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開欄寄語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中央就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過程中,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辦學之路。為此,我們從2019年開始新開設“一校一品”欄目,陸續(xù)呈現(xiàn)新課改背景下各類特色學校的成果與實踐發(fā)展的現(xiàn)狀,為全國各地勇于探索且已結出碩果的學校搭建研究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我們首期推出的學校是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二小學,該校在師德建設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在本刊與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敬德書院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教師·敬德會講”之“君子之德與教師引領”會講活動中,該校展示了豐富而美好的師德建設
經典。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二小學(以下簡稱二?。┯?971年建校。學校擁有中關村、華清、百旺三個校區(qū), 112個教學班,283名教職工,4714名學生?,F(xiàn)有特級教師2名,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7人,區(q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54人,副高級職稱教師46人,中級職稱教師151人。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并在“家園式”校園文化的浸潤下,逐漸形成了“桃紅李白,心暖花開”的教育愿景。
學校注重教師的師德建設,定期開展師德論壇、評選師德之星,樹立身邊的師德榜樣。構建了“立體覆蓋+自主選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體系,黨團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九大學科專家工作室、青年教師沙龍、個性化脫產培訓等,實現(xiàn)了教師培養(yǎng)的立體式、多層次、全覆蓋。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二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研究生學歷,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最具領導力校長,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兼職教授,個人先后榮獲全國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五四”獎章。
師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我校在辦學實踐中,一直將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發(fā)展的核心地位。
一、儒雅良師,人師世范
2008年,我們提出了教師發(fā)展目標,即做內外兼修的儒雅教師。儒包括知識之儒與道德之儒。知識之儒要求教師博聞強識,掌握儒士之才;道德之儒要求教師以正心誠意養(yǎng)君子之德。我們倡導二小教師做“君子儒”,將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養(yǎng)作為追求的目標。雅包括雅言、雅行,我們倡導二小教師言行舉止以“雅”為標準,潤澤性情,行道德之范。內儒外雅,內外兼修,通過內心世界的豐富、文化底蘊的提升、人格素養(yǎng)的完善來修煉自身儒雅之道,努力做到“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儒雅,最能體現(xiàn)師德建設對教師學識、品行的要求。
儒雅教師應具備三個特質:(1)心中有愛。愛教育、愛學生,即師愛。(2)自主發(fā)展。教師能夠在專業(yè)領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并最終實現(xiàn)專業(yè)的不可替代性和權威性,即師能。(3)引領幫助。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引領幫助學生成長,影響帶動身邊的人。
我們把對師德的理解總結為最樸素的一句話:對學生的愛要有能力表達。師德就是師愛和師能的體現(xiàn)。師愛是構成師德的根本和基礎,是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師能是吸引學生、影響學生的關鍵因素,就是每天思考多一些,只有每天都思考,才能有行動、有方法、有進步、有改變、有提高。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儒雅良師煉成記
自2009年起,在每學期期末的學習周或教育大會中,學校都會開展師德交流,至今共開展了17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交流主題,如“傾聽、分享、進步”“內外兼修,做儒雅教師”“尋找身邊最美的故事”“拿什么吸引你,我的學生”“聚暖心之力,育儒雅之才”“涵養(yǎng)師德,智慧提升”等。這些主題顯示出我校的師德建設是一個持續(xù)推進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態(tài)提升的過程。因為我們知道師德建設是一個從感知到認知,不斷積累內化,并逐步外顯為良好教育行為的過程。9年來,我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見圖1)。
