好研究生管理,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新時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思政教育還面臨著一個相對尷尬的局面,主要表現為思政教育依舊在以單向灌輸“說教”的模式為主,造成研究生對思政教育出現厭煩情緒,缺乏必要的互動和溝通,成為擺在新時期研究生思政教育面前的難題,也是教師要去妥善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研究生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存在問題,主要是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研究生的基本需求,造成研究生的管理效率低下[2]。
2.2 純粹知識性內容的累積難以有效轉化
受制于我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政教育工作多依賴于教材和相關教育書籍。雖然這樣“死記硬背”的方式較為枯燥、單一,但能夠實現一定知識量的積累,在不斷的內化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3]。但要注意,新時期純粹性的知識內容的累積,所能夠發(fā)揮出的作用十分有限,如何以多元的方式優(yōu)化思政教育環(huán)境,打破傳統(tǒng)以理論知識為核心的內容,成為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單純的理論知識內容,很難實現知識的有效轉化,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會出現斷檔情況。
2.3 被動的任務執(zhí)行方式終歸紙上談兵
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關乎研究生的德行與綜合素養(yǎng),想要在短期內達成目標很難實現。但在今天,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依舊存在著“紙上談兵”的情況,雖然在以“立德樹人”為主要目標,但照搬的模式依舊是本科生的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生在被動執(zhí)行中,很難深層次的感知思政教育的價值和管理方案的優(yōu)化[4]。
3“互聯網+思政教育”對新時期研究生管理的價值
思政教育關系到新時期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對研究的品行和道德都有著直接影響?;ヂ摼W+背景下,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模式,即“互聯網+思政教育”,該模式的形成,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優(yōu)勢,打開思政教育的大門,拓寬思政教育的工作空間,為研究生管理提供保障。
3.1 傳播渠道多樣性
“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模式不再是單純的說教、枯燥的模式及內容,而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演進和發(fā)展。如當前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了網絡公眾賬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并開始嘗試去利用這些平臺開展思政教育等相關工作,推送與新時代新思想相關的內容,具體如先進的個人事跡、模范標兵、黨建活動等一系列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能夠有效完成對信息的篩選。并且研究生可以通過平臺完成互動與交流,使得思政工作的開展更便捷。傳播渠道的多樣性,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載體”[5]。
3.2 資源內容豐富性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依托的核心主要是以理論課堂和理論教材為主,內容方面較為單一,難以適應研究生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資源內容的支撐作用不明顯,限制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盎ヂ摼W+”背景下,資源共享成為新時代的新特點,如何發(fā)揮出資源的有效性,要借助平臺的信息傳播便捷性,使得研究生在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新知識和新能量。通過資源共享,思政教育的價值將被充分展現出來,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盎ヂ摼W+思政教育”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憑借內容的豐富性,將對研究生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6]。
3.3 交流過程便捷性
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核心主題包括思政教育課程、研究生和思政教育的主體,加強這三者之間的溝通有效性,才能夠發(fā)揮出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當中,這三者之間的聯系程度不高,造成溝通不暢,很難就某一個思政教育的要點展開細致、深度的剖析。而如今在信息交流環(huán)境逐漸得到優(yōu)化的今天,借助互聯網的便捷特征,輔導員可以做好對于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并在溝通中了解研究生的實際需求,為思政教育拓展新思路和新模式,最終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和要求。
4 新時期研究生“互聯網+思政教育”管理的開展思路
新時期研究生“互聯網+思政教育”管理的開展思路,要有這明確的政治立場與方向、弘揚時代的主旋律、依托平臺完成主陣地的建設并建立互動機制,最終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框架,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條件。
4.1 確定明確的政治立場與方向
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時期備受關注,特別是針對高、精、尖人才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也是新時期人才發(fā)展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思政教育工作做出過明確的指示,如何把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確定明確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方向,則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點。例如,近期開展的“學習筑夢”的活動,旨在弘揚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在該時期,延大研究生工作部微信平臺則開通了“筑夢路上”板塊,定期推送以主流思想為核心的內容,讓研究生可以了解什么是中國特色,正確認識自身使命和歷史責任。對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體,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精準把控至關重要。
4.2 弘揚時代主旋律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網絡本身帶給人們生活和學習的便捷,但也造成了信息的傳播可控性出現問題,不良信息內容,極容易對當代的研究生產生消極的影響,一旦判斷力缺失,將造成這一群體迷失方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有效性,努力成為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基礎平臺,使得研究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得以健康成長。具體是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對網絡的核心價值進行具體明確,并從根源上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對網絡資源的妥善運用,弘揚時代主旋律,利用更多正能量的事跡來開展思政教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梢哉f,對于當代研究生而言,管理的有效性展現,對網絡資源和信息的有效控制顯得十分關鍵,弘揚時代主旋律,使得研究生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7]。
4.3 依托平臺實現主陣地建設
作為研究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主要平臺,學校要發(fā)揮出主陣地的優(yōu)勢,依托特色網站建設,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在“互聯網+”的支持下,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依托平臺的優(yōu)勢,實現主陣地的建設和打造。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高校要借助網絡平臺的便捷性,通過問卷發(fā)放的形式,及時的獲得當代研究生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健康狀況、關注熱點問題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做到“知己知彼”,針對研究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育,為思政教育的開展有效性、針對性提供堅實的保障。如2016年,延邊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則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開設了校內的微信公眾號,并在其中設立了不同的功能平臺,分別有咨詢服務、校園文化和專題園地等,并定期為研究生推送思政相關的信息內容,使得研究生的工作、學習都得到有效的支持,依托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的空間,新舊模式的更迭,帶給研究生以良好的學習體驗,打破傳統(tǒng)“說教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
4.4 建立互動機制
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則需要因勢利導、按部就班。特別是在“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更需要穩(wěn)步推進。導師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承擔起自身的職責,明確第一責任人的職責,以這樣的方式優(yōu)化思政教育模式,與研究生建立一種良好的互動機制,通過社交平臺等,保持與研究生的實時溝通。并就時事政治,與學生開展激烈的討論,既能夠激活研究生對于政治內容的關注度,更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互動機制的建設,必將發(fā)揮出有效性,使得研究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道德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綜上所述,高校傳統(tǒng)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新時期的新要求,要借助“互聯網+”帶來的便捷性,遵循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研究生的成才規(guī)律,積極的搶占網絡的主陣地,用以開展思政教育相關工作,確保思政教育工作“活”起來。
參考文獻:
[1]胡藝凡.高校研究生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智庫時代,2019(29):106-107.
[2]楊戴竹.通過思政教育推動研究生文化自信的思考[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9,36(6):44-46.
[3]杜佳麗.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對新時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影響[J].中國農村教育,2019(14):20.
[4]盧婧.淺析研究生思政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J].教育現代化,2019,6(37):229-231.
[5]秦玉娜.互聯網對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7):40-41.
[6]岳新峰.大數據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96-97.
[7]孟祥韻.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建設與研究生思政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7):77-78.
【通聯編輯:梁書】
收稿日期:2019 -10 -12
作者簡介:楊潔(1987-),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