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yī)院老年科主任醫(yī)師 黃柳華 攝影/段玉成
近些日子不斷傳來我的同事、好友以及名人故去的噩耗,就去年11月25號這一天,就先后接到了我的四位朋友病故的消息,其中一位是我們科的大夫,我們共事近30年,是我的知心好友。這些不幸的消息,讓我感到震驚、感到心痛……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我們都老了,也正在沿著生命的軌跡向終點走去。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僅此一次,故誠為可貴。在我們周圍真正健康的老人其實是鳳毛麟角,大多數(shù)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會越來越多;為數(shù)不多的健康老人雖然沒有“病”,但衰老的速度也比年輕人快。如何面對這風燭殘年的健康狀況,面對死亡?
我雖已年逾古稀,但還是在第一線工作的老年科大夫,有很多感悟,想與我同齡人分享,目的是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仍能以較高的生活質(zhì)量安度晚年,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正確面對死亡這一自然規(guī)律。
針對老年人多病衰老的體質(zhì),我們要明白和學會面對這一狀況做一個科學的排序,分辨哪些是要命的主???哪些又是與主病有著密切關系的并發(fā)癥或是兄弟疾?。繉χ鞑〉闹委熌繕藨瓶厥裁捶执??這些最好請經(jīng)常給您看病的又比較有經(jīng)驗的大夫把控全局。一切治療措施都要以安全為第一,因為老年人的多病之軀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不成熟治療方案的考驗了,非要逞強或冒險,往往適得其反。對自身而言,應清楚地了解進入老年后機體發(fā)生的生理變化(患有慢性病者還要明白疾病對健康的影響),不能再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待自己很脆弱的生命之軀,要多聽多了解各家學說,謹慎選擇一切治療措施,把咱們的目標調(diào)整為帶病延年。目前醫(yī)學的發(fā)展還跟不上人口不斷老齡化后帶來疾病變化的新現(xiàn)狀。正如美國醫(y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所言:醫(yī)生的職責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老年人患病往往缺乏典型癥狀,甚至無先兆、無癥狀而猝死。但體內(nèi)有病沒病是客觀存在的,不適感覺其實是人體發(fā)出的一種求救信號,到那時才引起重視去醫(yī)院看病,往往事倍功半,不僅要支出大量醫(yī)療費用,自己身體還要遭罪,甚則錯失了可治良機,給自身及家人帶來終身遺憾。目前醫(yī)學的發(fā)展,在多個領域?qū)膊〉陌l(fā)生或嚴重性,都是有一定預測手段的,所以我呼吁老年朋友,要在健康體檢(有針對性的)和自身基礎疾病的定期隨診方面多一些投資,以期盡早發(fā)現(xiàn)疾病,及時控制病情,對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是一大有力支持。有人說得好,我們的人生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讓自己健康是美德,讓家人健康是責任,因為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健康。
21世紀以來的疾病譜以慢病占主導地位,這些疾病中有60%又與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其中心腦血管病及腫瘤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除了基因遺傳是目前無法改變的因素外,改變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熬夜)是每位老年朋友都可做到的事情。所以,老年人為了自己晚年少得病、少痛苦,不能再有僥幸心理,要下決心改掉那些摧殘自身健康的愚蠢行為。一定要銘記“戒煙限酒、合理飲食、有氧運動、心態(tài)平衡”這健康的四大基石,盡最大努力付諸行動。做到了這些,您會受益匪淺。
200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指出營養(yǎng)不良相關疾病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58%,這是值得每位老年人深思的問題。老年人如長期營養(yǎng)不良,不僅使自身各組織器官的能量儲備不足,很難應付各種急性、慢性疾病的打擊,而且一旦疾病來了,也會影響機體的恢復能力,往往最終導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所以營養(yǎng)不良是最大的健康危險和第一死亡原因。目前,醫(yī)學界都認為營養(yǎng)治療是一切慢病的一線療法,我更認為合理、均衡的營養(yǎng)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本保障。臨床常見不少老年患者怕得高脂血癥、怕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連雞蛋都不敢吃,或只是吃蛋白不吃蛋黃,更有甚者常年素食,他們不知道人的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不全是吃出來的,這樣的飲食其結(jié)果只會使自己越來越衰老,而且首當其沖的是免疫功能不斷下降,是慢病反復發(fā)作,甚至是腫瘤發(fā)生的一個重要誘因。所以,營養(yǎng)治療能糾正身體代謝失衡和提供能量,在某種時候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不僅可減少疾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可降低死亡率。
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醫(yī)理論一直強調(diào)“百病生于氣也”,就因為人不是機器,而是血肉之軀,是身、心、靈合為一體的情感動物。人老了,有一個好心態(tài)是健康長壽的首要因素。身邊親朋好友不斷離去,對每位老人都是觸及靈魂的打擊,在對逝者惋惜、悲哀、思念、緬懷之后,要盡快調(diào)整心情,并從中吸取一些教訓,認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余年中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盡可能提高生存質(zhì)量,既減少子女的負擔,也讓自己不留遺憾地故去。
人老了,生活中仍然會有不少無奈、委屈和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發(fā)生,讓人糾結(jié)、苦惱甚或不安,包括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又新添了什么疾病甚或不治之癥時,千萬不能被這些負面情緒壓倒。我常用佛教圣嚴法師所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來積極應對一些負面情緒。這樣,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都可慢慢釋然,否則長期負面情緒的刺激可使身體釋放大量的有害因子,傷及多個組織器官,一旦免疫系統(tǒng)出了問題,像冠心病、腫瘤等疾病都可能會發(fā)生。
到了晚年,我更愛閱讀各類書報雜志,讀專業(yè)書,可提高自己的醫(yī)療水平,對自身、朋友、患者的健康都有益;讀近代、古代的人文書籍,可使自己沉淀不少智慧,既豐富了精神生活,又擴大了自己的胸懷,從而充實了人生觀和世界觀,更明白余下的人生路該如何走下去。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凡事要學會知足和感恩,這樣才能不攀比、少怨恨,人不計較,才有快樂和幸福。此外人一定要動起來,勤動腦、多動體,做自己喜歡和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生活得充實,這也是對自己活著的一份責任,有責任才會有動力,活著才有意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身體只會越來越衰老,直至死亡,這是人生的必然規(guī)律,不必畏懼和沮喪。但時間對我們來說越來越珍貴了,一定要領悟,要珍愛和珍惜我們的身體,同時也要從容、淡定地面對我們的終結(jié)歸宿。人的生命本就或長或短,我們只要能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家人,對得起自己,就是沒有白來世上一趟。此外,還要抓緊安排生前身后的諸多事宜,如要不要在健康時立下遺囑;還有哪些沒有完成的事需要去處理等等。千萬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更不要給后人增添麻煩,如果想周全了,我們就可圓滿地結(jié)束這場生命之旅,讓自己靜靜地長眠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