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水利部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烏魯木齊830000)
某隧洞主支洞交叉段長40 m,主洞尺寸(寬度)8.4 m×10 m(高度),支洞尺寸(寬度)9.9 m×8.0 m(高度),洞型均為城門洞型,支洞穿透主洞一側邊墻,主洞在交叉口位置三面開口,主支洞夾角為83.751°,隧洞交叉口埋深123 m。主洞與支洞二次鋼筋混凝土襯砌厚度均為50 cm,地下水深為105 m,隧洞巖石巖性為中-上石炭統(tǒng)凝灰?guī)r與凝灰質砂巖,經過地質勘查,綜合判定圍巖類別為Ⅲ類。
采用Abaqus建立主支洞交叉段三維有限元模型[1],從洞室開挖問題的解析來看,在5倍洞徑范圍內,其應力、位移即滿足解決實際問題的精度,為了節(jié)省計算成本,選取計算圍巖計算區(qū)域取5倍洞徑。巖石采用庫侖-摩爾彈塑性模型,二襯混凝土采用彈性模型。網(wǎng)格單元均采用四面體單元[2],計算工況為主支洞交叉段完建期工況,設立地應力平衡分析與靜力通用分析步[3],圍巖開挖釋放的應力由鋼筋混凝土襯砌全部承擔,不考慮一次支護的作用[4]。
根據(jù)隧洞實際開挖情況,模型計入地應力,結構自重、外水壓力。重力加速度g=9.81m/s2。計算參數(shù)見表1,2。
表1 主支洞交叉段鋼筋混凝土襯砌參數(shù)
表2 主支洞交叉段圍巖力學參數(shù)
根據(jù)隧洞開挖受力特點,施加重力作用,進行地應力平衡計算,再利用Abaqus中的單元生死模擬隧洞開挖與二次襯砌過程,根據(jù)圍巖初始地應力+開挖引起的應力釋放,最終得到隧洞開挖后隧洞應力應變分布狀態(tài)以及二次襯砌受力情況[5~6]。
圖1 隧洞交叉段應力分布云圖
圖2 隧洞交叉段位移分布云圖
圖1 為隧洞開挖后隧洞圍巖應力分布云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主支洞交叉段結構幾何突變部位容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交叉口位置應力較大,且大應力分布于邊墻,底板中部;主洞與支洞越靠近交叉口,應力越大、越集中,交叉口對主洞與支洞交接側邊墻應力分布影響較大,對主洞另一側邊墻基本無影響;主洞與支洞頂拱交接處明顯有結構突變導致應力應變重分布現(xiàn)象,且此處應力集中現(xiàn)象明顯。圖2為隧洞開挖后隧洞圍巖最大位移分布云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主支洞交叉段隧洞頂拱位移較大,特別是在交叉口位置頂拱位移明顯大于隧洞一般位置,且此處大位移分布區(qū)域較大、分布線發(fā)生較大變化,這可能導致此區(qū)域巖石表層圈層發(fā)生錯動,脫空等現(xiàn)象[7]。
隧洞交叉口應力分布形態(tài)、位移分布形態(tài)與主支洞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形態(tài)復雜,這主要由交叉口的結構型式決定。交叉口為三面開口,主支洞為兩面開口,三面開口支撐體系更少,敞開范圍更大,所以導致交叉口一帶圍巖需要發(fā)生較大變形,進而應力應變重新分布,尋求支撐體系,最終達到新的平衡[8]。根據(jù)以上計算結果與分析,認為主支洞交叉口與靠近交叉口的主洞與支洞段應力應變較大,為結構最不利位置,在開挖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支護應及時且加強。
圖3 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應力分布云圖
圖4 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位移分布云圖
圖3 為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剖面應力分布云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交叉口頂拱邊角應力較大,底板上層受拉明顯。圖4為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剖面位移分布云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交叉口頂拱位移較大,分布較廣。從計算結果看,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應力分布、位移分布與圍巖應力分布、位移分布基本一致,這主要是因為二次襯砌緊隨隧洞開挖過程,隧洞圍巖變形作用覆蓋于二次襯砌上。根據(jù)“新奧法”理論,如果交叉口二次襯砌及時,建議預留適當?shù)膰鷰r變形量,使圍巖可控變形較為充分,形成較強拱圈[9];初期柔性支護應加強,且及時進行,控制圍巖的不利變形和松弛,以維護和利用圍巖的自承能力。
從圖5可以看出,靠近交叉口隧洞應力比遠離交叉口隧洞應力較大,分布不均,形態(tài)復雜,且邊墻與底板明顯出現(xiàn)應力集中區(qū);特別是靠近交叉口主洞出現(xiàn)應力不對稱現(xiàn)象,開口側邊墻中部應力偏大,遠離交叉口后主洞與支洞應力分布基本一致,應力分布形態(tài)較好,底板相對應力相對較大[10]。
圖5 主洞、支洞二次襯砌應力分布云圖
(1)隧洞交叉段交叉口位置圍巖應力集中現(xiàn)象明顯,邊墻、底板應力較大,且主洞與支洞越靠近交叉口應力越大、越集中;交叉口位置頂拱位移明顯,梯度較大、分布區(qū)域大且分布較混亂,這可能導致此區(qū)域巖石表層圈層發(fā)生錯動,脫空等現(xiàn)象。
(2)隧洞交叉口二次襯砌頂拱邊角與底板受拉明顯,頂拱位移較大,分布較廣。建議此區(qū)域地板、邊墻加強外層鋼筋;加強頂拱初期柔性支護,剛性二次襯砌應根據(jù)圍巖變形階段與穩(wěn)定情況,預留適當?shù)膰鷰r變形量,以便更大的發(fā)揮圍巖自穩(wěn)作用。
(3)隧洞交叉段只是在交叉口一定范圍應力應變復雜,遠離隧洞交叉口后隧洞應力應變分布形態(tài)回歸常態(tài),根據(jù)計算結果認為交叉口2倍洞徑外,交叉口對主洞影響便很小。
(4)隧洞交叉口為三面開口,主支洞為兩面開口,三面開口支撐體系少,開挖范圍較大,結構型式復雜,開挖過程勢必引起較大變形,進而應力應變重新分布,尋求新平衡支撐體系。根據(jù)以上計算結果與分析,認為主支洞交叉口與靠近交叉口的主洞與支洞段應力應變較大,為結構最不利位置,在開挖過程中應引起重視,圍巖差時,應制定專項開挖支護方案,且支護應及時且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