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仁
青海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大通分校,青海大通 810199
仔豬腹瀉是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多發(fā)性傳染病,臨床上以仔豬白痢、黃痢、紅痢、傳染性胃腸炎為多見,以腹瀉為主,故加強4種腹瀉病的分類鑒別診斷是實現(xiàn)有效防治的關鍵。
1)仔豬白痢。某些具有致病性的遲發(fā)性大腸桿菌引起,常見菌株有 O8:K88、O5:K88、O60、O115、O141、O147 等 6 種血清型[1]。
2)仔豬黃痢。某些具有致病性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常見菌株有 O8、O60、O115、O138、O139、O141等 6 株[1]。
3)仔豬紅痢。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
4)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引起,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目前只發(fā)現(xiàn)該病毒1個血清型,3種抗原[2]。
1)仔豬白痢。多發(fā)于10~30日齡仔豬,尤以10~20日齡哺乳仔豬發(fā)病最多,7日齡內、30日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fā)病。無季節(jié)性,天氣突然變冷,濕度加大,陰雨或保暖不良,都會誘發(fā)本病。
2)仔豬黃痢。多發(fā)于1~3日齡的乳仔豬,7日齡以上較少發(fā)生。通常群發(fā),死亡率高且無季節(jié)性,場內一旦流行,會經(jīng)久不斷,很難根除。
3)仔豬紅痢。主要發(fā)生于3日齡內的新生仔豬,發(fā)病情況差異性較大,同一豬場有的窩發(fā)病嚴重,有的窩稍輕,同窩仔豬不一定全發(fā)病。
4)豬傳染性胃腸炎。仔豬、各年齡段的豬均易感染,尤以10日齡內的仔豬發(fā)病率、死亡率最高,斷奶豬、育肥豬癥狀較輕,大多都能自然恢復。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于每年10月末或11月,蔓延迅速,初春較少見,漸停。
1)仔豬白痢。仔豬突然拉稀,初黃色、后變?yōu)槿榘咨珴{糊狀,部分帶有粘液、腥臭,后肢及肛門周圍常粘滿稀糞。病豬精神不振,毛粗亂、四肢無力;體溫一般不高,畏寒、喜鉆進墊草靜睡。因脫水漸瘦弱,1周左右死亡。病情較輕者若及時治療可痊愈,多因反復發(fā)作治愈后均成為僵豬。
2)仔豬黃痢。新生健康仔豬,生后12 h左右突有1~2頭表現(xiàn)全身衰弱,呈昏迷狀,很快死亡,然后其它仔豬相繼發(fā)病。腹瀉每小時多次發(fā)生,糞便呈水樣狀,黃色或灰黃色,內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病豬口渴,迅速消瘦,脫水、眼球下陷,衰弱昏迷死亡。
3)仔豬紅痢。通常出生后1~2 d突然拉血痢或紅褐色稀便,體質虛弱,死亡。
4)豬傳染性胃腸炎。哺乳仔豬吃奶后突發(fā)嘔吐,后發(fā)生劇烈水樣腹瀉,糞便初乳白色,后漸變?yōu)辄S色或黃綠色,腥臭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后期因脫水、口渴,全身發(fā)涼,站立不穩(wěn),臥地尖叫死亡。10日齡內仔豬發(fā)病率、死亡率高達100%;35日齡以上育成豬發(fā)病率在80%左右,病豬突然水樣腹瀉,重者嘔吐,病程5~7 d,很少發(fā)生死亡。成年豬有一定的耐受性,輕度腹瀉,糞便黃綠色或淡灰色,雜有氣泡,3~5 d即可。妊娠后期母豬發(fā)病,所產仔豬往往全窩死亡,妊娠前、中期發(fā)病母豬在康復后20 d所產下的仔豬常表現(xiàn)不發(fā)病或發(fā)病后癥狀輕,很少死亡。哺乳母豬發(fā)病,乳房迅速萎縮,產奶減少,甚至無浮,嘔吐,不食,嚴重腹瀉。
1)仔豬白痢。胃腸黏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腸壁變薄半透明,重者腸黏膜已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常有繼發(fā)性肺炎病變。
2)仔豬黃痢。腸黏膜充血、水腫,甚至脫落。腸壁變薄,松弛、充氣,尤以十二指腸最為明顯,腸內容物呈黃色,有時混有血液。心、肝、腎變性,重者有出血點或凝固性壞死。
