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尕宗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和對語義的理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形成基本人文素養(yǎng)、人生價值觀和基本文化底蘊,語文閱讀教學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采用有效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享受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文本所傳遞的核心價值,筆者認為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可以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文主要對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運用文本細讀法的具體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有效感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097-01
所謂文本細讀,即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的重復品讀文章內(nèi)容,更為深刻的理解文本細節(jié)之處的刻畫、深入感知文本內(nèi)涵,曾經(jīng)有位教育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怕是再形象不過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與價值認同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而文本細讀很大程度上與這一理念相契合。
1 在朗讀中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初步感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切忌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參與者,只有在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教師對文本的分析才有意義;即教師在進行文本分析之前,應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瀏覽全文,在腦海里對文本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及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否則只會讓學生無所適從、一頭霧水,使閱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在學生朗讀文本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交代文章的寫作背景、主要人物、發(fā)生的事件等,并向學生提出一些基本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文本,而不是盲目隨意的通讀文章,幫助學生在朗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初步感知。
例如,在閱讀八年級下冊中胡適先生所寫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由于這篇文章本身篇幅較長,學生若未對文本進行通篇朗讀,則很難對文章有基本的感知,此時教師便應該留出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多次通讀文本、對文章所述內(nèi)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下一步深入分析文章營造條件;同時教師也應考慮到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多數(shù)與上世紀的農(nóng)村生活相關,學生若無相關知識的補充,則很難理解文中的語境,教師在學生閱讀前可向學生提出諸如“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的童年生活與當今兒童有什么不同?”此類學生易懂、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有所幫助的問題。
2 在反復默讀中注重對文本細節(jié)的重視與分析
一篇文章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念往往在細節(jié)之處體現(xiàn),無論是人物形象、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還是事件發(fā)生帶來的影響不外如是;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使學生增強對文本細節(jié)的重視與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程度,這一閱讀目標可采用默讀的方式,默讀相較于朗讀,更能使學生放慢閱讀速度、邊閱讀邊思考,對細節(jié)之處留出更多的品讀時間。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中《楊修之死》這篇古文的閱讀教學中,這篇文章雖然篇幅較短,但其所包含的道理卻更為深刻,尤其是對楊修、曹操等人物形象的細節(jié)刻畫可謂入木三分,學生在默讀過程中應對文中人物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反復默讀,通過上下文細微之處的變動感受、理解人物的形象刻畫,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在聯(lián)系實際中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
通過朗讀、默讀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進行,學生對文本主要內(nèi)容已然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從深層次上對文章進行剖析,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內(nèi)涵、揣摩文章的句式、語境、情感表達,而在這一過程中適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是個極佳的方式,畢竟實際生活中事例學生沒有距離感、通過對比與適當?shù)睦斫獗憧上鄬θ菀椎膶ξ恼聝?nèi)容有所感知。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中《最后一課》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這篇文章所講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遙遠的法國,學生難免心理上感覺有一定的陌生,但應注意到文章的寫于國家受到侵略的背景下,而初中學生對中國近代史是有很大的了解的,對文中描述的內(nèi)容有著相似的歷史感受,教師便可采用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對文本進行分析,通過聯(lián)系抗日戰(zhàn)爭史實引導學生感悟文中學生面臨的處境和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
4 在文本細讀過程中兼顧對文本架構的分析
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價值感知之外,另一個作用便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這就需要學生對文本架構、段落結構排列方式有所理解和掌握,這在閱讀教學中是一個關鍵教學內(nèi)容、也是一個難點所在,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按照教案或參考書所總結的內(nèi)容將文章段落結構、文章大意教授給學生,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種方式對學生掌握文本架構相關知識并無太多助益,對此應在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的過程中兼顧對文本架構的分析。
例如,在《致女兒的信》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這篇文章內(nèi)容本身并無太多難懂之處,但文章段落結構安排卻極為巧妙,教師在講授相關內(nèi)容時,可先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鼓勵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對段落大意、文章架構進行分析,繼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指正,通過細讀文本品味段落大意,長此以往學生的總結能力、閱讀能力必會有質(zhì)的提升。
5 在橫向對比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文本感知力
初中語文教材編排通常采用主題板塊的模式,且有著極為豐富的閱讀素材,即每一板塊的文章中心思想大多相似,這就為學生進行橫向對比閱讀提供了必要條件,通過多篇類似文章的學習、橫向對比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和歸納,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九年級上冊課本第四單元中《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和《格物致知》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分別強調(diào)了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做學問的嚴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師在教授這一單元時,可將這兩篇文章放在一塊兒進行講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文本細讀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多種方式加以運用,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景君.小議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8).
[2] 王立新.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探
微[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