1.師德規(guī)范化建設——從師德管理條例到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早在2008年,我校教師共同探討《師德管理條例》,制定了關于師德的自律十條和教師日常行為規(guī)范細則。從教師形象、治學守規(guī)、關愛學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強化了教師依法執(zhí)教的意識。
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師德交流會上,各組教師圍繞突破師德底線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出日常工作中不能說的話、不能做的事。分享解決問題時的有效措施和激勵學生的話語。進一步明確了師德底線。
2011年,我們將塑造儒雅教師形象作為工作重心,開展了“傾聽學生的聲音”師德評估的活動,面向學生進行“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問卷調查(發(fā)放3908份),開展“傾聽學生的聲音”座談,三校區(qū)一共組織了98場班級座談,3場大隊干部座談,總計1200余名學生和28位年級德育組長以及所有工作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師參與其中。同時,教師對照師德底線行為開展自我評估與組內評估。當教師們將自我評估與問卷數(shù)據分析、學生反饋進行比照時,產生了熱烈的討論與深入的思考。在調研匯報中,出現(xiàn)了很多充滿反思品質的語言,如“愛他,就要讓他知道”“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其實它已經融入我們的教育生命”“愛需要微笑,愛需要放低姿態(tài)、愛需要關注、愛需要耐心、愛需要表達”通過評估、總結、反思、提煉之后,教師對師德60分合格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校逐漸形成了《中關村第二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以下簡稱《規(guī)范》)和《中關村第二小學師德管理制度》(以下簡稱《制度》),集教育、宣傳、考核、監(jiān)督、激勵和懲處于一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鏈,既確保了師德建設的有序、有效推進,也指出了較高的發(fā)展方向,成為全體二小教師認可并遵守的師德標準。
自此,學校依據《規(guī)范》《制度》完善了民主評議師德機制,成立校級、校區(qū)級兩級師德考評小組。月月評選師德之星、學年開展教師滿意度調查,由學生、家長、教師形成三方民主評議,形成學年末師德總評并表彰師德先進教研組。民主評議機制使師德規(guī)范越發(fā)明晰,種種舉措有效激勵教師不斷優(yōu)化教育行為,探尋師德豐富內涵。
2.師德建設的整體提升——從師愛故事到師德論壇
二小從不乏愛生如子、學識廣博、專業(yè)精湛的好老師,這些都是二小最寶貴的資源和文化。我們希望通過樹立師德典范,搭建各種交流、學習平臺,營造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激勵、相互帶動的良好氛圍,進而推動師德建設的整體提升。
(1)師愛故事,樹立師德典范
2012年,我們發(fā)起了“尋找身邊最美的身影”活動,鼓勵師生留心觀察和記錄學習與生活中的感動瞬間,并在2013年1月和7月的德育交流會上進行分享。我們還鼓勵教師撰寫教育敘事,并出版了教育敘事集《儒雅點亮人生》和《一片星光,滿天月華》,用鮮活的師愛故事觸動人心,給人溫暖和力量。
(2)師德論壇,構建教師的師德發(fā)展觀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希望進一步挖掘優(yōu)秀教師背后的育人理念,分享他們對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培養(yǎng)觀的認識。因此,2017年,學校將師愛故事分享轉變?yōu)槊吭碌膸煹抡搲?。每月經過民主評議,推選出大家公認的在師德建設方面有想法、有做法、有成效的教師或教研組,在師德論壇上進行分享。
邊悅是一名青年教師,他的班里有一名自閉癥學生,他說:“在我眼里沒有特殊生,我不希望四年級的孩子就被貼上這樣的標簽。我們能夠通過教育幫助他?!贝薮好防蠋熡?0年教齡,2017年,學校組織了一次校級研究課的展示活動,只要求工作5年內的教師全員參與,其他教師自愿參加。沒想到崔老師主動報名,精心準備了幾周時間,出色地完成了這節(jié)研究課,聽課的老師們都被她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所折服。崔老師說:“我雖然年紀大一些,但我也有自己的職業(yè)追求,挑戰(zhàn)一把又何妨?!?/p>
2017年,學校組織教師觀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觀影之后,趙軼慧老師以老師和母親的身份給中央電視臺寫了一封信,建議“為全國的大、中、小學校提供影片的放映權”的建議。字里行間,充滿教育者的家國情懷。這封信受到了各界的關注,中宣部新聞局張強副局長親自給趙老師打電話,邀請趙老師參加在教育部召開的《厲害了,我的國》專題會議。
(3)搭建平臺,助力師德修養(yǎng)
我們倡導教師從關注做事提升到注重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應該如何助力教師實現(xiàn)這樣的轉變?我們做了如下實踐探索。
第一,組內師德共研。二小的每一個教研組,每周都會有一次固定的組會時間,開展師德研討。各教研組共同學習教育方針、制度規(guī)范,研讀教育書籍、分享教育策略和教育故事。在交流中,老師們互相啟發(fā),不僅提高了教育理論方面的學習,對于棘手的學生個例,也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研討分析。
第二,專家工作室——以科研引領教師。學校建立了9個專家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采用共研共促的團隊研修方式,滿足教師的發(fā)展需求,為教師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平臺與機會。