3)仔豬紅痢。小腸特別是空腸黏膜紅腫,有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癥;腸內容物呈紅褐色、混雜小氣泡;腸壁黏膜下層、肌層及腸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出血。
4)豬傳染性胃腸炎。胃腸黏膜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癥,胃底充血或出血,少數(shù)有潰瘍、壞死,胃壁松馳,小腸壁變薄,黏膜充血或出血,小腸絨毛萎縮變短,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1)嚴禁從有腹瀉病的地區(qū)引進仔豬或種豬;
2)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不喂霉變飼料;
3)母豬產仔后,用0.1%高猛酸鉀涂擦乳頭、乳房和其他部位的皮膚;
4)做好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固定乳頭喂奶,重視硒、鐵的補給;
5)改進豬舍及產房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定期用10%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噴灑消毒,勤換圈舍墊草,及時清除糞便,確保飲水清潔。
1)仔豬白痢。產前4周給初產母豬注射大腸桿菌4價疫苗或仔豬出生后2、7日齡各注射0.5 mL[3]。
2)仔豬黃痢。初生仔豬吮乳前滴服非致病性大腸桿菌肉湯培養(yǎng)液0.5 mL,讓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進而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繁殖。
3)仔豬紅痢。母豬在分娩前30 d和15 d肌注C型魏氏梭菌菌苗各1次,第1次5 mL,第2次10 mL。
4)豬傳染性胃腸炎。對各年齡段的豬分別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滅活疫苗,劑量為:妊娠母豬于產仔前20~30 d每頭4 mL,其所生仔豬于斷奶后7 d內接種1 mL。體重25 kg以下仔豬 1 mL,25~50 kg 育成豬 2 mL,50 kg 以上成豬每頭4 mL。
1)仔豬白痢。①取燒草鍋灰60 g,大蒜15 g,將大蒜搗爛后與鍋灰混均,加水拌成糊狀,每次灌服6 g,3次/d,連服3 d;②痢特靈每天每頭0.1~0.3 g,分2次灌服,連服3 d。
2)仔豬黃痢。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同抗菌增效劑(TMP)按5∶1混合,0.1~0.2 g口服,1次 /d,連用3 d;②0.5%痢菌凈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灌服,每次 2~4 mL,2 次 /d,連用 2~3 d。
3)仔豬紅痢。①一套腸毒痢克(一支液體,一支粉)按治療劑量100 kg體重換算后肌注,1次/d,連用3 d。對于嚴重病豬同時可讓其口服鞣酸蛋白酵母散0.2 g,每天早、晚各1次,連用3 d,用于修復腸黏膜,治愈率可達90%以上。②將人的頭發(fā)燒成灰取60 g,與15 g大蒜沫混均后,加水拌成糊狀,每次灌服8 g,3次/d,連服3 d。
4)豬傳染性胃腸炎。①氨芐青霉素,30 mg/kg,硫酸龐大霉素或小諾霉素,15萬~30萬國際單位,1次肌注,2次/d,連用3~5 d[4]。②豬用血清注射液,劑量:按體重 8 kg以下豬 30 mL,10~16 kg豬30~40 mL;30~45 kg 豬 60~90 mL;80 kg 以上豬140~200 mL。配合穿心蓮注射液2 mL和苦參注射液 2~4 mL肌注,2 次 /d,連用 3~4 d[4]。
在仔豬腹瀉的防控中,依據(jù)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便可迅速做出初步分類鑒別診斷,進一步確診還需在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與鑒定,實際操作時應按“防大于治”的原則認真落實共性預防措施、個性預防措施,才是杜絕本病發(fā)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