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書
摘 要:創(chuàng)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與新時代條件下語文課程改革息息相關。為適應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和踐行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樹立主體性的學生觀,建構新型的教師觀,確立科學的課程觀,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陶行知 創(chuàng)造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150-01
1 樹立主體性的學生觀
1.1 除“舊”迎“新”
傳統(tǒng)的學生觀認為孩子是無知的、無能力的。因而,教師教學活動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讓孩子進行獨立的學習活動。教師的課堂設計也總以自己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忽視孩子本身的認知水平,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陶行知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主體,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的意識。語文教育活動應該是以學生的能力需要為基礎的,用來激發(fā)他們學習欲望和自覺接受的活動。新課改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觀,承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材施教。
在教學《動物王國開大會》時,在他們進行完角色表演,“狗熊”發(fā)布第一則通知后我問:“這次的森林大會能順利召開嗎?”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接著問:“狐貍狐貍,你快告訴大家為什么你不來參加呢?”一生皺著眉頭說:“因為它沒告訴我開會的時間。”接著又是“大灰狼”、“梅花鹿”……同學們踴躍回答,得出了通知發(fā)布的重要要素。學生從中不僅收獲了知識,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被充分肯定了,活潑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
1.2 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作用和任務首先是把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解放出來。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習作五《端午節(jié)》的過程中,我安排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學習,在作前各司其職搜集各部分資料,課堂上引導他們交流分享,最終將集體的創(chuàng)造成果整合呈現(xiàn)。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新知,又得到了一次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隨之增強。
2 重建新型的教師觀
2.1 開拓思維,讓生活資料融入語文課堂
小學階段是學生識寫生字和積累詞語的重要階段,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利用工具書識字釋義的本領,還要引導他們聯(lián)系生活去理解生字新詞,會讀生活這本“無字詞典”。在教學完《學會查“無字詞典”》后,每當遇到新詞我總是引導孩子們利用生活經驗去理解詞義。慢慢地,孩子們也逐漸養(yǎng)成了用查“無字詞典”的方式學習的習慣,這開辟了他們問題思考的新角度。在教學《在那遙遠的地方》時,孩子們能夠結合生活經驗理解生詞“蕩漾”,將它聯(lián)想成聲音是回蕩的、回響的,從而快速地理解這個新詞。
2.2 提供平臺,讓學生創(chuàng)造力在實踐中激發(fā)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為他們提供自由開放的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語文的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多彩,例如:課堂三分鐘的上臺角色表演,午休十分鐘的故事分享會……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領略語文課堂帶給他們的審美享受。在每次習作后,我會開展寫作經驗交流會,讓習作水平高的學生分享他們的經驗心得,引導部分寫作困難戶說出他們的困惑點,合作分享、質疑交流,為學生營造自由探討的學習氛圍,促進他們發(fā)散和輻合思維的整合,培養(yǎng)良好的創(chuàng)造習慣。
3 確立正確的課程觀
3.1 從課本入手,培養(yǎng)主動探究意識
課本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的載體,也是學生產生疑問,進行知識探索的重要工具。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上的一篇篇美文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味語文教材的人文色彩,激發(fā)他們探索未知知識領域的興趣。課本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教師很容易對手中的教材產生依賴心理,長此以往,教師工作勢必將成為教“死”書的過程,不利于語文課堂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師要解放固有思想,勇于突破課本的局限,讀“活”書,要引導學生讀無字之書,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學習。語文課本不應該是靜止的、不變的,它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成為一種具有時代色彩的主體化存在。新型的課程觀為語文的創(chuàng)造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2 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
在教學《大作家的小老師》時探討:“小女孩為什么學著蕭伯納的口吻說話?”一開始,想讓學生認識小女孩的可愛,旨在讓學生關注蕭伯納的內心活動,讀懂他的謙虛自律。但是個別回答時有學生提到:“這個小女孩在諷刺蕭伯納,覺得他太驕傲了?!边@是出乎預料的一個回答,意識到孩子的認知角度是多方面的。
4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4.1 提倡民主,寬容了解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必要前提。新課改倡導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關系才能有效運轉,學生才能獲得全面的、積極的發(fā)展。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多進行愛的教育,不吝嗇自己的鼓勵和贊美。只有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才會更愿意交流分享、廣開思路,碰撞的思維更有利于他們學習潛力的開發(fā)。
4.2 平等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權威意識,“蹲下來”去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發(fā)現(xiàn)和了解他們的需要,真誠地向他們學習。只有站在孩子的視角,知道孩子的力量,教師才能準確把握自己教學的“度”,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楊樹兵.創(chuàng)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8).
[2] 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