第三,青年教師沙龍——為青年教師的提升保駕護航。學校重視青年教師的發(fā)展,開展了“青藍之約”師徒結對、伙伴共研、青年教師沙龍等一系列活動。其中,青年教師沙龍成立于2012年,相繼有69位工作不滿5年的青年教師主動報名參加,40余位校內資深教師被聘為指導專家。沙龍兩周舉辦一次不同主題的學習交流活動,切實有效地幫助青年教師成長。
第四,蓄力發(fā)展——重回初心,點燃教育激情。教師蓄力班是為工作中遇到瓶頸或出現(xiàn)倦怠的中年教師搭建的提升平臺。學期末,教師自愿報名,學校精心設計培訓主題,邀請校內外優(yōu)秀教師開展培訓和講座。新理念、新目標的注入,是一次及時的充電,重新點燃了中年教師的教育夢想。
第五,個性化脫產培訓——基于教師個體發(fā)展需求的“私人訂制”。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發(fā)展階段和工作經歷,所以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發(fā)展需求差異很大,同時還面臨著工作壓力大、學習時間零散等瓶頸問題。為此,學校提出教師個性化脫產培養(yǎng)方案,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安靜、完整的學習時間?!皞€性化脫產培訓”為每一位教師“私人訂制”了專屬的課表。
例如,數(shù)學學科方麗萍老師是從高中調入我校的,她有著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但是缺乏小學班級管理的經驗,她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就是“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課堂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以及與小學生溝通交流的技巧”這三方面的內容。為此,學校為她私人訂制了低年級段的聽課學習課程以及與“紫禁杯”(北京市中小學“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表彰活動)獲獎班主任進行跟崗學習。經歷了兩個月的脫產學習之后,方老師突破了對小學教育的理解,更加自信地走近了學生(見表1)。
3.師德建設的自主發(fā)展——從教師特色到特色教師
二小通過建立師德規(guī)范清晰了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底線,通過樹立師德典范、搭建平臺整體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水平。師德建設在二小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理解和認同。但我們認為師德建設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由外部的影響和約束發(fā)展到教師主動追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進而自覺、自主地履行教育職責,提高育人質量。而學校的師德建設,就是為激發(fā)教師的自主性,為教師自我提升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師德需要教育培養(yǎng),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yǎng)?!?/p>
李薇老師被學生們稱為“沙子老師”,因為李老師經常陪他們做沙盤。在班主任工作中,李老師細心觀察到孩子們經常有一些小苦惱、小困惑,自己不知道怎樣疏解,又不愿意和老師、家長溝通。為了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李老師在業(yè)余時間閱讀心理學書籍,參加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班進修,還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她在年級中組建了心理小組,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又用沙盤游戲為孩子們給予系統(tǒng)性的個別輔導,在鼓勵和陪伴中了解、走進學生。
武靜老師喜歡研究法律,她利用業(yè)余時間參加了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yè)在職研究生的學習。并將研究實踐帶進班級,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模擬小法庭,將生活中的案件與莊嚴的法庭相結合;開展“小案例,我來談”活動,引導孩子關注社會上的熱點、焦點事件。武老師帶領學生們學法知法,守法講法,漸漸形成班級特色活動。為了惠及更多學生,武老師和學生開設了“法治廣播空中課堂”,利用午間廣播向全校學生宣傳法律小知識。
像這樣主動尋求發(fā)展,用關愛與專業(yè)陪伴孩子成長的老師還有很多。學校給予老師們最大力度的支持,助力教師自我綻放。比如,愛好天文的朱戈雅老師,在探秘星空方面有著無窮的創(chuàng)意和設想。學校全力支持她建設天象廳、開設天文校本課、組建天文星云社;剛剛參加工作的焦翔宇老師十分喜歡京劇,在課堂上引領孩子們走近國粹,學校支持他籌建京劇團……
從教師特色到特色教師,二小教師善于涵養(yǎng)內心之德,磨礪教育教學之能。找到最為適合的成長點,進而聚力為開,綻放最美的自己。
師德建設具有層次性和連貫性,要循序漸進。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團隊共建的力量,充分挖掘校園中的師德典范,把發(fā)生在教師身邊的鮮活的師德故事挖掘出來,去打動人、激勵人,形成特別的風范和風氣。師德歸根到底還是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所以學校應力爭實現(xiàn)“有形制度約束——淡化制度管理——自覺自律踐行——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管理境界。同時學校也要在師德建設上想方設法地去激發(fā)教師發(fā)展的愿望,搭建廣闊的平臺,為教師提供自我選擇的空間。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