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君
司馬相如是西漢文學(xué)家,他的《上林賦》《子虛賦》最為出名,我們熟悉的成語“子虛烏有”便是出自這里。
據(jù)《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為《上林賦》《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fù)與外事相關(guān),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后成?!?/p>
猛一讀,嚇一跳。《上林賦》和《子虛賦》是兩篇文章,加起來不過四五千字,怎么能要“幾百日而后成”呢?
其實,這里的“幾百日”與我們今天講的“幾百日”不是同一回事兒。
在文言文中,“幾”可不僅僅是“幾個”的意思,還有“幾乎”“幾案”等常用意思。比如“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清代姚鼐《登泰山記》)”“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由此可知,《西京雜記》中的“幾百日而后成”就不是我們一眼看去的意思,它應(yīng)做如下朗讀停頓:幾/百日/而后成。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幾百日而后成”原來是“幾乎用了一百天然后才完成”,說好的一年多,立馬變成三個月左右了。
你可能還有疑問:兩篇文章四五千字,三個月左右才完成,需要那么長時間嗎?告訴你,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首先,在《西京雜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枚皋文章敏疾,長卿制作淹遲,皆盡一時之譽。而長卿首尾溫麗,枚皋時有累句,故知疾行無善跡矣。揚子云曰:‘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皋;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p>
這段話的大意是:枚皋(西漢辭賦家,與司馬相如同時期)寫文章比較快,司馬相如(字長卿)寫文章比較慢,都是一時名家。司馬相如雖慢,但寫成文章從頭至尾非常華美;枚皋雖快,文章完成,常有贅句。由此可知,快未必完美。楊雄(字子云,西漢文學(xué)家)評價說:“部隊出征,傳遞信息,發(fā)表文告,宜用枚皋;祭祖拜神,朝廷之中,文辭典冊,宜用相如?!惫识粝铝说涔省榜R遲枚速”。
可見,“低產(chǎn)”“遲滯”一直就是司馬相如的創(chuàng)作短板。其次,司馬相如的時代,提筆寫字可絕不像今天這么容易。
古代的字是“寫”在竹簡上的,最初用刀刻,后來用毛筆寫,由刀刻到由毛筆寫也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用問,發(fā)明了毛筆以后,也不是立刻風(fēng)行開來的。道理很簡單,毛筆書寫,隨著竹簡翻動,很快就會字跡模糊,而用刀刻在竹簡上的,卻經(jīng)久耐用多了。
所以,如果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子虛賦》全都用刀刻在竹簡上,那么洋洋灑灑四五千字絕對是一部鴻篇巨制。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經(jīng)》也不過區(qū)區(qū)五千余言,一部《論語》也就一萬多字。即便不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用毛筆寫下來也是不得了的事。你能想象一下,五千字的文章用竹簡寫,需要多少條竹簡嗎?寫好的竹簡該有多重嗎?據(jù)史書記載:東方朔給漢武帝寫奏折一次就用了五千多根竹簡;漢武帝批閱公文,需要兩個武士扛公文進書房,并幫他翻動。由此看來,在司馬相如的時代,寫文章絕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是既要腦力,又要體力,更要技術(shù)的一項艱苦勞動。
為什么古代教育難以普及,文化難以傳播?就是因為讀書識字實在太不容易了。