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腦部供血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1]。本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的特點,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如何提高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減少其致死率、致殘率和高復發(fā)率,是腦血管病研究的重點內容。本研究采用自擬通腦復原湯治療腦梗死病人3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的診斷標準和分期標準。
1.1.2 中風病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1994年《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3]。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40~80歲;②符合西醫(yī)腦梗死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醫(yī)中風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④中風發(fā)病后15~180 d的病人;⑤病人或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②近6個月以來有腦出血者;③經(jīng)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病人;④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及骨關節(jié)病、精神病病人;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對本藥物成分過敏及過敏體質者;⑥>80歲或<40歲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死病人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0~80(60.41±5.46)歲;病程14~180(22.02±6.13)d。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1~79(58.42±6.43)歲;病程14~172(20.38±5.2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按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進行基礎治療。觀察組給予通腦復原湯(黃芪120 g,當歸10 g,川芎20 g,赤芍10 g,三七10 g,紅花10 g,地龍15 g,水蛭10 g,紅景天25 g,牛膝20 g,雞血藤20 g,甘草5 g)治療,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1.6 觀察指標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按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h h strokescale,NIHSS)評分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thel指數(shù)(bathelindex,BI)判定;中醫(yī)證候積分在治療前、治療后 15 d、治療后30 d 各評定1次。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5]制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及以下或病情加重者。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見表2)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有下降,觀察組治療后15 d下降較為明顯(P<0.05),治療后30 d下降更為明顯(P<0.01),觀察組治療后15 d、30 d 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3)P<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見表3)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shù)均有提高。觀察組治療后15 d升高較為明顯,治療后30 d升高更為明顯(P<0.01),而對照組治療后30 d才明顯升高(P<0.05),兩組治療后15 d、30 d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3 兩組 Barthel 指數(shù)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3)P<0.01
2.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4 )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值均有所下降,觀察組治療后15 d下降較為明顯(P<0.05),治療后30 d下降更為明顯(P<0.01),而對照組治療后30 d才明顯下降(P<0.01),治療組治療后15 d、30 d 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3)P<0.01
腦梗死恢復期是指病人從急性期到后遺癥期的過渡階段(發(fā)病后15 d至6個月),一般在此階段,病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癱、語言障礙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6]。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病因病機歸納起來不外乎虛、風、火、氣、血、瘀六方面,與虛、瘀關系最為密切。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指出:“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氣虛血瘀而成”“元氣既虛,不能達到血管,血管無氣,必停而留瘀”。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說:“中風之人氣必虛,氣道多滯”。 鄭秋惠[7]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氣虛為本,血瘀為標,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核心,氣虛是本病的根源??偠灾?, 目前大多認為氣虛血瘀為本病基本證型,病機多為本虛標實,因此,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通腦復原湯其基本的理論是“氣虛血瘀”學說,在益氣補虛的基礎上化瘀通絡,從而使氣血通暢,腦神得養(yǎng),四肢百骸得充,臟腑功能恢復正常。方中重用黃芪,配以甘草,培補脾胃之氣,以復其本,氣旺則血行;三七化瘀通絡,并能補氣養(yǎng)血;地龍、水蛭活血化瘀通脈;紅景天理氣活血;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活血化瘀;牛膝、雞血藤活血養(yǎng)血通絡。諸藥合用,既治標實,又顧本虛,標本兼治,同時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有顯著擴血管作用,可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腦血流速度,防止血栓擴展,使血栓溶解,保護腦組織,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8];水蛭的主要成分為水蛭素、抗血栓素等,水蛭素是一種抗凝物質,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的作用,水蛭還能分泌一種組胺樣物質,能擴張毛細血管,緩解小動脈痙攣,降低血液黏度;地龍所含蚓激酶具有激活纖溶酶、溶解血栓的作用;三七可升高血小板內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含量,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溶栓、延緩動脈硬化進展的作用;赤芍、紅花、當歸、川芎、雞血藤、牛膝為活血化瘀類中藥,可以改善腦梗死組織的缺氧缺血程度,促使血管側支循環(huán)重建,促進纖維蛋白原的溶解,有利于腦細胞功能恢復[9];紅景天對心腦血管病人能改善缺氧,防止復發(fā)或惡化,促進康復,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腦復原湯對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病人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